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 2019企业的存储需求

描述

回顾2018年,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数据的存储架构也发生着变化。同时,以全闪、软件定义、分布式、及传统大容量硬盘为主的存储方式也成为2019年企业级存储主要趋势。

全闪存阵列

尽管在桌面PC市场上,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虽未占据全部市场,但也八九不离十。反观企业市场,诸如BAT这样的超级互联网企业,也未能在2018年全部用上全闪阵列,主要阻碍因素便是不俗的成本。

新的一年,随着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大,全闪的“威力”将持续吸引着企业将存储介质更换为该方式。测试数据显示,如果将存储总容量2%-5%的比例更换为闪存介质,平均IOPS值可以翻倍,读延迟从10毫秒减少到3-5毫秒。虽然闪存介质价格不菲,若10%-20%价格的增加能换来两倍的性能提升,企业仍会有赚翻的感觉,而这,还仅是2%-5%的比例为闪存介质,可想而知,若将存储介质全部更换为全闪,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下,全闪能为企业赢得多少先机。

除企业的实际需求外,2018年,各大存储厂商也在积极推动着全闪阵列。

如戴尔易安信推出的PowerMAX磁盘存储阵列,基于端到端的NVMe并内置实时机器学习引擎架构,IOPS达到10M,能够实时分析和预测4000万个数据集,每天推动60亿个决策的产生。

浪潮在IPF 2018上也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全闪G2-F系列,,包含入门级AS2600G2-F、中端AS5300G2-F、AS5500G2-F和中高端AS5600G2-F、AS5800G2-F五款智能全闪产品。G2-F基于面向全闪设计的IO栈和智能MASP架构,可优化缓存数据读写,通过数据即存即计算,提升闪存存储性能,系统性能达到260万IOPS,延迟仅为0.3ms。

在2017年便提出全面全闪化的华为,如今已推出多款OceanStor Dorado V3系列、OceanStor F V3/V5系列全闪产品,覆盖企业数据库、虚拟化业务、关键业务等多场景应用。

此外,Hitachi Vantara、NetApp、新华三、IBM、宏杉科技等厂商均纷纷推出全闪产品。

传统HDD迈入单盘16TB

尽管全闪存阵列为大势所趋,数据的指数型增长和场景的愈发多样,使得传统机械硬盘仍大有用武之地,尤其在仅用作存储、不涉及性能的场景下,机械硬盘的容量和成本使其占据存储优势。

也因此,希捷、西数、东芝等硬盘制造商纷纷推出超大容量机械硬盘。其中,希捷更是在2018年推出了Exos X14 14TB企业级硬盘,并于18年底成功测试单盘16TB容量。这样看来,2019年成功量产16TB并非难事。

软件定义存储

除物理存储方式外,在软件定义一切(SDA)的呼声下,软件定义存储(SDS)也将进一步发展。由于SDS将软件从原有的存储控制器中抽离出来,这使得其成为一个不受物理系统限制的共享池,大大提高资源使用率,同时便于结合企业已有虚拟化架构;此外,由于无需专门采购存储控制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成为SDS一大优势。

基于此,戴尔易安信、浪潮、NetApp、HPE、IBM等厂商也纷纷推出基于SDS的解决方案。

分布式存储

另一方面,数据时代,传统存储架构在扩展能力上不足,难以应对海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同时,由于传统的存储方式将数据集中于一体,一旦某环节出现问题便会给整个存储架构带来影响。

相比传统的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将多个物理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享的存储池,各节点间可以线性扩充,以此提升整个系统的存储容量和性能,拥有极强的横向扩展能力,而这是传统存储阵列难以做到的;此外,由于分布式存储的架构是分散式的,数据也分散在不同的节点之上,因此,即便个别节点损坏,对于整体存储架构而言,也是无伤大雅,分布式存储的高可靠性是企业尤为关注的一点。

可以看出,不管是基于物理设备的全闪存阵列、高达16TB的传统硬盘,还是新兴的软件定义存储、分布式存储,2019年,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容量,依旧是企业最主要的存储需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