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虚拟现实
近日,日本激光半导体厂商QD Laser宣布,其联手东京大学研发的最新视网膜投影AR眼镜——RETISSA Display正式发售,售价645,840日元(约4万人民币)。
QD Laser是从富士通分拆出来的激光技术开发公司,与其他AR眼镜不同的是,旗下开发的AR眼镜能够利用激光直接把图像投射到用户视网膜上。
通过其视网膜投影技术(Viglium Technology),眼镜内置一个图像观察系统,眼框中的超小型投影仪将光直接传递到视网膜,从而将虚拟图像投射到眼前。
QD Laser首席执行官Mitsuru Sugawara表示,“利用这款智能眼镜,视力低下的用户也可以轻松读书、看报、看公告栏并在户外四处走动。”
规格
RETISSA Display由两部分组成眼镜主体和控制器,两者都通过电缆连接。只需按下电源开关,即可开始视网膜上的图像照明。
尺寸方面,RETISSA Display的眼镜部分为161×44×195mm,控制器为80×31×160mm。
大小方面,这款眼镜非常便携轻巧:眼镜部分重仅60g;控制器重量约达460g。与第一代原型机的7公斤相比,进行了显著的优化。
性能方面,分辨率为1024×600,水平FOV为25度,帧率60Hz,电池续航时间约为100分钟,采用HDMI-mini(TypeC)接口。
两手抓起:既面向B端,也面向C端?
令人惊奇的是,RETISSA Display这款眼镜不仅面向B端企业,也面向C端用户开放。毕竟,高达4万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QD Raser原本是一家面向企业销售激光模组的企业,主营业务为B2B模式。虽然他们也曾尝试将视网膜投影技术应用到医疗器械当中,以此打通C端,但是这样的战略并不顺利。所以,为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销售体制,他们决定一边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一边将RETISSA Display推向C端。
视网膜投影技术
过去的头显,对近视或远视用户其实并不友善,戴了眼镜会影响到设备的穿戴,不戴眼镜又无法清楚看见画面。不过,若是采用视网膜投影的方式,就能解决这项大困扰。
视网膜投影以MEMS镜反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RGB三原色激光,再通过反射板使光会聚在瞳孔近旁,并最终照射到视网膜上。
据官方称,通过这款眼镜,虚拟影像可以直接叠加在现实场景上,且两者时间不会产生焦距偏离,因此在使用时不会妨碍用户感知现实世界。
通过自己开发的集成光学系统的超小型投影仪,它实现了无需投影部件的设计。用户可以将数字图像从设备投影到一只眼睛的视野中心(水平视角约25度,纵横比为16:9)。
在演示中,这款AR眼镜的佩戴体验与谷歌眼镜有点相似,用户左眼能看到投射的花朵图像。因此,如果投影仪和镜片相对位置不正确,用户就很难看到图像。
QD Laser销售工程师手嶋伸贵表示:“关于FOV的设定,目前只有25度,不过从技术上来说是可以扩大的,只是如果将视野扩大,可能会由于不同的观看方式导致“Eyebox”效应,所以我们决定先保持在25度,根据市场反馈再进一步调整。”
目前为止,AR眼镜多采用以光波导、棱镜、自由曲面等方案,因此使用视网膜投影方案的设备市面上并不多。凭借新技术,这款眼镜可以做到更加精密和轻量化。
事实上,在QD Laser之前也有许多厂商尝试将视网膜投影技术应用到VR/AR设备中,比如早前的头显Glyph。这款号称全球首款应用视网膜技术的VR设备,并没有传搭载统意义上的屏幕,而是采用视网膜投影的形式,将画面投影至眼球上。但是,有体验者表示,佩戴这款设备时,画面四个边角存在模糊的现象,尤其是镜片边缘部分。
此后,英特尔也曾推出智能眼镜Vaunt。与其他智能眼镜不同的是,Vaunt没有摄像头,而是控制一种功率较低的一级激光在人眼投射400x150像素的红色单色图像。不过很遗憾,目前英特尔已终止该项目。
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缺陷,由于是自动对焦,所以投影需要始终保持在瞳孔的中心,如果眼球偏离中心点的话,就会看不到图像,也就是所谓的“Eyebox”,即眼球脱离了可以看见成像的区域。
如果未来研究团队利用眼球追踪来让投影始终保持在眼球中心成为可能,那么视网膜投影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目前,RETISSA Display已面向日本30个地区发售。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