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弱势的简单剖析

人工智能

636人已加入

描述

12月8日下午,在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开幕前夕,来自业界和学界的不少专家几乎是刚刚放下行李,就聚在一起开了个小型闭门会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

“寒暄的话少说,主要讲讲人工智能发展的远虑或近忧;看跟全球比,中国人工智能差在哪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是会议主持,开门见山。

“我觉得人工智能火得有点不正常。”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说。人们从不同领域纷纷涌入人工智能,但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定有起落和波折。当热潮退去,这些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淘金者,“可能跑得比谁都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果投机者众多,靠谁去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多位与会专家都坦言,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基础算法,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提出的。

“说实话,如果人工智能要成为一个学科的话,应该有它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蒋昌俊说,“大多数人都是跟着任务走,做‘快餐式’研究。”

说白了,就是跟风。

风还刮得很猛。中国科学家在各类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很多论文。不过,一个人如果只会看和听,很难说他有智能。但现在,“怎么看”和“怎么听”似乎就已经是智能的全部。“跟风做,可以上很多项目,发很多论文。”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乔俊飞说。只有强化基础研究,才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在应用方面,也并不都是一片坦途。

乔俊飞补充说,真正做人工智能做得好的,大部分都在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实体产业中的人。“这些行业的收益不足以吸引人工智能人才前去工作,但如果这样持续下去,退潮可能很快到来。”如果人工智能发展脱离经济社会的需求,它就不可能永远火热。“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搭建好,反过来再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不能只停在比速度、比精度的阶段。”

说到应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李晓斌很有感触。他前几天去了一家钢铁公司,该公司想做智慧炼焦,减轻空气污染,这就要求实现所有设备、操作的无人化。

人工智能团队和传统的生产设备团队相遇了。李晓斌向他们科普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深度学习,智慧计算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讲完以后,现场的工程师、技术员都没有听懂。”李晓斌感慨,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方法、技术和应用,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普及到基础行业当中。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金字塔尖的,应该是大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专注于研究关键共性问题;金字塔中层的,应该是一些龙头型人工智能企业。“我们认为,金字塔的基础是广泛的、成千上万的解决更小、更垂直问题的人工智能应用型的企业,这一块是非常稀缺的。”姚志强说,目前来看,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缺乏联系,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也缺少互动。“好像每家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单打独斗,整个大的生态没有建立起来。”

如果说,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驱动力是数据,那么下一轮的增长引擎在哪?“很多企业依据现有的平台,跟各行业深度融合,做出了大量创新。”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副院长王延峰问道,“现在都觉得到了一个瓶颈,那么,下一轮增长点在哪里?下一轮突破性技术在哪?”

讨论会尾声,李德毅说,会议会结束,但类似的叩问,仍要继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