基因测序将成下一个千亿美元的科技产业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下一个千亿美元的科技产业”,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在现场致辞提及基因测序时,硕大的屏幕上展示出他的PPT内容。

11月29日,施一公在北京举办的2018亿欧创新大会上说,测序是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对疾病检测,对人类未来的预测,“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发展,最后应用于社会,通过企业改变生活”。他的PPT显示,基因测序有广泛产业化和研究应用,比如疾病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体检与个体化保健、新药研发与个体化用药。

相对于医疗和科研级基因检测来说,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显得更为火爆。2017年美国亚马逊“黑色星期五”畅销的TOP5排行榜中,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排名第五。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个人用户总量约为30万人,并预测2019年消费者规模将达到350万人以上。

面对巨大的风口,有20多年医疗行业经验的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黄反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直言:“没机会了!”在他看来,做像华大基因一样的公司很难再有机会,先发优势和壁垒已经建立,但是“在肿瘤检测方向,发现新的靶点是有市场的”。

在基因测序赛道,艰难的挑战不止技术突破和占领市场,政策走向、监管问题、消费者对于个人数据应用的疑虑都在时刻考验着创业者。

“怎么把在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以科学严谨、又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是我最棘手的事。”微基因CEO陈钢,2010年读博时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始做最早的临床实验,“2011年在临床上就有应用,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毕业后他进入华大基因研究院,2014年创办微基因,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布局公司业务:一类是基于测序芯片的基因检测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另一类是全基因组产品的研发,“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如今,市面上的消费基因检测产品,几乎覆盖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一口唾沫,基因数据全掌握”,成了不少公司的宣传语,价格多在千元以内。一般用户在网上下单后,公司寄发采集器获取唾液,随后收回样本提取DNA进行检测、数据计算和对比,多涉及祖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遗传性疾病、药物反应、皮肤特征等指标,最后形成一份检查报告,在手机端可以随时查看。

类似“一口吐沫”的基因检测产品靠谱吗?阅尔基因战略顾问柴映爽在第12届中国投资年会·产业峰会后,向记者介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与多个环节挂钩,例如个人的基因信息和基因数据库的比对,但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公开、共享的权威数据库。“参考的数据库本身就是不断完善的,是变动的。很多公司不愿意分享数据,这产生一个问题:怎么知道数据库的信息是可靠的?”

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很可能出现一个人使用不同公司的产品出现不同结果的情况。“业内经常被诟病的是,拿高加索人种的研究结果来解读中国人的基因检测。”陈钢直言不讳。所以,微基因着力“自己积累数据,不断地去优化数据库,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解读,也能形成竞争壁垒”。

柴映爽表示,“数据库必须和临床表现联系,否则只观察一个基因用处不大。靠To C(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获得一个真实的临床表现非常困难。判定一个人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判断要交给医生来做”。目前,阅尔基因重点与医院合作发力对不孕不育的精准诊断。

《报告》显示,行业进入数据深耕阶段,数据质量是决定未来科研机构合作进而变现的必要条件,决定企业存亡。因此,数据质量是企业的核心壁垒,也会成为企业的分水岭,预计未来5年面临洗牌。

这份报告还发现,阻碍核心潜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要因素是,担心自己的基因数据被非法利用。报告呼吁,建立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政策。

“市场很大,但大家扎堆儿早期诊断。”汇鼎基石投资人何欣指出,玩家太多,容易打价格战,导致有的企业收入很高但是亏损很多。她提示消费者,目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基因用药的伴随诊断都比较成熟。基因检测消费市场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还需体现更大的临床价值,“基因测序更多是一种工具,怎么样把工具转化为IVD(体外诊断产品)很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