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人类将在农业生产方式上遇到难题 晚上吃鸡可能会越来越难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从乔治·A·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开始,僵尸(Zombie)就成为好莱坞的「常驻嘉宾」,一路从 B 级片打拼到超级大片。在廉价的血浆刺激之外,有心理学家分析「僵尸类型片」背后的恐惧核心是担心资源枯竭。而在所有恐惧中,对食物不足的恐惧可能是最普遍的。

根据相关报告,全球人口将在 2050 年从目前的 75 亿增长到 98 亿,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将比现在增加 70%。更多的粮食需求,代表更多的粮食种植和扩大畜牧业规模。而如果依照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人类将在 2030 年遇到难题。

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充足的食品则让地球人口持续增长,而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也要由技术来解决。除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平,也有不少科学家和公司在致力于用生物技术来「种植」蛋白质食物如肉类和奶类,其中美国 SOSV 基金成立的 Indie Bio 孵化器,就投资了数家以「制造食物」为己任的生物科技公司。

由极客公园前沿社举办的 9 月「超频之旅」活动中,顶楼将对话 SOSV 基金,并将参与 Indie Bio 孵化器旗下的数家生物科技公司的 Demo Day 活动,深入了解这些初创公司如何利用细胞计数「种植」鱼肉、鸡肉以及牛奶等食品,以及这些食品将在何时被端上我们的餐桌。

「晚上吃鸡」可能会越来越难

现代技术的兴起,一个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大幅提高人们的寿命,同时降低了死亡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全球人口激增。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到 2050 年地球人口将从现在的 75 亿增加到 98 亿,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将比现在上升 70%。同时,数据显示,近 90% 的城市人口增长将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其中到 2050 年仅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就将增加 9 亿城镇居民。

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推动了饮食结构变迁,人们从食用谷物转向食用更多的肉类和奶制品。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2005 至 2015 年间,在食物消耗总量中,谷物的比例下降了 12%,而肉和鱼类的比例提高了 8%,奶制品和蛋类则增加了 30%。简言之,人类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大家都想「每晚吃鸡」。

为了满足人们的肉类需求,目前有 200 亿只鸡,15 亿头牛和 10 亿只羊占领着地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吃掉了世界 30%的农作物、消耗着大量的淡水:获得一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消耗约 15000 升淡水,而收获一公斤的玉米或小麦只需要 1500 升。它们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气候也毫无裨益,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的统计,家畜产生的废气占全部人为温室气体的 14.5%。

这还只是目前的情况,如果要满足未来 98 亿人口的需求,意味可能需要扩大农业和畜牧业的规模,而后者会加剧地球环境的恶化。专家预测,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人类将在 2030 年遇到困难。而面对这样一个困境,近些年出现的「细胞农业」或者是一个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价值三十万美元的汉堡

2009 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 Pat Brown 利用自己的学术休假,开始对人类食物可持续性进行研究。2 年后,Brown 创立 Impossible Foods 公司,并将一群科学家、专业厨师和食品专家招致麾下,致力于研究一个难题——让肉有「肉味」的秘诀。团队最终的答案是血红蛋白(heme),一种血液中用于运载氧气的分子。他们使用发酵技术来制造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质,后者成为公司的产品,Impossible 汉堡的重要成分,其他还有椰子、土豆和小麦。现在这款汉堡已经发在加州、纽约和内华达以及德州上架,公司也已经融资 2 亿美元。

无独有偶,2013 年荷兰 Maastricht 大学的生物学家 Mark Post,他制造的「人造肉汉堡」在媒体中激起巨大反响。团队在标准的组织培养皿中制造出几束牛的肌肉。他们在凝胶筒周围种下肌肉细胞,在凝胶周围造出一圈一圈的肌肉。他们用番红花和甜菜,给制造出的 2000 束牛肉上色后,请专业大厨将其制作成汉堡,当然也加入了一些平常汉堡使用的佐料。专家表示确实很像肉,就是太干了——因为在 Post 的培育中不能生成脂肪细胞。

Mark 的汉堡制作花费 3 个月,三十二万五千美元,为了这个天价汉堡买单的还有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Post 后来创建公司 Mosa Meat,将自己的「人造肉」汉堡商业化。

上述两个例子都证明一件事,人们在吃这些「人造肉」时已经不再直接吐掉,不过问题是这些食品什么时候能走向主流?

如何在实验室「种植」牛肉

像 Mosa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这样利用细胞技术制作出来的肉类,人们通常称其为「种植肉」、净肉或者细胞农业。但其实,不管牛肉、鱼肉还是鸭肉,它们的「种植」方法都差不多。

开始,我们需要一个动物的细胞样本,研究者从这个样本中分离出自我复制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那些可以做胚胎的,或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或者更分化的细胞,用来生成肌肉纤维的肌卫星干细胞。研究者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这些细胞,然后在区分为肌肉和其他细胞,用来制造可用来食用的商品。

识别或者创造细胞株是一个挑战,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肌肉生物学家 Paul Mozdziak 培育了一个持续增殖的火鸡肌卫星细胞株。这些细胞展现出端粒体,他判断细胞将会在培养皿中继续分裂。2016 年,Paul 的学生利用新杀火鸡的组织培育细胞。Paul 认为,如果这些细胞能够持续超过 100 代,那么它们就是可持续增殖的,其他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些细胞来制造培养肉。

但肉可不仅仅是肌肉而已,它还包含了连接组织、神经和脂肪细胞等元素,全都有序的组成在一起。动物被宰杀后,缺乏氧气的细胞转化为无氧糖酶解,制造乳酸降低组织的 PH 值,这个过程激活了用来降解蛋白质的酶,使得肌肉更软。现在制作的肉制品还只是肉馅、肉丸子和鸡块这样的形态,也有制作鸡柳的。如果想要制作一个大理石牛排,他们必须研发一个支架,来让组织按照一定形状生长。有公司也在尝试使用 3D 打印技术,来安排各种细胞的排列。

根据数据显示,相同数量的牛肉,使用传统养殖法和细胞技术花费的能源是相同的,但是后者在土地占用和水资源上相对只有前者的 10%。

如何孵化「后现代农业公司」

可以看出,使用细胞技术制作非动物类肉制品已经成为现实,不过这不代表我们很快就能在家旁边的超市里看见这些食物。「细胞农业」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成本高居不下。虽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 30 万美元生产一个汉堡,但是 Mosa Meat 的人造牛肉每磅的成本依然要 18000 美元,据说在未来可能降到 2500 美元。但这个价格依然非常高,即便上市也只能走超高端路线。

抛开高昂成本,即便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这些高端的「人造肉」,他们是否能接受这些「细胞农产品」还是个问题。此前有专业人士发起调研,在 700 名美国参与者有 65% 的人表示会尝试一下「人造肉」,而只有不到 30% 的人表示愿意将其代替真正的肉类食品。据分析,「人造肉」给消费者带来的一个总要印象就是「非自然的」,这也导致人们会对这些食品产生抗拒。

当然,对于「细胞农业」产业来说,最首要的一个问题,还是找不到投资。这也是为什么 SOSV 基金如此重要,这家位于普林斯顿的风险投资设立了专门的生物科技孵化项目 IndieBio。IndieBio 为专注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初创公司提供 25 万美元的种子投资,同时还提供全套的实验室设备,每个公司有 4 个月的时间来研发出自己的目标产品。截至目前,IndieBio 已经投资了 40 家「细胞农业」公司,可见公司对人造食物领域的信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