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美国此前以华为存在网络安全为由,直接要求欧洲国家禁止华为,同时也要求欧洲各国取消同华为方面的5G网络合作。
另外,在要求欧洲国家禁用华为后,美国随即以各种理由向欧洲国家启用思科的网络设备,以此来完善自身的网络环境。
经过德国联邦的调查,发现存在网络安全问题的设备并不是来自华为,而是来自美国的思科。
当德国得到这一明确的消息后,直接公开对外表示,德国将不会听取美国要求禁止华为5G的建议,而是将努力引进华为5G网络,为后续德国构架全新网络体系打好基础。
然而,当德国公布思科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后,直接引起了欧洲各国的纷纷抵制,不过美国对德国所宣布的消息发出了反驳,并声称德国此举是污蔑。
随即德国向美国发出提问,声称美国此前言辞凿凿的说华为网络设备存在安全问题,但通过的德国的全放检查后发现华为设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芯片装置。
反观德国在启用了思科网络设备后,美国国家安全局都能迅速通过网络即时掌握欧洲地区的动态,这一直接说明思科设备存在严重的问题。
德国方面表示,如果后期美国也公然对德国的企业进行制裁的话,那么德国很可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也是德国目前最担心的问题。
目前德国境内已经全面开始拆除思科的网络设备,准备再度将华为网络设备进行重新匹配,以此来加快德国的5G建造进程。
有专家表示,如果一旦德国的5G网络建造工程完工,那么德国很可能将会是欧洲首个进入5G时代的国家。
华为在美国屡次受挫的背后,似乎总有思科的影子。正如有媒体所言,思科前总裁钱伯斯过去十多年做得最多的事,可能就是想各种办法打击华为。
近期,华为高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捕一事,在全球政经界引发强烈震动。事件曝光后不久,一封美国科技巨头思科的内部邮件,被张贴到了网络上。
邮件内容显示:思科正限制员工赴华出差,时间延续到年底公司放假,假期结束之后再进行评估。
为什么要限制员工前往中国出差?针对媒体的疑问,思科总部发言人给了个“越描越黑”的解释:这封邮件是错发给部分员工的,并不体现思科的政策,思科没有设置差旅限制,对中国的正常差旅还在继续。对这个解释,有评论说:“不要演了,大家都挺累的”,更有观点认为,思科这是“做贼心虚”。
华为出事,为什么紧张的是思科?思科是家什么样的公司?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思科的实力,那就是:没有思科,就没有现代的互联网。80年代中期,美国计算机网络开始兴起,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
恰好此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设计了一种叫“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可以将相互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网络。
这款“多协议路由器”被认为是人类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
1984年,教师夫妇成立了思科公司,致力于研发网络通信设备。当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世界上的数据传输量急剧增加,而语音通话量下降,越来越多的钱花在了数据通信设备上,而思科正是这个领域的领军者。
顺风顺水的思科在1990年成功上市。
很多公司的员工在上市暴富之后,都会选择离开公司创业或者是退休。
创始人虽然离开了公司,但在90年代互联网的革命浪潮之下,思科的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但思科真正成为行业巨擘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钱伯斯。
钱伯斯1991年加入思科时,思科的销售收入仅为7000万美元,市值为6亿美元,但到1999年,他执掌思科帅印的5年之后,思科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1.5亿美元,市值更是一度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钱伯斯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先生”。
当时的网络信息平均每四个月就增加一倍,这就需要更新、更快的网络传输设备做支撑。
在钱伯斯的领导下,思科一方面加强研发投入,另外一点就是靠“买”。思科的做法是买下正在研制新产品的新公司,并尽可能让它能在未来的6至12个月推出一个杰出的新产品,然后通过思科公司现有的分销渠道,迅速推向市场。
当时,思科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每个部分。在这个超过2000亿美元的市场中,思科几乎是“独孤求败”般存在,思科一家的市值超过其它传统通信设备公司的总和。
思科一度打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直到2002年,钱伯斯在美国亚特兰大通讯产品展上碰到了第一次到美国参展的华为公司。
2002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通讯产品展,华为公司携高、中、低端全线产品参加了展会。华为的数据产品与思科不相上下,但价格却便宜了20%-50%。
展会期间,两个陌生的客户很仔细地了解了华为的全部参展产品,显得很有兴趣,但华为不知道的是,这两人中的一个,正是钱伯斯。
离开华为的展台后,钱伯斯对同事说,在今后几年里,思科将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华为。
亚特兰大展会结束后,华为顺利进入美国市场,虽然销售不大,但增长势头非常凶猛。也是在这一年,思科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第一次出现了下滑。
紧接着,2002年的秋天,在巴西的数据产品招标会中,华为又击败了思科,拿到了400万美元的订单。巴西招标会结束的第二天,钱伯斯开除了负责招标的经理。
华为的表现,让钱伯斯不再淡定,他在思科内部成立了“BEAT华为”(打击华为)工作小组,并在内网上设立专门主页,供其全球员工讨论如何打击华为。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专利+舆论战,针对华为开启了。
2002年12月,思科全球副总裁拜访华为,提出华为侵犯了其产品知识产权,要求华为承认侵权、赔偿,并停止销售产品。
面对全方位碾压自己的对手,华为思考再三后决定:可以停止销售有争议的产品,但不接受侵权的指责。随后,华为将已经在美国销售的十几台争议产品悉数回收。
华为息事宁人的示弱举动,却没有换来思科的让步,而是成了做贼心虚的表现。特别是在美国媒体看来,中国不可能制造出高科技产品,即便有,一定是靠模仿、抄袭、侵权制造的。
这种长期形成的狭隘观念,使得美国通讯业内一致认为华为偷了思科的技术。最终思科得到了“政府不会给予华为政治上的帮助”的满意承诺。
一切准备就绪后,2003年1月24日,中国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
思科在第一时间将不利于华为的信息发布给媒体,并警告华为的潜在客户,不要购买华为的产品,以免带来连带赔偿。
面对被思科全方位的“绞杀”,华为不得已只能出战,任正非做出指示:“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当年春节,华为组建了由数位副总裁领衔,多名专家参加的“应诉团队”,赶赴美国。
长达几个月的庭审期间,华为与思科激烈交锋,斗智斗法,双方多次反复举证,但双方都明白,胜负的关键在于:彼此产品的源代码是否雷同。
2003年10月1日,双方律师对源代码的比对工作结束,结论是:华为的产品是“健康”的。
这场国际诉讼,让本来在国际上籍籍无名的华为,名声大噪,几乎是给华为在全球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
钱伯斯坦诚:“诉讼让华为获得了更多商业机会。”但这次法律诉讼也打压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势头,华为进军美国的进程明显受阻,很多客户的合同就此搁置。虽然思科没能在官司中取胜,却有效阻击了华为的美国之路。
由于无法再祭起“诉讼”法宝,思科于是转移战场,从法庭转向政治。
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收购美国3Com公司,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原因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2010年,华为竞标美国斯普林特公司移动电讯设备合同,因美国议员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因受阻。同年,华为参与Sprint招标进军美国,再次因“安全问题”受阻。
2011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三叶公司部分资产,虽然金额只有区区200万美元,但审查机构要求华为必须放弃,否则将“向总统奥巴马建议下令解除此项收购”。
从此,华为设备被美国彻底拒之门外。
如果说,华为早期在美国尚可以感受到美国法律的“正义性”,那么后来在思科等公司的推动下,对华为的打压,逐渐变成了美国的国家意志。
2014年,据外媒报道,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曾侵入华为公司主服务器,并对华为高管的通信记录展开监控。
2016年,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公布了一份潜在的5G供应商名单,其中也包括华为,而且华为的报价比竞争对手低了70%。
2018年初,经过多年努力,华为与AT&T达成合作,AT&T将在美国市场独家销售华为Mate 10手机。但在展会前夕,美国18名国会议员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发出一封联名邮件,称“出于安全问题的担忧,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对华为与美国运营商的合作展开调查”。
迫于压力,AT&T不得不突然终止与华为的合作。而华为此时已经支付了大笔订金,并且在市场上投放了1亿美金的广告宣传……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不无愤懑地说:“中国对美国那么开放,而我们在美国却被害成这样!”
2018年12月1日,美国当局更是以华为CFO孟晚舟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为由,通知加拿大当局拘捕了在加拿大转机的孟晚舟。
从2003年开始,思科似乎一直竭尽所能对华为进行打压,但结果华为却越打越强,一个很直观的结果是,在2018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华为以893亿美元营收位列500强第72位,而思科公司营收480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212位。
而在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支柱技术——5G通讯技术领域,华为目前也走在了思科的前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