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百花齐放从科考利器到娱乐新品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在人类探索海洋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装备应运而生。近年来,水下机器人成为各方关注、研究的热点。水下机器人不仅可用于军事、科考等领域,在渔业、船舶、监测乃至娱乐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机器人的新产品、新设计不断涌现,但仍有一些技术上的瓶颈有待突破。而在产业方面,水下机器人在成本、功能方面与市场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能形成批量化生产的领军企业较少,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

百花齐放 从科考利器到娱乐新品

2018年10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在首次科考应用中突破6000米最大下潜深度,创下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海星6000”连续工作3小时,完成了近海底航行观察、生物调查、海底特征表层沉积物获取、泥样和水样采集、模拟黑匣子搜索打捞等工作。

水下机器人不仅扮演着“高大上”的角色,在小型民用产品中也不断翻新花样。第二届中国舟山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中,一款便携式水下机器人亮相,这款产品运用了全数字化虚拟样机研发技术和增强材料,研发成本低,小巧轻便,通过水下智能姿态控制算法和水下视频滤噪音算法、图像智能识别算法,让机器人能抵抗外界扰动,为客户提供更加清晰的视频。另一款海洋生物种群识别产品,将视频去噪、目标检测、跟踪、识别应用到海洋环境检测中,可实现海洋生物数据自动采集,从而降低海洋环境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前景广阔 成为水下多面手

水下机器人最初用于军事、科考等领域,但随着技术的普及,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我国是海产养殖大国,但水下作业一直是难题。如鲍、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海产品,从播种、养护到采捕都需要人力,工具也比较简单,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还有较高的安全风险。而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波塞冬I号”,看起来像一只手持游戏机,只有篮球大小。它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20米,携带全高清相机,续航能力达5小时,可远程无线遥控,并将画面实时上传。它不仅可用于水下拍摄,也可被用于海产养殖。据深圳一位养殖用户介绍,他经营的260多亩水域,利用水下机器人可在2小时内检查完所有的网箱,大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海洋捕捞中,水下机器人还可用于鱼群探测,从而提高捕捞的准确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包括水下采集、水下检测、水下维修、水下救援等各种作业,都可能成为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潜行科技的一位负责人称,他们的一位韩国客户利用他们的水下机器人进行船底油污清理和浮游生物检测,可以准确定位,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水下机器人在休闲娱乐业也前景广阔。比如海洋馆、游乐场、科技馆等场所可利用水下机器人监控水域环境,检测水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个人消费领域,小型水下机器人不仅可用于水下拍摄,有些产品还具有辅助潜水、安全保障等功能。

产业起步 仍有瓶颈待突破

尽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水下机器人的研发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设备的密封性,目前基本有两种做法,一是加固设备外壳的密封性;二是内部设置密封舱。这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设计,也要有较高的制造工艺。再比如浮力问题,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正常工作也很重要,这不仅需要开发者精确计算,还要对设备进行精细的重力布局,甚至每一根线路都要仔细考虑,反复测试。

此外,加载于水下机器人的其他设备和技术也必须达到较高标准,包括通讯设备、摄像头、推进器、灯光等。

业内人士还指出,目前消费领域推出的大部分产品主要是用于摄影或是传输数据,但这只是初步的技术探索,未来更高层级的水下机器人应增加更多功能,具备复合型作业功能,全面满足水下需求。

从国内水下机器人产业的现状来看,国内厂商生产制造能力较弱,工艺水平较低,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因此,水下机器人产业虽有广阔的前景,但要真正形成规模,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