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恐的全球跨国巨头裁员潮,还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018年12月17日,有消息传出,美团也开始进行裁员。在社交平台脉脉上,有用户称,美团内容运营团队将进行裁员。在微信朋友圈也有人爆料,美团此次被裁员工并没有年终奖,所有被裁员工将在圣诞节前离职。一名经过认证的美团HR在脉脉上表示,关于美团内容运营团队裁员300多人、不给离职证明等消息严重不实。此次属于美团APP运营团队的正常业务调整,涉及团队人员32人。

近期,国内知识问答网站知乎被曝开启了大裁员动作,认证员工在某职场社交平台称“裁员比例或达20%”,涉及人数达300人。同日,近来深陷资金危机的锤子科技也被曝出在裁员。

不过,觉得201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不止是知乎、美图员工。事实上,从6月份起,这波裁员大潮随着P2P的“雷潮”滚滚而至,互金领域的人员失业后,轮到财报表现不佳的美图公司以及CEO离职的拉勾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彼时的我们或许还认为这是企业经营不善,战略规划出现偏差,公司内部出现问题所致。

至于ofo和锤子两家,更是长期与裁员、倒闭、被收购等消息捆绑在一起,早已见怪不怪了。

直到网易、联想和微软都出现裁员传闻中,阿里巴巴和华为也被传缩招,人们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妙。当然,上述大部分企业都不会正面承认裁员存在,当下“优化”“组织架构重组”在新的环境下成了裁员的代名词。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先后至少有16家公司被曝出裁员、缩减招聘规模,其中至少有8家互联网公司,6家房企。

互联网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变相裁员的暗潮正在互联网行业中涌动。电商、手机、知识付费、社交平台都有裁员的苗头。除了BAT这些老牌巨头,互联网行业二三线的后来者,在主商业模式没能带来充足利润支撑运营和扩张之时,需要给投资者交出一份亮眼报表时,在融资极难的情况下,裁员或许是降低成本、优化架构,引导公司朝良性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但这只是表面能给出的标准答案,互联网风口渐失却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严酷现实。

进入2018年,货币环境趋紧,金融监管日益严格,加上贸易战的影响,“钱荒”出现,资本开始变得谨慎,习惯烧钱经营的互联网公司,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ofo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可靠的盈利模式,即使熬成行业“老大”也还是赚不了钱。即使有着大量的用户,下半年刚刚完成2.7亿元融资的知乎,也依旧在寻找变现的途径。

目前,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整合洗牌也进入中后期,如大宗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文学、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生活服务、互联网医疗等,马太效应凸显并加速行业洗牌,二三线阵营的“独角兽”举步维艰,难有重大突破。另外,很多一线阵营的互联网巨头也在纷纷关闭非核心业务,如网易关闭直播平台薄荷。

互联网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渐渐消失则可能是背后隐藏的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网民总数仅增加了4%,已经稳定在10亿以上,接近饱和,新增用户的成本与5年前相比高得难以招架……

令人惊恐的全球跨国巨头裁员潮

当然,裁员的不只是中国企业。在这场裁员潮中,无论是国外老牌公司福特,还是全球最大私企,都未能幸免。如果说中小企业关闭、歇业和裁员带来的只是局部震荡、小范围震荡,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的话,跨国巨头纷纷裁员带来的影响,可能就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范围,而极有可能引发全球对未来经济的担忧,甚至产生恐慌。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先后有11家国外企业被曝裁员,其中英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将在2019年1月份宣布25亿英镑开支缩减计划的一些举措,其中包括裁员5000人;毫无疑问,12月11日,全球最大私营企业之一、丹麦拥有117年历史的清洁巨头ISS集团预计将裁员10万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5。这是个令人惊悚的消息,显然不只是ISS一家。宜家因“业务转型”需要,拟拟撤销7500个岗位,被称作公司史上最大规模重组。

互联网

跨国巨头的纷纷裁员,明显不是经济火热之后的主动“降温”,而是面对新一轮寒潮到来之后的被动“驱寒”,这种“驱寒”,很有可能是越驱越寒。

目前全球经济还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之中,当下的全球经济在各种政策冲击下,毫无能力改变现状,导致全球企业和投资者都处于极度恐慌之中,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需求动力不强,消费信心不足,需求与供给不成正比,因此带来全球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尖锐,企业效益纷纷下滑,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不足,让全球企业都有种人人自危的感觉,因此被迫做出裁员计划。

滚滚而来裁员潮,还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互联网公司扎堆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普遍被拿来与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的狂热对比,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惜估值大打折扣也要流血上市,被业界解读为赶在资本寒冬前上岸。然而,在去杠杆的在背景下,市场的热钱变少了,大部分企业面临融资难。

回到2000年,在经历了10年的繁荣后,全球经济开始逐步陷入低迷,尤其是911之后。过度投资让许多行业出现了泡沫,与当今的全景经济形势恰有相似之处。但与2000年相比,今天的互联网企业显然有了一些进步。尽管多数企业仍在亏损,但至少上市或拟上市的独角兽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实际收入,造血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本轮互联网圈的恐慌还因为形势与上一次有一个共性,上一个互联网浪潮已经过去,而下一个还没来。

2002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产业逐渐走出低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意外的金矿——短信增值业务。它让一直免费的互联网企业第一次收到了来自用户的收入。

那么明天,怎样的商业模式将会横空出世,拯救已经无钱可烧的互联网大军呢?

在很多创业者看来,这可以被视为一个风向标。

很多互联网公司,早些年在资本的疯狂注资后,开始了扩张,但实际上公司并没有盈利,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一级市场拿到钱,那么必然要缩减人力成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

滚滚而来的裁员潮,带来的却是市场的人才池会变丰富。对于新兴互联网企业既是危机也是机会,流入市场的人才多了后,因为需求关系改变,人才的“价格”回归理性,风口上的企业,有了不断去试错的可能,摸索更合适自身的商业模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