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创加速器2018年青睐的8个初创项目,个个身手不凡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导读】Arm投资的安创加速器2018年孵化加速了13家初创企业,并精选了8家在成都2018未来科技创芯大会上向市场曝光。安创加速器为什么青睐这8家企业?他们到底有什么绝活和创意?投资人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发展前景?请看下文报道。

安创加速器2018年度孵化了13家初创企业,涵盖了芯片、声学科技、智能控制、AR等多种领域,并精选了8家企业在成都未来基金小镇举办的2018未来科技创芯大会公开接受投资人的考评。不得不说,这8家企业个个身手不凡,不仅拥有非常亮眼的资深技术和运营团队,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产品创意、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市场切入点商业意识。

安创加速器为这次项目路演请的评委也个个非同一般,他们有:安谋(中国)执行董事长兼CEO吴雄昂先生,瑞芯微副总裁陈锋先生,中关村并购母基金研究院院长王雪松女士,四川长虹投资副总经理刘冬先生,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先生,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孙昌旭女士,华威国际合伙人桑林女士。

安创加速器是Arm全球唯一加速器,聚焦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产业,致力于为技术驱动型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深度加速服务。在过去的两年中,安创成长营成功运营五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各自创新成果及“硬”技术的平台,也为业界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无与伦比的科技盛宴。今年安创成长营第六期Demo Day落地成都,不仅表示Arm希望在西南中心深度挖掘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见证和助力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也表示Arm有意同时推动成都“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第1支路演团队:上海科络达

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科络达(CAROTA)由联发科、趋势科技、新加坡电信和华威国际共同出资,是国际领先的汽车、物联网OTA升级技术(空中下载升级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国际领先的OTA升级技术,主要面向中国车载和物联网市场。科络达是今年CES Asia N4、N5展馆内唯一的汽车FOTA参展商,目前已经安装升级超过3亿台智能装置,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中国、中国***与东南亚。

科络达提供一站式从云到端、完整灵活的部署解决方案,为车厂无缝接轨、快速导入OTA技术至自身车联网系统保驾护航,一站式满足您的需求,包括:独立开发的升级架构、高效的差分升级压缩、适应不同升级环境的保护机制,加解密签名、加密通道、安全引导,串联第三方的PKI等相关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科络达的合作伙伴已经有:MediaTek、TREND Micro、东风裕隆、瑞萨、恒润科技、ST、Gemalto、海康威视、DESAY、SingTel、ADAYO、信大捷安、江南天安、m2motive。

上海科络达创始人兼CEO吴柏仪表示:“科络达前身是做智能手机跟平板电脑的OTA,2013年切入物联网智能装置,2015年切入车联网的部分。我们提供了整个装置管理、安全连接、空中升级的云端服务平台,到现在为止服务了3亿个终端,整合了2000个不同的产品,跟200多家OEM/ODM进行了合作。”

那么,为什么需要OTA?现在的汽车电子很复杂,需要很多的系统性管理,OTA和人工智能会提升车联网和使用者的体验性,提高汽车的可靠性。

吴柏仪说:“我们已经在智能辅助和自动驾驶、特别是L3级别的智能驾驶整车上导入了OTA系统。以前的车比较注重机械性能,现在的智能网联和电动车、新能源车越来越注重电子性能,已经有数据表明60%-70%的车辆损毁都是车电子系统的问题。我们的车联网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商、OTA和安全厂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甚至包括整车厂。当然,在物联网领域我们也合作了很多厂商。”

对于用户来说,基本上只要下载一个升级包就可以轻松完成系统的修护、升级和最佳化。科络达解决方案包括:部件跟软件的升级,安全的防护,升级的管理,版本管理,整个后台状态监测。支持整包的更新跟差分更新,差分更新就是原本的软件中改动的部分才更新。

吴总表示:“我们整车的解决方案是修护ECU软件的缺陷,去做ECU的主动体检,我们的专家系统可以理解不同ECU的软件缺陷,通过OTA更新,我们可以把这些故障的指标给主机厂下载OTA,把缺陷报告送到主机厂,也可以发布到云端更新给车。我们提供安全的沙箱做安全代理跟植入,做安全的中台。”

科络达OTA技术可从TBOX覆盖到MCU,保证全方位防护不留死角。针对的汽车目标应用包括:胎压检测模块、安全气囊控制模块、车身控制器、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无线充电模块、360度环视影像、电动助力转向、四轮驱动控制、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拥堵跟车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前碰撞预警系统、行人碰撞预警系统、发动机控制单元、变速箱控制单元、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控制单元TBOX、全液晶智能仪表、中控车机、抬头显示HUD、全液晶空调控制器、流媒体后视镜。

吴总强调指出:“我们的一站式OTA解决方案支持任何芯片平台,支持任何OS平台全系统,支持多ECU一次升级,这是很多竞争对手做不到的。”

小米孙昌旭问:你刚才提到现在已经有3亿的终端,这里边车有多少?

科络达答:这是我们之前的手机终端,物联网终端大概有3000多万,是手环手表,我们跟华为有合作,跟小米手环有合作,量都还蛮多的。目前用我们OTA在路上跑的车大概有六七万辆左右,包括东风风行系列,吉利的商用车系列,微马,我们的客户已经在路上跑了。

杨磊问:这属于前装的软件,这个软件也必须是车规才可以运行,对吧?

科络达答:我们去年还没有车厂的时候,这个软件研发的3年,我们的测试案例不到300条,我们今年到了4000条,我们车厂验证要过4500条的测试案例,这都是今年的累计,成功率。我们所有的软件人员都要符合CMI三级别的部分。硬件方面跟我们整合的的硬件都要过16949。

杨磊问:从你切入的话,你找的是国内的车厂家上新的EV的车厂,你觉得国内一线的车厂和国外的大厂在这个领域的接受度是怎么样的?

科络达答:我们公司的策略从内资厂到合资厂到外资厂,我们跟吉利合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取得了信任和肯定,我们现在也在跟上汽、一汽和大众合作,我们跟德国大众也沟通。

杨磊问:德系车厂有没有切入点,今年有没有OTA成功合作案例?

科络达答:他们现在都在想,都在规划,德国比较保守,我们有一个竞争对手在柏林被希尔地图收购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在路上跑的跟成功率,车厂信任会比较慢。大众有一个好处,大众的采购是双轨,你的技术很好他们会引进新的供应上会进来,为什么选择大众是他们的选购制度比较弹性,愿意接受新的厂商。汽车的前装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进去之后人家要取代你也是非常难的。

第2支路演团队:灵明光子

灵明光子团队由三位硅谷归国博士及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共同组建,团队总人数13人,其中就有7人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灵明光子,为智能硬件所需的深度传感应用设计并制造高效率光子接收器芯片。

灵明光子CEO说:“上一个项目讲到的自动驾驶,今年的3月21日是人类自动驾驶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天,那一天优步的一辆自动驾驶车在美国的亚历山大州撞死了一位推着自行车过马路的行人。当时正处在黑夜,这台车的驾驶是靠一台激光雷达在进行指引。这个激光雷达是我们公认的业界性能最先进,技术最成熟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在这次事故中也难辞其咎。我们发现即便是这台性能最先进的激光雷达也存在性能短板,并且为这样的短板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站在这里。”

深圳灵明光子目前正在致力于为激光雷达以及其他的深度传感设备量身定做一款效率高、性能先进的光子接收器芯片,来解决激光雷达和其他类似设备核心的痛点,帮助他们释放他们真正的性能潜力。

众所周知,一个激光雷达的核心光学部分由激光雷达和光子接收器组成,在探测目标的时候,激光雷达会向目标发出一束光子,通过测量光子往返的飞行时间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接着激光雷达通过不断的扫描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3D成像,为其载具提供一些导航信息。

如今激光雷达应用领域不仅仅自动驾驶一个领域,在智能家居、工业传感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载具从车拓展到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等方面。在座的各位你们的手机上都有微型激光雷达,判断你们的脸部距离手机的距离。很多的主流手机厂商未来会在手机的背面安装激光雷达,来实现一些AI和建模的应用。

这些领域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近几年都是属于非常高速增长的领域。由于技术发展的滞后,每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说探测距离不足,功耗过大,难以与现有的电路集成和成本过高。走访了将近20家国内外客户之后,灵明光子团队得出结论,目前激光雷达以及类似的3D传达部分其核心痛点存在光子接收器上,光子接收器的效率不足是目前激光雷达测不远,功耗过大的主要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灵明光子团队开发了硅光子倍增管产品,其光子探测效率是目前市售产品的2-3倍,将这样的成长翻译到激光雷达的新能上是超过50%的探测距离提升,大幅度下降的功耗,以及由于全部工艺兼容,可以和现有的电路集成,成本不升反降。

灵明光子CEO介绍道,目前各种的硅材料的接收器有一个问题就是在900-1000NM波段吸收严重不足。传统的方案增加硅吸收层的厚度,效率增加有限,成本增加,时间精度降低。我们发明的纳米光子捕捉技术,可以使效率大幅度增加,成本基本不变,时间精确不变。与传统的方式对比,目前的方案只能探测到7%左右的光子,我们实验室指标已经高达26%。这个数据已经公开发表在国外的顶级学术刊物上。

目前灵明光子团队成功地将产品导入大规模的量产。目前在国际上主要有两家同类产品的供应商,一家是爱尔兰的,一家是日本的,他们的同类产品分别达到4.5%和7%,灵明的产品目前已经达到20%以上。

灵明光子CEO自豪地说:“我们不但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我们也是该指标世界最先进的公司。我们在今年8月份完成由天使轮投资之后把我们的所有力量投入到量产化,目前预计在明年一季度我们将实现首批产品的交互,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反馈更新我们迭代我们的产品。我们会在明年的4月份会交付另外一批产品,这些产品会搭载在小型设备上,我们预计会在2021年实现产品化。”

灵明光子的三位创始人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同一个实验室,他们的导师也是美国工程院的泰斗,在今年的12月份从斯坦福退休之后加入了灵明光子。灵明光子希望用自己手上纳米级的核心技术帮助激光雷达克服千米级的问题,也帮助激光雷达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为智慧产品未来创造一双慧眼,让开头提到的优步那样的惨剧不要再次发生。

张彬:我刚才看到你列举的几个应用都是现在比较热的C端或者是大B端应用,我们长虹现在做的很多东西跟军民融合相关,你们做的光子接收器在军民融合或者是军工口的激光雷达有没有成功合作案例?

灵明光子:从技术角度讲可以实现,这个话题有一点点敏感,尤其是在我们团队一半都是在硅谷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有这个能力,从商业模式上来说目前军工体系不在我们的商业路径上,具体会不会进入这个市场或者是如何进入军工方面的研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政策的问题,有技术和商业之外的壁垒要客服。

张彬:我们不考虑激光器材质的情况下,我们激光技术可以达到多少?

灵明光子:目前激光雷达采用的波段是905,手机和小型的电子设备采用的是940多,我们接触过很少的客户会用到1000纳米以上,硅材料在1130没有吸收了,我们认为1100多是我们的极限,再往上我们受对材料本身的限制了。我们也有其他的偏门的方法,这些方法就吸收了我们的兼容前提,我们在900和1000的波段上信息是最重组的。

孙昌旭:你刚才提到两个热门领域,一个是车载导航还有手机端的应用,从目前来看的话,你们在这两个领域哪一个更偏重,而且你明年量产是在车还是在手机这一块,你个人更看好哪一个市场?

灵明光子:明年我们第一个季度会量产的主要是针对高性能激光雷达,高性能激光雷达主要是供应车和无人物流领域。原因是因为这个领域目前整体的标准还没有那么成熟,我们不像手机会有一些很长的供应商的工作要做。另外在车载的领域上,目前痛点最痛,需求最迫切,各位老师都知道激光雷达各个厂商都估值很高,他们希望花钱买性能,这个是已经出现的市场。手机相对来说的话,需要一个代步时间,我们非常积极的跟手机厂商进行接触,但是包括小米,需要一个时间来慢慢做这件事情。

陈锋:你们制成的材料是最后发展成自己做工厂还是主要做设计,另外4寸的在哪儿做?

灵明光子:4寸是我们的开始,交付肯定是8寸开始,制程方面的话因为是传感元器件,我们不需要非常高级的工艺支撑。目前我们主要采用0.18um和0.13um,后续取决于客户想集成什么东西上去。我们的卖点就是产品可以跟现有的装备集成,降低功耗,我们的客户要求28纳米的制成或者是更低的制成也可以。

陈锋:包括制成的材料硅,是正常的程序还是你要参杂不同的东西在里边,是属于设计还是把工艺换掉?

灵明光子:我们设计有不同的方案,有的方案是实现了工序节省,我们不需要代工厂,用现有的东西可以做出来,之后再进行后端的处理。有一些需要工序上的改进,但是不管怎么改进我们都是代工厂不需要买设备引入新的材料,难免之后实现更高效率和功率的时候会用新的材料。目前对于传感器来说,成本比较敏感,我们很大的一个优势都是基于兼容的前提下,如果不是因为的话,不能做倒闭。

杨磊:不能做阵列吗?

灵明光子:我们有做阵列的能力。

第3支路演团队:灵犀微光

灵犀微光团队专注于AR底层技术,聚焦攻克AR瓶颈技术。它同时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光波导技术拥有者。

北京灵犀微光的营销负责人陈飞说:“我们公司致力于为消费级AR提供核心的技术。”AR是增强现实技术,是下一代的交互平台,因为当我们与真实环境进行互动的时候,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信息和影像展现在你的面前,有更好的交互方式。

AR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AR的光学引擎、AR的硬件和软件,其中软件和硬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可以进行借鉴的领域。光学引擎可以算得上目前这个阶段对AR来说最核心瓶颈技术。光学引擎部分对AR的体系来说不亚于当年PC时代当中CPU对于电脑的意义。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现AR显示方案的过程中经历了4代的变革,最早美国军用的头盔,美国知名的AR的公司都采用了这些方案,包括采用了菱镜的方案。目前来说,前面的这三种方案做成的AR产品都是非常大,非常笨重,如果AR时代到来,每个人都需要戴AR设备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戴的是更轻量化的,更接近普通眼镜形态的AR产品,否则太重太大,第一个戴在肩膀上是非常奇怪的事情,第二个很难长时间进行佩戴。全世界公认的由光波导技术做成的小型化模组可以是非常大的视长焦的光学显示方案,可以透过光学显示模组对于外界的干扰是非常少的。

在全球市场当中已经布局AR的生态巨头们也都纷纷选择了光波导这个技术作为他们下一代光学计算平台的显示方案。灵犀微光目前的核心技术就是光波导,他们已经生产的AW60的光学显示模组已经可以把这个镜片做到1.7毫米的厚度,90%的透明率,以及36度的视长焦,因为生态巨头的布局使灵犀微光更坚定地在光波导技术上更深度的走下去。

这是世界范围内光波导技术的对比情况,目前来说光波导可以分成两个类别,微软在采用全息波导,阵列波导可以在单片的镜片上做彩色,全息因为波体的原因只能做单列,阵列要优于全息。因为灵犀微光在量产上的进步,灵犀微光可以把光波导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比较低。

陈飞表示,这是目前来说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其中AW60已经在稳定地给行业供应的模组,AW61是60的进化版本,80是我们基于军工和其他的领域需要大视长焦做出来的产品,80明年会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基于我们的AW60做成的工程样机,这款产品重量是100克,是世界上目前最接近眼镜的产品。这款产品我们今年一月份带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做了展示,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一致好评。明年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也会去,会带去我们更新的产品。

量产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作为前沿科技类型的项目。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把这项光学的加工工艺的部分,实现了非常大规模的提升,使行业当中公认为的光波导技术没有办法做这件事情得以改善扭转。这是我们目前产能的情况,我们从17到18年大概年产能是1万片。我们会在明年第一季度,今年年底第一季度把我们的产线布局,讲道理光波导的成本。

目前应用到的领域就是工业、安防、医疗、军工,这些都是灵犀微光合作覆盖的客户,客户类型都是中大型的公司下属科研院所。这是基于安防的应用案例,人脸识别这项技术发展这么多年里边落地是痛点,通过技术的结合可以做成安防和人脸检索的产品,目前跟安防公司合作在开发这样的产品。C端的应用,刚才看到生态巨头有一些是具有光学研发能力的,有一些不具有的,我们有可能成为某几家的核心元器件的供应商。

这是第三方机构关于AR和VR的预测情况,从表格的增量上可以看到AR的市场,包括它应用的范围是大于VR的,未来几年当中AR发展是非常大的一个增长。这是灵犀微光公司营收情况的统计,2018年上半年完成了1400万的营收,预计全年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是到2600多万。

灵犀微光是专注做AR阵列光波导的公司,其他的光波导方案他们有准备,但是目前来说他们认为还是几何光波导为主,阵列光波导是最适合往小型化轻量化推广的产品。灵犀微光核心团队来自北大清华,这是核心研发的团队。工艺加工团队来自凤凰光学、富士康、三星。

灵犀微光A轮是由红杉资本独投的融资,在去年的时候完成的,今年正在洽谈的B轮融资主要针对10万片级的产线规划。

杨磊:有一个问题想听一下你的想法,每个技术可能有自己的特点,光波导36到60度的视广角,曲面可以到50度,从光的利用率曲面的利用率更高,你们比微软的要高一些,但是是曲面的几分之一。从应用的角度,你觉得什么样的场景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灵犀微光:自由曲面的镜片厚度差不多是在1厘米以内,但是它依然是非常厚的。自由曲面带来的问题透光度是非常大,在AR的应用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虚拟的影像更好的与真实环境融合叠加。

杨磊:这个不一定,这是功耗的问题,当你损失这么多光强的时候功耗就上去了,在哪一个场景,哪一个技术线可能更有优势,你们有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灵犀微光:功耗这件事情,光波导这个技术是把影像进行全反射折叠,我把影像放大在你的面前,它对于这个部门光能的损害是有的。但是目前我们采用的微型投影有背光的,功耗的损耗的事情跟很多的客户用的时候,他还是宁愿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对功耗的考量不会特别大。C端这个市场对功耗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目前来说我们也在尝试更多其他的投射式的方案,通过我们工艺的方面来提升功耗的问题,尽量让它跟自由曲面的技术结合,从整体上来看,刚才我提到的,自由曲面的透光度不够,显示影像我要做透光,光波导就不需要这些了,未来的市场自由曲面是过渡方案,光波导是目前大家公认的一个主流。

王雪松:第一批量产投入的市场当中,你们哪个市场会铺更快?

灵犀微光:美国军方这边在前一段时间完成了10万的订单,这个事情会促进全球市场当中,尤其是军备方面竞争的事情,中国军方其实也不会在这方面去落后,目前来说我们在军方这边,尤其是一些项目合作当中有很多的合作,基本上占了我这一年出货当中三分之一的量。就是工业,包括医疗的特殊应用领域。AR这项技术目前来说还是要在B端当中去得到应用和发展,B端的应用场景更垂直,愿意为这件事情买单的大型公司他们的需求其实是更大的。所以目前来说军工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大一些,工业、医疗、安防、消防站在其次,2C的应用跟汽车结合的应用都要往后放一放。

毛嵩:你今年2000万的收入是什么样的情况?

灵犀微光:军工占了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二是医疗、安防来分。

毛嵩:是NRE的形式还是?

灵犀微光:我们是出样片客户完成开发,再小批量的采样片,基本上会先把订单定过来,我们不是现成就有,我们有一个供货周期,在供货周期完成,实际到我们这边是这样的量级。

桑林:我看到你明年的里边有比较大的提升,大概到8000万,我同意消费级的应用比较靠后一点,可不可以理解明年8000万的营收来自军工工业,单一客户的订货量在增大,还是说你测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领域?

灵犀微光:对于AR来说是早期的阶段,我们的营收是基于现在的客户有更规模的转化的情况,我们的预测是它的样机验证,几百台的眼镜头盔在他们应用领域推广开了,这个都是OK的,再下批量更大的订单进来。更新的客户转化,更大批来在我们目前看来周期在1年的时间里边是比较困难的,都是几有客户的转化。

桑林:最大的转化是什么,安防还是?

灵犀微光:目前来看军工明年肯定是不可能的,最大的转化是我们在医疗、安防和工业巡检这三个点上有大批量的转化。

桑林:单一的量大概是什么样的量级?

灵犀微光:起码是万级以上才能满足我们营收的需要。今年我们产线已经满足不到客户的需求量了,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的中间,落地是我们目前最迫切想要解决的一件事情。

第4支路演团队:睿魔智能

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曾有过一个导演梦,希望成为生活的主角,其实也许一台智能相机就能帮你实现这个梦想。睿魔智能,一家致力于运用AI等新技术为摄影行业注入新活力的创新影像技术与硬件公司,他们希望通过更具创新的产品,赋能专业或业余用户,以更简单和富有创意的方式,让用户尽享拍摄乐趣。

睿魔智能科技的刘博表示:“我们做的是一个全新的影像产品的品类,我们定位为AI自导演摄像机。”怎么解释自导演呢,我们传统进行视频拍摄的时候我们需要摄影师和导演,尤其是视频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一个设备可以解放这些工种,让一个普通人拍摄出好的视频。

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我们先看全球的影像行业的发展史,19世纪我们照相机第一次被发明出来,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我们在欧洲了进行第一次变革把相机变成了小型化,功能完善,之后它才进入我们普通人的视野。60年代日本进行了第二次的变革,这次的变革就是由胶卷变成了数码相机。这次变化之后其实就到了我们现在的情况,影像类的产品进入到千家万户。看这个时间发展,我们发现每隔40到50年会有一次变化,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再猜测下一次变化会是什么样,会在哪儿。

看一下目前现在时代有什么变化,现在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们以前认为非常小众的东西往大众走,包括街舞、滑板等等的,大家可以观察到国内快手、抖音的火爆,这些都在反映出来大家的表现欲望越来越强,对于影像的需求越来越大。第二是我们整个社会慢慢变得单身化,大家越来越宅。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很多影像的设备和影像的呈现,这时候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做,没有别人帮忙。第三个变化是在社交和媒体上我们都在往视频走,这是所谓的社交3.0,媒体3.0。

到什么地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点,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科技巨头都在往视频制作的维度走。在行业和时代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对于影像类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像以前相机或者是摄像机拿在我们的手上按照心思拍,它需要摄影设备有要求。

这个行业不仅仅是我们在做探究,行业现在有两种主流的做法,第一个是国内国外在摄像机加红外探测器,在目标身上做红外的发射器,通过这样的连接使摄像机可以追踪我们的目标,这个方法对我们必须要带一个设备,其实它不太知道到底拍的是什么,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的麻烦。第二个我们会发现现在包括无人机厂商用传统的视觉方案做人脸检测,或者是人体的检测来实现产品的能力。这是非常主流的方案,但是有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目标进行非常复杂变化,比如说它做非常复杂的运动,跳街舞,做瑜伽等等,或者是他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其实我们传统的方案是非常难以去拍摄非常好的视频。

现在的无人拍摄,AR拍摄,最大的瓶颈就是有非常大的算法,拍摄行为是实时的过程,必须具有非常大的AI芯片来支持4T的算力,有了这个我们才有了一切的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非常多的东西,包括对目标的跟踪、构图、变焦、拍摄技巧等等。在我们的交互上,我们定义产品是一个无人化的设备,我们认为没有摄影师,远端的可以通过手势跟他进行交互。我们还做了音乐模式,这些功能让C端用户可以把整个相机的拍摄变成非常有乐趣的过程。

除此之外它本身还是非常强的项目,4K,60P,13.5倍的光变,相继部分索尼跟豪雅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支持。我们的软件部分有非常强的能力,有非常强的后期和特效的编辑,也能非常方便的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

这样的产品它的用户是谁呢,经过我们调研与分析,包括很多用户的试用,我们发现拍摄视频频率非常高,表现型的这帮人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用户,包括了我刚才提到的街头、舞蹈等等这些人,他们的群体非常大。这是我们的一个小样片,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是相机完全在自主的状况下拍摄出来的短片,瑜伽运动是相对缓慢的,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相机没有做太多花哨的动作,就是维持了良好构图的同时进行了一个环绕。

我们的产品在2019年的1月份正式发布,19年的中旬众筹,我们之后会与华为一起共同发布这个产品。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刚刚提到这是蛮复杂的技术,我们做这个做了接近三年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团队是有将近100人,是由比较强的研发的同事和非常有经验的,包括市场、生产、项目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同事来一起集合。我们在技术上,资源支持非常强大的供应商也在这里,这些教授都对我们有非常大的支持,也是我们的投资人。

供应商方面,华为跟我们是战略级的合作,索尼对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支持。我们做这款产品不仅仅是只有这个样子,我们认为未来的摄影设备大多数会由机器取代我们的导演和摄影师,这个路子非常长,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也在布局,会在之后的时间把更先进的产品提供给大家。谢谢大家!

第5支路演团队:谛声科技

谛声科技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声学B2B市场的技术研发型公司,其一直致力于声学前端领域的研发。这期间,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也参与了平安城市建设,中南海监测等多个经典案例,公司的核心技术如远场拾音模块,同步采集平台等均为国内领先。

谛声科技联合创始人表示,谛声科技是专注2B解决方案和原厂技术应用的声学技术公司,我们的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由声音、电子、传感器等领域权威科学家组成。我们知道声学比较好的公司,像安创、科大讯飞等等是基于人机交互声音提取这块,我们公司专注的是声音本省的获取,就是我刚才提到原场技术。什么是远场技术呢,我是在几米内知道什么位置什么东西发出的什么声音包含了什么信息,我们更多的领域是智慧城市方面。

如何衡量呢,第一个要听,第二反映要快,第三要听得清楚。听得准,就是我们核心的模块,目前跟国际上领先的达到同样的水平。第二个就是同步采集平台,我们通过声音来监测,有的时候我要听飞机的声音,我要听汽车的声音,我们知道飞机特别快,速率没有反应出来可能飞机就过了,我们目前一秒可以相应10次。第三个就是如何听得更清楚,我用声音做监测的时候,目标检测设备声音不是最大的,有各种的设备造成干扰。技术优势上通过降噪的概念发射反射的波频来有助于我听得清楚。

对于人来说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视觉现在起来非常多的公司,包括大家做VR都回归到这些技术。声学技术比较凋零,在交通发布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我的摄像头只能看我不能听,我势必会缺少很大的信息搜集,有一些场景下声音是不可避免的。智慧城市第一个是智慧交通,第一个是我们底监测,我们知道在学校和医院一些场所下按喇叭会造成噪音污染,之前是司机文明程度的体现,现在我们通过工具可以定位你的声音跟摄像头抓拍,后面可以取证。第二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睡觉,突然一声喇叭声把我惊醒了,这种改装的车超过一定的频率国家也是有规定的。之前交警不可以拿一个工具测声音,我们通过这种固定的设备装在信号杆上可以做到违章车的监测。

第二个就是智慧城市、智慧监狱和校园和医院,医患关系是非常紧张的,发生问题的时候只有问你们当时是怎么交流的。这是室内的系统,我不仅仅要非常清晰的听到这里有ABCD四个患者,我要非常清楚的听到他们说了什么话,我深知要区分出A说了什么,B说了什么,C说了什么,这样才是完整的证据链。远场知道在什么位置谁说的什么内容,这个是完整的技术链。在监狱我们知道是全覆盖,但是在一些看不到的角落会发生事情。当视频看不到的时候我们通过声音报警触发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三个智慧城市更多偏向我们的隐私跟安防的监测,最近无人机的市场非常火爆,高层楼宇当中无人机的乱飞对个人的隐私有非常大的隐患,如果在军事基地无人机甚至会造成机密的泄露。之前的无人机产品我们通过雷达,雷达是原空的装置,雷达是声波,声波比较适合绕射。我们在城市环境当中,落于环境当中我们通过声波对监测无人机,包括侦查的无人机的监测是我们在智慧城市中安防的一个项目。

第四个就是比较有意思的案例,我们知道新疆是我国重点安防布局城市,我们目前给他做的是智慧报警系统。大家在校园的时候有见过智慧报警按钮,我按一下就可以产生报警。在新疆做的事情就是我通过我的呼喊声唤醒报警系统,我连续喊三声救命,这样就激活了我们装的监测设备。大家有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些人搞恶作剧天天喊救命,这个怎么办呢,在我们内陆地区,东部城市确实是很难界定。因为这是一个小众需求,我们在新疆做的,新疆如果你敢这样喊两次就可以进行教育了。

第四个就是突发性事件的监测,在交通环境中,城市环境中有很多的声音,尖叫声、爆炸声、求救声等等,去过新疆的朋友在每一个道口都会有一个岗亭,这个我们中间监测的就是突发性的事件,又便于公安部门在第一时间还原现场。

第二大的业务是我们更关注远景更大的业务。用声音做监测就好比我戴了智能手环,我先听正常的噪音再比对值,之前我去医院看病是医生给你说,我戴了一个设备就无时无刻的监测你的身体状况。

陈锋:两个问题,总体这个市场多大,你们现在的营业额是多少?

谛声科技:我们之前以中科院的名义做一些项目,我们公司出来是今年年初,营业额在千万级,但是项目试点已经推出去了。

陈锋:20亿是中国需要声音安防的市场是20亿?

谛声科技:可能比这个更大,我们现在跟集成商合作,集成商不断给我们提各种各样的诉求,我们会根据他的诉求做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之后我们探讨出5-6款可以讨论或者是探讨的产品,我认为这个市场比我刚刚提到的更大。

陈锋:声纳可以做到多少?

谛声科技:声音有三个,声纳、超声、空气声学,空气声学有特点是生产的概念,我在这里说话最远的人可以听到,它是广域的东西,声音在做工业监测,更多的偏向预防,我通过一个设备可以检测很大的区域,并且我不断识别你各个位置可能产生的故障,我不做最精准的分析,最精准的分析就是告诉你什么故障,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很成熟。声学是做安防的,它是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你只要再发生我就可以听见。

桑林:你们现在是针对项目定制产品,这个对团队的耗费比较大?

谛声科技:为什么我前面提到视觉公司可以做这么多,能起来这么大,声学的话像讯飞科技、瑞声,个人观点我认为声学技术是断点市场,声学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对我们初创的科技型公司来说,我做了一款监测的设备,如果我想独立打市场,我跟地方的交管部门聊对我们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块我们我只需要你告诉我现在想听什么样距离的什么声音,基于这个我们做研发这是我们比较好的发展路径,我们把整个都包进来的话我们不是特别擅长。

桑林:会不会意味你每年能做项目就取决于你团队有多少人,基本上限制了你的发展速度?

谛声科技:任何的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声学本身是冷门技术市场,我们确实不敢说走得太深入,只敢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这是一个问题,可以探讨。

第6支路演团队:摩联科技

物联网世界正在快速成长,据统计每天有500万个物联网设备被部署,预计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200亿个物联网设备将被部署。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摩联科技专注于智能蜂窝平台可信应用解决方案,为物联网应用开发者和设备制造商提供一套运行在蜂窝模组上的可信框架,从设备侧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物联网的隐私保护伞,同时赋能物联网终端厂商挖掘应用和数据的价值。

摩联科技CEO表示,摩联科技是非常年轻的初创公司,是这次路演团队里边最年轻的一个团队,我们今年8月份才创业,专注智能蜂窝平台的可信框架。今年上半年欧盟发布了GDPI,第一张罚单给了谷歌,下半年10月份谷歌也发布了决定,发往欧盟的安卓手机不免费,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代表了过去10多年互联网的免费模式,流量经济是好上巨好。接下来我们会面临新时代,时代是基于智能终端上面的增值业务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认为从终端发起的革命即将开始,我们18年可能是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开始以及物联网上半场的开始。

我们看到今天的6大手机厂商都在做自己的钱包。钱包是什么?钱包是今天手机终端上面增值业务的一个入口,同时带来服务,围绕手机的用户服务收入的来源。我们认为接下来手机钱包的打法应该也会延展到各种泛智能的终端上,意味着各种泛智能的终端上也需要有这样的入口。同时各种服务商实施上也要把它的增值服务部署到各种智能终端上。我们认为这个终端钱包的形态会存在,而且各个终端厂商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机制来保证它有新的收入来源,除了一锤子买卖,卖它的芯片、产品、模块还有部署在设备上的服务,服务商给他分成,给他应用和数据的收益一起来分成。

智能手机里有钱包作为应用和数据的价值交换的入口。各种智能设备应该在哪个地方切入,我们觉得各种智能终端就是某种形态上的机器人,可能带着AI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无限蜂窝模块。按照这个类别,机器人交换的入口,它的钱包应该是部署在无限蜂窝模块的载体上。很有意思,今天无限蜂窝模组产业也经过了20年,96年西门子做了第一款蜂窝模块,20多年产业已经洗得比较干净了,全球剩下的通用模组的供应商只有10家,它占据了90%的份额。我们认为我们聚焦在这个点上,意味着可以映射海量的IOP的应用,我们希望跟投资商合作,至少可以形成不错的市场开端。

我们的初心为什么叫摩联,我们从蜂窝模块入手,摩代表模块,我们希望成为这个联盟,进而叫联,我们希望打造模块的银联或者是VISA,这是清算的平台。右边的图是今年年初在巴塞罗那模块圈的好朋友大家凑在一起拍一张照片,我希望19年的巴塞罗那能够召集更多的模块厂商的大佬一起加入我们的联盟。这是我第二次创业,十年前我第一次创业,过去八年一直在一家欧洲的公司工作,我要感谢联合发起人到现场支持。

我们希望打造两个基础能力,我们希望用户的认证给设备认证,基于隐私保护对设备商的数据,基于保护下的计算提供能力给到数据应用方。这是基于终端钱包下可信的物联网架构框图。上面大家比较熟悉,透过模块和终端上云上物联网的应用,下半段是我们今天大家都讲到WEB3.0,实现价值的交换,我们透过模组的钱包可行框架,我们在最后一公里打上标签。什么标签,一个打上数据的拥有者,今天GPR要求所有的方都要注重用户的隐私。用户数据的控制权必须给用户,我们要打上用户身份的ID,第二个要打上对数据产生有贡献的芯片厂商、模组厂商的ID,他们对数据的产生,从设备到边缘到云端实现变现提供了他的贡献,他应该要参与后期的分成。我们在设备测通过筐架把这两个ID打上送上云端,后面会讲我们在云端也有一套部署实现数据和隐私的计算,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数据的交换。

再讲讲我们几个产品,这是终端侧钱包的产品,主要的能力就是保存,可信的输入和输出,它可以支持可信的应用,包括数字钱包、数字钥匙,ECM的连接应用。这是我们边缘的一个网关,网关做四个事情,一个是帮助设备生成唯一的ID。第二个基于设备的交易对数据进行定价,设备产生的数据要基于他的行为,基于他的交易度有定价的机制。第三个实现设备间的互信互通,还有基于隐私保护的政策。网关要有很开放的架构能够支持更多的可信服务商和设备商的接入。这是我们第三个产品,就是我们后面比较重要的,当把数据打上标签送到云端之后,数据的汇聚方它要把这个数据去变现。

今天我们发现一个悖论,AI炒得越火大家越不愿意把数据拿出来,拿出来你就可以变现,我就变现。这是我们基于密码学的技术,实现了解决方案,帮助数据的汇聚方,数据的采集方,它能够在数据不出本地,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对方可以基于这个加工过的数据得到他想要的数据。这个机制可以保住数据可以重复的变现,真正实现数据的交易。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是专注在智能蜂窝模块角度切入物联网,提供可信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隐私保护。我们在前期会透过一些应用,透过我们在做的数字钥匙,身份认证来推动技术落地,在技术层面我们终端侧的架构比较灵活,它可以适应碎片化终端的形态。

因为2020年,20201年5G会有部署,随着5G的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节点接进来,会产生更大量的数据。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这一套可信的身份认证和数据隐私保护的计算,让基于5G下的产业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流动,更好的把数据基于隐私保护能够交易。最后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全球蜂窝模组场的联盟,赋能物联网的装备厂商,挖掘应用和数据的价值,最终可以在各个行业形成应用级服务装置资产超级计算方。

第7支路演团队:亿智科技

亿智科技是一家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亿智科技在SoC芯片整合,算法硬件化,产品快速量产化方面拥有丰富的先进经验。

亿智科技的吴浪表示,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对于AI的实践。过去十几二十年我们从移动互联到现在的万物互联,AI技术的使用,我们认为会带来万物智能的时代。我们公司起名叫亿智,就是要全力亿万时代的到来。

我们2016年成立在珠海的高新区,我们现在有100多位的员工,我们有完整的算法,市场的团队,我们珠海是总部,负责我们芯片研发,软件算法开发,北京负责我们AI算法的研究,深圳也负责方案开发,客户支持市场与客户的拓展。虽然我们成立只有短短的3年,但是了解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是一群在半导体行业超过10年的行业老兵,我们的核心团队拥有多次大规模量产和设计的成功经验,经过我们团队设计和销售的芯片超过10亿颗。我们团队再次起步只做一件事情就是AI,为这个行业做赋能。

我们团队的三个主要能力是,第一是我们SOC的整合能力,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在AI的IP,高清显示,多媒体编解码的自主研发。我们直到今天有很多这样的成熟的IP,先进的设计工具,今天的芯片设计跟我们搭积木一样,比我们早期芯片设计的门槛低了很多。但是如何让IP之间的数据交互更有效,根据不同的产品化场景定制IP,这是我们团队的核心能力,这是为什么我们的芯片能够在性能、功耗、成本上可以做到业界领先。

第二是我们的算法硬件化的能力,我们的算法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知道如何让算法并行的更高效,运行更有效。我们自研的IP在业界上都是领先业界,我们的NPO在相同的算法下面只需要更低的带宽,我们在同样的成本下面也可以提供更高的算力,更低的更好。

第三是我们的量产化的能力,我们知道芯片设计很难,但是要把芯片做到量产,做到稳定,做到产业化,那它更难。我们也是在这10几年的客户积累我们给客户提供方便的二次开发、量产、维护的工具。

从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得益于神经网络的算法稳定和成熟,AI技术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像智能安防、自动驾驶,现在因为算法的复杂度需要在后台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同时视频数据的传输也需要消耗掉巨大的网络带宽,会带来巨大的延时,这是为什么对端的设备算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早期的电子设备我们需要它看得见,今天超高清设备的应用要让视频看得清,我们用AI的技术让设备看得懂,通过AI的赋能我们让设备能够更加的智能化。这是我们第一个获AISOC的芯片,我们完成了芯片验证,它包括了CPU+NPU和视频的编解码,有图形图像的显示。我们今天在外面展台上带来了我们基于开发板做的人脸跟物体识别的小样。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人脸识别,人脸监测,车牌车型,物体识别的标准案。我们内部在进行标准案的开发,我们在19年上半年客户就可以量产基于我们芯片所开发的产品。

我们的芯片目标应用聚焦在视像安防、汽车电子等等,给客户提供标准的方案。同时为了丰富我们的产品线,我们会提供协处理器,我们可以给不带AI的产品让它的产品实现AI的智能化,这是带我们的视频编解码,带ISP,我们给这些方案提供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物体识别。这些应用,像一些智能的空调,它可以完成手势的交互或者是游戏,或者是其他车内的手势交互。包括机器人。

第8支路演团队:灵汐科技

北京灵汐科技是以发展人工通用智能为目标的类脑芯片和类脑计算系统公司,他源自清华大学类脑中心的AI芯片初创企业,也是清华系AI芯片新兴力量。

灵汐科技做云端的大算力AI芯片,类脑芯片原因是因为我们芯片的架构是从人工的大脑结构衍生出来,大家看到的是非常典型的云端AI芯片的应用。市场看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AI服务器我们现在看到的年增长速度达到240%以上,我给大家讲两个比较典型的数字,大家会有一个概念。一个是安防领域,我们国家摄像头在2020年达到6亿个,所有的摄像头在后边都要做工作,这会需要特别大的算力。另外就是短视频,举个例子,抖音现在月活的用户数量是6亿人,6亿人每天上传的视频都要做鉴黄处理等等的,目前看起来只有英伟达一家在垄断这个事情。

大数据AI芯片研发方向主要集中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看到神经网络的加速器都是位置存储器,它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算力比较大高的时候是要用HBM。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比较直接,我们不用外面的东西,我们把存储一体化这项工作玩儿到极致,这是我们设计的思路。

HBM配合2.5G的封装技术有特别难的两个点,一个是中间小的GAM怎么把散热的问题解决掉。我们怎么能做到高的计算机,同时可以支持。现在看16、14纳米比较好的是英伟达。现在美国刚刚公布出来的受限技术的内容里边AI芯片之外有一个片上堆叠存储器,这指导的是HBM的相关技术,未来怎么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个思路就是怎么把AI的芯片增加灵活性,为了适应未来的网络算法和未来的应用。目前看起来就是在传统的加速器逻辑里边加入DSP级别的可编程能力是目前AI芯片研发的重要攻克难题。我们工作在每一个核里边是矩阵运算的处理器,我们的核里边还有CPU扩展它的指令级,增加它的灵活调度性和计算的能力。我们还优化了我们的路由传输指令来优化我CNN的计算,我们每一个可以实现核的运行。我们每一个核之间路由的关系可以自动加入时间维度,这样可以让我们支持SN的计算。现在的DNN都是指目前的CNN,SNN是下一个,因为它更仿生更低功耗。重要点是要引入时间维度的信息,我们的架构是完全可以支持非常高效的ISN。

算力这部分大家是最关心的,我们用这种架构在我们明年上半年准备去留片的28纳米的芯片,我们可以实现单芯片50TFT16的算力,如果我们的架构能够切换到7纳米的工艺的话我们的算力可以增长6倍,到明年年底或者是后年年初有轻量化的话我们可以做到300T。

工具链作为AI系统非常核心的工具,我们也开发了工具链,它可以自动转化。我们支持客户在增值服务上训练好的模型直接接到我们的芯片上,这对客户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这是我们的编译器,这是我们的工程流程,或者编译过程把网络模型弄在芯片上,这样可以实现运算。

具体到商业的问题,我们跟很多行业里边的重要的客户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比如说我们跟海康集团,跟公安部一所,包括像一些领导汇报,我们支持清华每年举办类脑竞赛,我们跟OA核心团队讨论下一代引入强大算力,包括SNN的算法之后,对于扫描模式是不是会有新的突破进展。

灵汐科技创始人史老师是清华大学的教授,CEO是以前的海康高管,我们的团队都是来自行业里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