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TOP20)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今天看到了一个榜单,吃了一惊,更心头一暖。

这个榜单,由IPRdaily和incoPat联合发布,它们都是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背景的权威知识产权数据提供方,榜单名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TOP20)”。

先说让我暖心的地方。中国企业在前三占了两席,TOP 20上榜6家,与美国企业分庭抗礼。在当下环境,这意味深远:有技术,我们才有更多的底气面对未来的困境。

科技

再说令人吃惊的地方。

这次检索的金融科技领域专利,限定在金融、支付、购物、电子商务、保险、税务等几大应用领域。

在这些领域,阿里巴巴无疑是个中好手,但位居第一的,却是更低调的中国平安(以下称平安),这是让我吃惊的地方——平安的科技,什么时候这么强了?

从保险巨人,到科技巨人,平安的路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借鉴。

1

好好的,为什么转型?

说起平安,不得不提它的董事长马明哲,平安的今天,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有人问马明哲,“马总,平安有30多家子公司,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这么多业务,你只有两只手,怎么忙得过来,你是怎么管的?”

他说,我两手是空的,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团队去做,我主要负责0到1的创新,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

言下之意,他每天的重中之重,只有两件,一是战略,二是创新。这两件事,其实有共通的地方,它们都离不开对市场的洞察,对技术趋势的把握。

因此,平安成长为科技巨人,是自身发展要求,更是环境使然。

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外卖、打车,到娱乐、购物、社交......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在颠覆一个又一个行业,它能把如日中天的传统巨头拉下马来,也能让新兴企业一跃成为明星。

不拥抱科技,就会被拥抱科技的对手打败,甚至没拥抱好,也是死路一条。

在这个节点上,2017年底,马明哲作了一份题为《新时代 新起点 新征程》的报告,指出“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这个孤品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平安能从传统金融转型为“金融+科技”,正是基于这样的决心。

今年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既意味着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的诞生,也意味着平安科技转型的重要节点。

与此同时,平安借其科技平台对外赋能,形成涵盖“金融、医疗、房产、汽车、智慧城市”的五大生态圈。

“从平安到平台”,这是平安在新时代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走得不容易。如果是在一个领域的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延伸,还算容易实现,但平安的目光是放在了全球,追的是最新潮流,进入的是看似只有年轻人才能有所作为的新领域。

平安的这次转型,是怎么做的?

2

发展技术,大举投入,更依靠人才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花旗、汇丰视为参照物,但如今,他的对标对象变成了亚马逊、谷歌。在他的部署下,平安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

很多金融机构的一把手总是说,要创新跟着平安走就好了。北京一家保险集团董事长曾说,“以前做保险是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现在是左眼看平安,右眼也看平安”。

今天的平安,已经离不开它的几大核心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等。正是有了这些核心技术做基础,平安的五大生态圈才得以发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拓展更多业务。

发展技术的代价巨大,但前沿技术的应用,让平安保证了极致的用户体验,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全球首创应用微表情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微表情”信贷放款超过5千亿,信贷损失率降低60%,审批时间从5天缩短至2小时;人寿签单通过“黑科技”认证,实现“秒级”签约;离退休老人通过平安“城市一账通”APP,只需“刷脸”即可在线领取养老金......这是平安在金融领域秀的技术。

除了金融,平安的科技在其他行业,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其全球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多个机场和大型公共设施的安保;平安智能医学影像可支持35种癌症及慢性病精准识别,覆盖人体9大系统的放射、病理和视网膜多模态影像,荣获三项国际比赛第一;AI医生辅助诊疗辅助决策支持700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和35种常见病的辅助治疗,精度超过95%,广泛在基层医疗机构运用。

一个人们印象中做综合金融的公司,成功转型为金融科技,并迸发出这样的科技实力,实在令人有点意外。

往大了说,刀哥认为,平安的这次成功,可以归结为:有创新的基因,更有创新的实力。

平安从最初的单一产险到后来的综合金融,再到如今的金融科技,在几十年的浮浮沉沉中,如果说哪条经验最煜煜生辉,那就是保持危机感,坚持创新。

早在20多年前平安开始走综合金融之路时,马明哲就用“别无选择”这四个字定义战略,平安的高管们也习惯性的将“别无选择”传递给他们的下属。

“别无选择”四字体现了马明哲对未来趋势的敏锐判断,也意味着企业创新的势在必行。如果没有这样硬着头皮也要做的魄力,科技巨人这个身份,恐怕要和平安无缘了。

具体而言,平安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两个基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平安每年在科技领域至少投入1%的营收,截止2017年中旬,平安的科研投入已经超过500亿。此外,还拥有约3万名研发型科技人员和500多位大数据科学家。截止2018年9月30日,平安的整体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达8534项。

在这两项基础之上,平安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丰富的业务应用场景,这指的是其生态系统所涵盖的数百个城市及数以百万计的业态实现;其次是大量真实的生活数据,平安的业务覆盖8.8亿人口,涵盖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和日常生活领域的数据。

这些优势,对发展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科技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便是获得丰富的商业场景及海量的现实生活数据,因而平安的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在众多国际竞赛中取得第一,比如7个面部/微表情识别/光学字元辨识等领域。

简而言之,平安能走对“金融+科技”这步,离不开其创新的基因,这决定了它对研发和人才的重视程度,并用好自身的业务优势,为科技发展添加动力。

3

不能再吃没技术的亏了

2010年,马明哲就在内部说: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这种基调下,平安对创新、科技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反过来,大力发展科技,对平安大有裨益。

各行各业,用户都是抢来的。没有哪家公司,不在乎用户照样能活得好好的。要从竞争对手那里抢用户,关键靠的是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这个时代,谁的技术更先进,谁就有机会提供更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平安,正是有了前沿技术的加持,70%的寿险理赔客户可以实现30分钟内赔付,96%的投保可以实时承保,这背后是平安业内首创的“智慧客服”;再比如,平安云能帮助平安人寿降低40%成本,节约系统部署时间;AI技术可运用于产险反欺诈和理赔...

可以说,在当下及未来,有技术才有发展的可能,什么护城河都不如稳扎稳打的科技实力来得牢靠。

去年中兴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反思。在企业竞争进入到全球价值链竞争的今天,一些核心技术的缺失,将是企业的重大隐患。

今天的榜单上,有6家中国企业上榜,这固然可喜可贺,但也只算没输在起跑线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还未迎来真正的大规模落地,更激烈的竞争,还未到来。

平安积极拥抱科技,因为它知道等待它的明天,不全是一片光明。

2008年,马明哲带领平安挺过金融危机,他的危机感却愈发强烈,多次告诫平安上下:“Tomorrow 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

基于这样的意识,平安才在该转型的当口,及时转型,才能在跌宕起伏的浪潮和风口中,终得平安。

中国的所有企业,也该有此意识。虽然明天最终会是美好的,但它首先是残酷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