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场高端机之战开始 性价比时代的宣告结束

便携设备

121人已加入

描述

性价比时代的宣告结束,让手机厂商在中高端的战场相遇。

今年中国市场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头部厂商集中,中小厂商艰难求生。与此同时,无论是华为、OPPO、vivo都在抬高旗舰机型的售价。

大盘遇冷,高端机需求量在激发

回顾过去多年的国产智能机发展史,中国厂商的“高端手机”最初定价大多徘徊在2000—3000元价位区间,但2018年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国产厂商不断的对技术钻研和品牌调性的提升,价格开始对标三星高端机和苹果iPhone。

要知道在过去,国产手机的定价都会与iPhone形成明显的价格差,以获取不同消费群体的用户, 但现在部分机型已经等价齐平,直接与iPhone抢占同一消费段的用户。

其中以华为、OPPO、vivo表现的颇为激进,华为最新的Mate 20系列最高售价已经超过12000元,与iPhone XS Max定价不分伯仲,而OPPO Find X和vivo NEX双屏版价格也已经徘徊在5000元左右,直逼售价相对便宜的iPhone XR。

国产手机之所以敢冲击高端,源于技术和产品核心点突破了原有的局面,比如屏幕指纹、超级闪充、升降式摄像头,甚至超前的手机双屏模式,都吸引着用户的眼球,从而激发购机欲望。

在今年中下旬的时候,OPPO Find X、vivo NEX与华为Mate 20系列已经在高端市场进行了一场硬碰硬,就连被低端机红米系列所困,一直在中高端不痛不痒的小米,第三季度产品平均单价也同比上涨20%。

据了解,vivo NEX发布之后6个月在中国销量超过200万台。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OPPO Find X同期销量也在几百万台,11月华为Mate 20系列合计新增设备达103万。这某种程度上说明,虽然市场大盘下滑,但是用户对高端机的需求量在持续激发。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用户的换机周期在不断的延长。从销售情况来看,国金证券报告指出,大约90%的手机在一年内售出,超过18个月后难以获得销售突破。从新机型的平均销售时长来看,苹果销售时间最长,超过1年,而华为、小米、OPPO、vivo四大品牌销售时间较短,产品迭代速度较快。

2019年第一场高端机之战已经来了

事实上,从部分厂商的产品策略也可以看到这种快速迭代的逻辑,华为Mate 20系列一次更新了多款机型在售,vivo前不久刚发布了NEX双屏版旗舰机。

如今伴随着售价4998元的NEX双屏版今日开售,已经挑起了高端旗舰机市场的战争。因为通常手机厂商们的“头菜”会选在2019年2月底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展示或者发布,NEX双屏版的开售,让这种PK来的比往年要早了一些。

NEX双屏版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搭配了双屏幕,以及TOF零光感人脸识别和第五代光电屏幕指纹 。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明年手机市场大盘会继续下滑,这样的形势也逼迫头部厂商更多地进行研发投入。“希望通过创新能让大盘少下跌,促进消费者为我们的创新买单”,胡柏山表示。

如果从数据层面表现来看,今年vivo的表现在整体市场遇冷时形成了一种逆势而行。IDC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vivo的出货量超过2200万台,排名升至第二,同比上涨18.5%,涨幅居前五厂商之首。

OPPO

产品方面,X与NEX系列通过持续的技术变革,做到了覆盖2000-4500价位段内的热销;渠道方面,二季度开始面向线上市场推出Z系列性价比机型,推动vivo大幅提升自身线上渠道占比。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王希认为, 手机厂商军备竞赛的战场将由硬件层级转向更考验技术储备的系统层、夜拍算法优化等软件层级。

显然,自主的技术研发已经成为接下来手机厂商们较量的筹码,这也是它们敢于布局高端的底气。前不久,OPPO宣布2019年将投入100亿元研发资金,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接受采访时也称vivo明年的研发投入逻辑上不会低于一百亿元。

头部厂商投入大笔研发资金也不难理解,随着产品愈发同质化,通用的供应链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各家的个性化需求和服务。它们只能选择自己研发,才有可能走在对手前面,否则就面临掉队和被淘汰风险。

今年,荣耀、OPPO、vivo都在线上千元机型发力,堵截了小米的千元机市场份额,导致第三季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10%,这恐怕是小米始料未及的。

不过千元机在未来不会是头部厂商的主要战场,原因在于伴随着国内厂商向海外的大肆扩张,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提升品牌影响力已经迫在眉睫。

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凭借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支撑,冲击高端市场,直接入侵苹果、三星的地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不然即便短期领先,也很容易被对手赶超。

2018年初的时候,面对逐年下滑的手机市场,vivo创始人沈炜说过这样一句话,如今2018年末再次复述也十分适合: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困难危机往往是转危为机的最好时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