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立的线控制动厂家只有博世、大陆和ZF TRW三家,L3/L4的线控制动

描述

线控制动是汽车技术门槛最高的领域,全球独立的线控制动厂家只有博世、大陆和ZF TRW三家。其余几家都被整车厂控股,如爱信对应丰田,日信对应本田,万都和Mobis对应现代。日立和日产的关系比较特殊,E-ACT是全球最早的也最优秀的针对纯电新能源汽车的线控制动,专利权归日产,但是生产制造是日立负责。

L2时代的线控制动可以分为燃油车、混动、纯电三大类,燃油车基本都采用ESP(ESC)做线控制动。混动车基本都采用高压蓄能器为核心的间接型EHB(电液压制动)。纯电车基本都采用直接型EHB,以电机直接推动主缸活塞。

博世的iBooster是典型的直接型EHB。iBooster前身为elektromechanischeBremskraftverstärker (ebkv)也就是ibooster,最早专利于1992年由德国Teves申请,后来大陆收购Teves。2003年经大众进一步发展,2007年基本定型,2008年大众授权专利给博世,博世于2013年正式推出ibooster。

大众目前所有新能源车均使用ibooster,此外还有大众旗下的保时捷918 Spyder。2014年后期,特斯拉也将EVP换成ibooster。某些早期大众车型使用的ibooster与博世的ibooster略有差别。

上图为第一代iBooster,完成度不高,且价格相对博世的HAS HEV高不少,在中国基本没有人使用。

上图为第二代iBooster,从二级蜗轮蜗杆改用一级滚珠丝杠减速,体积大幅度缩小,控制精度有所提高。第二代iBooster有四个系列产品,助力大小从4.5kN到8kN之间,8kN可以用在9座小型客车上。目前第一代iBooster在波兰生产,第二代在墨西哥生产。本田在传统燃油车上配备了第二代iBooster,由于能量回收时电流突然增大,iBooster容易出现保护,这时候ESP介入,但会给人短暂的刹车失灵的感觉。本田决定自2017年9月12日起,召回2017年2月14日至2017年9月4日期间生产的2018款思威(CR-V)汽车,共计30509辆。

国内采用二代iBooster主要有荣威、领克和蔚来。

新能源汽车

iBooster通常与ESP配套使用,ESP在iBooster失效时顶上。不过因为ESP也是一套电液压系统,也有可能失效,且ESP在设计之初只是为AEB类紧急制动场景设计的,不能做常规制动。所以博世在第二代iBooster推出后,着手针对L3和L4设计了一套线控制动系统,这就是IPB+RBU。不能不说,博世真会赚钱,当一大批国内业者都在仿造iBooster时,博世又推出了新产品,让你们继续追。

上图就是博世的最新产品,integrated power brake,简称IPB。实际就是iBooster和ESP合二为一,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降低不少,最重要是相对iBooster成本大大降低了。实际大陆和ZFTRW早就有了类似的产品,大陆称之为MK C1,ZF TRW称之为IBC。

大陆的MK C1

大陆MK C1的液压与硬件架构

ZF TRW的IBC

RBU的全称为Redundant Brake Unit。就是刹车冗余,这个RBU与ESP最大不同在于,RBU直接与主缸连接,依靠主缸的制动液建压,而ESP是不依赖主缸的制动液就能建压。主缸通过RBU再与IPB连接。

新能源汽车

上图为主缸、RBU与IPB连接图

博世给出了几种RBU再与IPB连接的可能

新能源汽车

TMC为串联主缸,TSV可能是主缸分裂阀,CSV可能为常闭阀,PSV为常开阀(感谢张杰的帮助)。

新能源汽车

RBU功能

大陆也有类似的设计,就是Mk C1加MK 100HBE。

这套系统推出于2017年8月。左边的是Mk C1,右边为MK 100HBE。

新能源汽车

TMC为串联主缸,SIM为仿真模块。通过对主缸压力和主缸行程监控来判断第一制动系统是否失效,如果第一制动系统激活时,主缸压力不够或没有压力,主缸活塞行程不足,就判断为第一制动系统失效,这时有备份系统MK100HBE顶上,同时提醒驾驶员接手,这时人类驾驶员依然可以踩刹车制动,确保万无一失。

博世以IPB取代高成本的二代iBooster做L2,以IPB+RBU对应L3/L4,布局可谓巧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