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新能源
【背景介绍】
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加速了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继而引起了人们对锂离子电池(LIB)在内的绿色储能技术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LIBs的商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包括笔记本、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及其他先进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其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高能量密度电池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广泛的关注。锂金属负极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及最低的负极电化学势而有望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其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枝晶,并由此引发的电池安全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锂负极的实际应用。因此解决锂金属负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枝晶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书华博士(第一作者)和郭玉国研究员(通讯作者)报道了通过在垂直微孔孔道中调节锂的沉积/溶解来得到稳定的锂金属负极,进而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他们系统分析了多孔铜集流体结构参数对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以及锂在不同尺寸的多孔铜集流体内的形貌演化。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理论模拟,发现尖端效应导致锂在微孔道壁内的优先沉积,相比平板铜,他们设计的集流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效减少了金属锂在集流体表面的沉积,进而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研究发现,具有多孔铜集流体的锂负极,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200圈内平均库伦效率约98.5%。此外,基于此种集流体所组装的LiFePO4/Li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相关成果以题为“Stable Li Metal Anodes via Regulating Lithium Plating/Stripping in Vertically Aligned Microchannels”发表在了Advanced Materials上。
【图文导读】
图1 多孔铜集流体示意图及模拟计算分析
a)设计的多孔铜集流体示意图
b-d)多孔铜集流体上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模拟结果,图中标尺为10 μm。
e)锂优先沉积在多孔铜管壁上的示意图
f,h,j,l)具有不同孔半径的多孔铜上表面SEM图
g,i,k,m)具有不同孔半径的多孔铜的断面SEM图
图2 锂在不同孔半径的铜集流体上沉积形貌的演变
a-d)半径分别为5 μm,7.5 μm,10 μm及15 μm的多孔铜集流体上沉积锂的SEM图
e)在平板铜上沉积锂的SEM图
f)Li沉积在不同孔尺寸集流体内的过电势比较
图3锂沉积在多孔铜集流体的EPMA图及SEM断面图
a-d)电流密度为1mA cm -2的多孔Cu-5-50-12上沉积不同容量锂时的EPMA图
e,f)在多孔Cu-5-50-12上锂沉积物的SEM断面图
图4 性能分析
a)使用不同孔半径的多孔铜集流体时,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
b)锂沉积在平板铜及多孔Cu-5-50-12时的循环稳定性能及库伦效率
c)锂沉积在多孔Cu-7.5-50-17、Cu-10-50-22、Cu-15-50-32时的循环稳定性能及库伦效率
d)不同循环圈数下,平板铜和多孔Cu-5-50-12的Li沉积/溶解时电压分布细节图
e)不同循环圈数下,锂沉积在平板铜及多孔Cu-5-50-12上EIS图
图5 与磷酸铁锂(LFP)组成电池后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分析
a,b分别以多孔Cu-5-50-12 a)和平板铜b)为集流体的锂负极,与磷酸铁锂组成电池后,不同循环圈数时的电化学性能
c)平板铜和多孔铜为集流体时,Li / LFP电池的循环性能比较
d)平板铜和多孔铜为集流体时,Li / LFP电池的倍率性能比较
【小结】
该团队设计了具有尖端效应的垂直微孔孔道结构以抑制Li枝晶的生长。多孔铜的几何形状及结构参数显著影响电流密度分布,沉积锂的形貌及其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垂直排列的铜微孔孔道结构为安全的锂负极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