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数据分析到底对企业有什么用?数据分析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次讲清楚。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只站在数据分析本位角度看,很容易陷入各种花里胡哨的名词讨论中。我们换种方法,设想一下自己是业务部门的人,看看数据分析到底有什么用。
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开始。设想下,你刚刚就任一个零售公司大区总监,你管着五个省300家门店。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你正悠闲的坐在玻璃房里搓手机,忽然财务一个急促的电话把你从游戏里震出来,说这个月业绩KPI没有达标。那么你的第一反应是:
A. 大骂“你是神经病吗!”
B. 让助理定机票,把300家店逛一圈
C. 立即给下属各片区经理打电话,轮着日一遍娘
D. 拿起一包纸巾直冲老板办公室大哭:“经济形势不好,业绩做不起来不管我事啊!”
你不会这么选,对不对,随便哪个都显得自己太***了。So,第一件事,当然是看!数!据!到底业绩KPI没达标是个什么情况:
差多少达标?
什么时候开始不达标的?
差距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所有区域还是单个区域的问题?
没有问题的是不是在变得有问题?
所有一切,都得数字说话。是滴,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第一个用途了:定量描述问题现状。或者我更喜欢把它叫:是多少。
看到数据,有的时间段高于目标,有的低于目标,所以下一步怎么办?你可能本能的想:高了表扬低了骂呗!是滴,确实有些没水平的领导是这么做的。问题是,作为玉树临风的你怎么可能这么没水平呢。想着自己刚刚到任,骂人太多要官逼民反的。因此你很冷静沉着的要给问题定个性:到底没达标是不是个事,是个多大的事。
类似的场景多的很,比如:
2亿的总目标,差100万和差1个亿是不是一样的问题?
本月过去7天没达标,和过去27天没达标,是不是一样的问题?
本月12日有大促销,所以累积到本月5号没有达标,是不是个问题?
本月是2月,2月5日过年,所以累积到2月10日没达标是不是个问题?
所以你看,没达标只是个数据结果,不一定是个问题。要通过分析才知道,这个没达标到底是不是个事。是个多大的事。有了轻重缓急的判断,才知道调动什么力量,用什么办法解决。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第二个用处:树立标准,给现状下判断。俗话说:是什么。
这里是个大坑,很多从业很久的数据分析师都会踩进去!“是多少”+ 标准判断 才等于 是什么。很多只会无脑跑数的数据分析师,往往本能的看到涨就认为是好,看到跌就是认为是差。既不懂业务,也不会和业务沟通,结果不了解业务的判断标准,很难get到真正的问题,做出的分析自然不知所云了。
做完前两步,如果是一个从业10年的大区总监,估计不需要分析也能凭经验做判断了。如果是一个靠资历混上来的大区总监,估计不想分析直接上三板斧了。如果是一个靠关系混上来的大区总监,估计已经在去找老板哭可怜的路上了。然而作为正义感与颜值的你,肯定不会这么lowB,你才上任没经验,还想多分析分析,于是有了以下三项分析工作:
通过数据分析找一下,为什么会不达标(原因分析,或者简称为为什么)。
预测一下销售走势,看看预计业绩缺口多大(预测分析,或者简称为会怎样)。
评估一下过往的措施哪个好用,然后上政策(评估分析,或者简称为又如何)。
这三项工作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级分析”。甚至还有人就直接把数据分析分成了三类:
描述性分析
原因性分析
预测性分析
认为描述性的就是低级的,原因就是高级的,预测自然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预测是数据分析的精华”这种奇葩口号都敢喊出来。
可为啥之前描述性分析那里说了这么多,原因和预测讲的那么少呢?因为这些玩意看似高深的玩意,现实中却很少做!大家掐指头算算,是不是自己的时间80%被耗在清理数据、更新报表、做描述性统计上去了。剩下时间,可能大部分还耗在写评估报告上。偶尔找找原因,还是拍脑袋找居多。建模预测?不存在的。
其实原因之前已经解释过:一来,找原因、做预测、评绩效都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二来,这些分析可能根本轮不到数据分析师来做,业务部门不是自己搞掂,就是压根懒得去计较。结果,自然是数据分析大把时间都消耗在跑数上。只有数据,没有分析
总结一下,数据分析能解决/部分解决五大类问题
是多少(数据描述现状)
是什么(到底现状好不好)
为什么(出现这个事的原因是……)
会怎样(预测一下,这样的后果是)
又如何(总结一下,这个事的结论是)
这五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了清晰的描述才能寻找标准,有了标准才有好坏判断,有好坏判断才能思考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有了对原因的了解,才知道如何构建预测模型,才知道如何全面评估。
诶,这就完了?是滴,就完了!数据分析不是万能的,有相当多的问题不能解决。最常见的,就是这三大类问题:
想不想(我想不想做这个事呢?)
能不能(我能不能干这个事呢?)
会不会(我不会干!怎么干!)
因为这三大问题,和意愿、能动性、创造力有关。数据分析方法需要数据才能分析,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后置的方法,很难预知创新;数据分析方法是理性、逻辑的代表,也就意味着在解决感性、创造问题上存在劣势。认知了这一点,就能更合理的规划方法,解决工作难题了。在企业工作中,一般要么是交给数据分析的兄弟:市场与用户研究来解决的。要么是现有方案,然后数据做ABtest和效果评估。
然而在工作中,才没有人会这么细致的梳理呢。大家都是习惯性的丢一句:“你来分析下这个XXX吗!”这时候,做分析的同学们就得有转化能力,把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分析问题。
比如“我想不想做这个事”,当然可直接回一句“你爱做做,不做拉倒!”可是稍作转化,把它变成:“如果我做了XXX事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就把一个“想不想”转化成了“会怎样”,有了具体的行动就可以分析。当问问题的人看了干会怎样,不干又怎样的结果后,自然心里有个判断。
比如“我能不能干这个事”,当然我们回一句:“有能力的人就能干!”这种毫无意义的屁话。但是如果把它转化为“过往做成这个事需要什么条件,你又具备了多少?”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是什么”的问题,问问题的人看了自己与条件之间的差距,自然心里也有了答案。
比如“分析下这个事怎么干”,如果转化成:“过往的举措有什么效果”就从“怎么干”变成了“又如何”,当问问题的人看了原来ABCD方法各自是什么效果,心里也有答案了。
所以,数据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个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用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某一条公式或者一串代码。数据分析的真正魅力在于系统的、客观的、有逻辑的思考。用这种思考去代替零散、臆断、盲目。这才是它的做大价值。有些同学会问:既然数据分析有这么大价值,为啥我做分析就是天天在跑数……哈,这就涉及到工作方法问题了。俗话说:“你若安好,跑数到老”数据分析师如果太安于现状,不懂梳理需求,不会管理需求,不会邀功请赏,结果就是天天等着业务部门丢需求,那就真的跑数到老了……这个问题下一篇分享。
这是数据分析成长手册的一部分,在整本成长手册里位置如下: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