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车型瑞风S4上市 江淮步入大众时代

汽车电子

2374人已加入

描述

种种迹象表明,当年为了控制权放弃现代合资的江淮汽车,正在开展一场借力大众汽车的破局之路。

寒冬如约而至,大雪飘落。中国各个地区急速降温,就如同2018年的车市,销量一直难破僵局,弥漫着寒意逼人的低迷气氛。

轿车、SUV、MPV三大细分市场,无一幸免,尤其是SUV市场的严重下滑。这对于大多数SUV作为主力车型的自主品牌而言,绝对是一次考验。

江淮就是这样的一家车企。处于自主品牌二线的江淮汽车,急需寻找一场破题之路。

而如今,脚步已迈开。

江淮最新上市的主力车型瑞风S4,自11月16日瑞风S4发布以来,45天累计订单已过万台,这样的成绩堪称不易,尤其是在寒冬之下。

被强化的大众基因

瑞风S4卖的好是有原因的,在愉观车市看来,其具备的大众基因,为其增色不少。

愉观车市了解到:瑞风S4是江淮全面应用大众VDA质量体系的首款车型,在大众共线生产、大众质量标准、大众专家调校的保障下,品质完全达到德系汽车标准。

实际上,从瑞风S4上市宣传之日起,江淮汽车在各个层面不断强化起大众基因。

2017年6月1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在德国柏林签订《合资合同》,双方拟共同出资成立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出全新汽车品牌、新能源产品合作等计划。

“大众共线生产”是2017年底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弹。

瑞风S4即在江淮大众同一生产线上生产,除了共享58家大众汽车优质供应商,也全面采用大众汽车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代表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的大众VDA质量管理体系。

据悉,为了VDA管理体系有效落地,江淮汽车分系统、分领域培养了50名审核专家队伍,以月度为单位,进行体系审核、生产过程质量能力评定和产品审核。同时,为了满足工艺要求,江淮汽车斥2亿元巨资进行了工艺装备线升级。

弃现代亲大众避前车之鉴

当年为了不受控制,江淮中断了与技术合作十年的现代汽车的关系,奋起单干。不过,十多年后,江淮却选择了以大众基因来给自己一次新的突围机会。

“大众卖的好的原因是值得学习的。自主品牌就是一场血腥战,如今汽车市场业绩普遍都不好,我们更要从品质的提升来吸引客户。但是目前交付量太大,我们压力也很大。因为生产节拍必须要跟上大众的标杆,保证每一台出台的质量都要过关,当然,说再多,不如带大家眼见为实,亲临生产线现场。除了和大众共线,瑞风S4从价格上更加贴合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王虎如是说。

江淮在自主品牌企业中属于起步比较早的,但前期以商用车为主。要知道,对于一家商用车企业而言,进入乘用车成功的并不多。

比如福田汽车,当年雄心勃勃进入乘用车领域,最终却迫于压力将宝沃转卖。

不过,对于江淮而言,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自己去突围。

江淮的问题在于品牌的高度,与大多数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一样,江淮汽车缺乏一个强势的乘用车品牌,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江淮的产品系列中,一直都是只有少数的几款车卖得好,其中包括瑞风S3,但瑞风S3热销很大程度是因为踩准了这一市场,而如今,SUV市场萧条,合资企业又开始在这个领域下压,江淮与大部分企业一样面临新形势下新的压力。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统计显示,11月份SUV销量85.4万辆,同比增长-20.6%,环比增长-0.5%;1-11月累计销量855.8万辆,同比增长-3.7%。

对于曾经将SUV作为救命稻草的中国品牌来说,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SUV热之后的破局之路

市场在变化,消费者在变化。

如今的汽车消费市场,年轻人成为了购买的主力军,但他们的追求变得不再盲目,他们在消费观上开始呈理智化趋势。根据汽车市场意愿调查,大部分年轻人比较倾向于小型的SUV,并且“高颜值、智能化、性价比成为了他们心中“一个都不能少”的需求点。

可以说瑞风S4是一款定位于年轻人群的小型SUV,瑞风S4从外观设计、动力、安全性、智能科技方面“极力”迎合年轻消费者。

与此同时,江淮在推出产品的同时,也给了消费者多样性的选择。瑞风S4此次共推出1.6L和1.5T两种动力共计15款车型,销售区间为6.78—9.88万元。

而首款大众共线产品又传递了产品可靠性和品牌提升的信号。

江淮希望依托S4重回瑞风S3当年的地位。江淮瑞风S32016年全年销量接近18万,连续两年夺得了细分市场冠军,简直是红到发紫。

但是,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当时中国市场小型SUV车型的稀少和强大的市场需求。如今,面对这么大份蛋糕,各大自主品牌都跃跃欲试地要瓜分这块细分市场、改变命运。

在竞争的加剧、大环境下的纷纷凋零,江淮瑞风S3的销量从2017年1月开始,呈现下坡式跌滑。

可以说,瑞风S4体现了江淮的改变和诚意。江淮能否凭借着瑞风S4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走出凛冬?相信2019年会给到所有人一个答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