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黑马强势来袭 预计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描述

 外骨骼机器人科技公司「傲鲨智能」近日宣布于近期完成了天使轮融资,获得由明势资本领投、险峰长青跟投的数百万元联合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建设、品牌建设。

「傲鲨智能」2018年4月成立于上海,是一家基于外骨骼技术平台的机器人科技公司。该公司主要针对B端工业市场提供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和配套解决方案。工业市场: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救援等领域,预计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创始人徐振华表示,自己曾在FANUC机器人与通用汽车工作,对汽车流水线中工业机器人应用情况比较熟悉。虽然现在的汽车流水线前端制造工位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作业,但是末端汽车总装线工位依旧无法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这些工位作业对工人的肩部和腰部骨骼关节带来极大损伤。以头顶操作为例,工人需要举起约5-6公斤重的零件与工具,每天约重复3000-4000次,常年单一动作加上重力压迫很容易引发肩部与腰部的劳损,也会影响工厂流水线的效率。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不管是用于制造业、仓储、物流等工作场景的辅助目的,或者是用于医疗保健市场的康复目的,都可以看到外骨骼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被应用。特别是在社会老龄化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提高生产力,避免和减轻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外骨骼机器人也是融合传感、控制、融合、移动计算、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复杂综合系统,明势非常期待,也相信傲鲨智能团队能结合过去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中国的工业制造领域带来最佳应用方案。

据了解,美国超过20%的劳动损伤都是发生在肩部和腰背部,企业用于支付肩部和腰背部损失的劳动损伤保险总额超过160亿美元;欧盟30%的人工搬运,63%的重复运动和46%糟糕的身体姿势都将促使和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WMSDs)危害工人的健康、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负担;中国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损伤人群年龄已下探到25岁,每年因工伤保险支出超过610亿人民币。

创始人徐振华透露,「傲鲨智能」今年年中将首发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主要由上肢控制系统、肩部控制系统.、总控集成系统组成,为用户提供肩部、手臂、腰部智能化电助力。研发团队为了减轻工人的佩戴负担,此款产品将控制在10公斤以内甚至更轻,续航时间保持在八小时左右,电池单元可更换。

此外,在核心技术上「傲鲨智能」自研了运动控制卡与配套驱动单元,实现力学阻抗控制。通过力学传感器与配套算法,使机器人能够精准理解人的意图,从而实现人机结合、协作互动。同时公司非常重视外骨骼机器人的数据收集和学习能力,未来将会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员工效率数据和健康数据分析与建议服务。

市场方面,目前国内的外骨骼公司大部分聚集在医疗康复领域的赛道上。国外代表公司美国Sarcos出了一款重型的全身型外骨骼,在重量级上不是同一领域用户;Ekso Bionics和SuitX等公司主要提供机械助力为主的产品。而「傲鲨智能」提供是智能化电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据了解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国际知名品牌汽车制造商和大飞机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

(傲鲨智能主创成员,左起依次为:石成祥、徐振华、张华)

公司团队方面,「傲鲨智能」的核心成员拥有多年机械制造、智能制造、汽车工业领域经验,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国际国内大奖。团队在机器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算法、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技术的工程化与产品化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创始人徐振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连续创办了璟和技创、傅利叶智能两家机器人公司,担任这两家公司的CTO和联合创始人。这两家公司主要针对的医疗康复领域,其产品都进入上市销售阶段,且获得了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其中璟和技创被行业巨头钱璟医疗投资并购,傅利叶智能还获得了IDG资本、火山石资本、前海母基金、张江科投等知名机构投资。

关于此轮融资,创始人徐振华表示,这次选择「明势资本」作为领投方。一方面看中和明势基因匹配,他们投了数百家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其中包括李想的「车和家」理想汽车、前不久刚刚到美国上市的「小牛电动」等。未来他们都可能是傲鲨外骨骼的准客户,还有机会在工厂智能制造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明势此轮投资选择美元基金,其中优势在于陪伴周期长,能够更好更长时间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跟投方「险峰长青」也是国内知名的早期投资机构,曾投过天使轮的聚美优品、分期乐、团车、墨迹天气、找钢网等一批优秀企业。借助「明势资本」的众多B端科技型企业与「险峰长青」的众多互联网企业两大资本力量,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助力「傲鲨智能」在工业互联网新机遇中稳脚步。

外骨骼机器人现状

一般的外骨骼机器人都是为解决医疗保健和工业难题而设计的,过去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受到高成本的困扰,迟迟难以进入消费市场,近些年,随着研究和开发逐步成熟,外骨骼机器人由原型阶段进入了量产阶段,因此成本正在缓慢下降,我们得以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下看到它们的使用,比如用于辅助的制造业、仓储、物流等工作场景,或者是用于康复的医疗保健市场,特别是在社会老龄化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提高生产力,避免和减轻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骨骼机器人是融合传感、控制、融合、移动计算,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复杂综合系统。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上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早,研究成果和专利也更丰富。尤其在动力系统方面,不仅出现了液压驱动、电力驱动甚至是气动等多种方案。可适用于不同的产品,也各有优势,电力驱动的机器人的动力更强劲,但人体负重较大,而液压驱动和气动的机器人则较为轻便。

而中国的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仍以学术研究为主,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北航等都在开展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除了学术研究外,部分院校还开始探索“产学研”的模式,如依托于北航的大艾机器人、东南大学与科远股份的合作研究等。

潜力巨大的外骨骼机器人市场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虽然目前汽车流水线前端的制造工位基本已实现自动化操作,但是末端汽车总装线工位依旧无法被自动化设备完全取代。这些工位作业对工人的肩部和腰部骨骼关节带来了极大损伤。以头顶操作为例,工人需要举起约5-6公斤重的零件与工具,每天约重复3000-4000次,常年单一动作加上重力压迫很容易引发肩部与腰部的劳损,也会影响工厂流水线的效率。

在美国,超过20%的劳动损伤都是发生在肩部和腰背部,企业用于支付肩部和腰背部损失的劳动损伤保险总额超过160亿美元;欧盟30%的人工搬运,63%的重复运动和46%糟糕的身体姿势都将促使和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WMSDs)危害工人的健康、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负担;中国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损伤人群年龄已下探到25岁,每年因工伤保险支出甚至超过610亿人民币。

无论是巨额的工伤成本,还是老龄化社会的进行时,这种可助力的动力外骨骼系统无疑在未来会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预计到2026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将达到66.5亿美元。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分支,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未断过,国内外各大机器人企业,比如松下、Festo等也早已入局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