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有什么作用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从硅谷流行词到成为无处不在的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可谓迅猛无比,另外,物联网市场规模最近超过了15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每年将增长30%。麦肯锡估计,物联网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在2025年超过6.2万亿美元,到明年,连网设备的数量将从现在的100亿台增加到超过300亿台。尽管物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关于该技术的讨论却忽略了它的许多更具变革性的影响,而倾向于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的应用,如日常家用电器和供应链管理。 或许物联网技术最不受重视的应用是环境保护和减排。不幸的是,这种忽视影响到了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潜力,因为它削弱了充分探索物联网解决环境问题潜力的动力。

事实上,新型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推进环保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保护濒危物种、提高我们对生物过程的理解、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甚至防止气候变化等等。 例如,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追踪动物和保护濒危物种免遭偷猎。在澳大利亚和巴西,蜜蜂配备了微型传感器来跟踪它们的活动和迁移模式,以便更好地了解蜂群崩溃紊乱的原因。过去十年来,这一现象摧毁了蜂群及其赖以生存的作物——仅在2015年就有42%的美国蜂群崩溃,自2006年以来整体下降了40%——新闻已经指出,这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力造成了“悲剧性后果”。 物联网还使识别和报告偷猎受保护物种变得更加容易。2017年,一个新开发的远程广域网络系统被部署在卢旺达的阿卡杰拉国家公园,它利用12个主塔和数百个太阳能传感器来帮助护林员监测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子围栏)的状态,以及游客、动物和其他护林员的位置。与发送短信进行交流相比,这种低成本的系统每年为公园节省50万美元,并且由于其强大的技术设计,没有出现重大停机事件。阿卡格拉国家公园并非唯一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公园,例如,在南非的韦尔格沃登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们被安装了项圈,以跟踪它们的活动和对环境的反应,以便更快应对偷猎威胁。 除了物种保护,水资源保护也是物联网设备显著提高效率的另一个领域。根据Cisco产品管理副总裁Chris Spain的说法,传统灌溉系统(由简单计时器驱动)浪费了总用水量的75%以上。

不过,由于增加了数据收集和传感器之间的智能协调,配备了“流量传感器和实时警报”的智能系统可以精确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水量输送到正确的地点”,从而减少95%的水资源浪费。 这些好处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规模的农业。例如,沃尔玛2009年在1000家商店部署了物联网系统给草地浇水,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总用水量减少了33%。Costco也支持物联网,在安装物联网水监控系统后,130个设施的用水量减少了22%。考虑到全球有7.83亿人无法获得清洁用水,节水工作对于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将变得更加重要,物联网灌溉效率的提高可以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除物种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物联网系统显示出巨大环保前景的第三个主要领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更广泛和更积极地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2030年将全球排放量减少7.6千兆吨。从长远来看,根据联合国的《排放差距报告》,1千兆吨“大致相当于欧盟一年内交通运输所产生的排放量”。

这主要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和资源管理的效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智能计量技术的利用率提高、实时运输、物流路线规划、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及更多地依赖从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来推动业务决策和资源分配。 鉴于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会增加14千兆吨,物联网技术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有希望且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如前所述,如果物联网的7.6千兆吨减排完全实现,那么联合国预测的全球排放量增长在未来几十年将基本减半。这是关键,因为如果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地球的气候将不可逆转地改变到严重和破坏性气候事件导致“不可避免的人类悲剧”的程度。 就更直接可量化的社会影响而言,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减少排放,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毁灭性影响。

根据大气物理学家Johannes Lelieveld的一项研究,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如果排放率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到2050年将翻一番。通过减少污染的制造工厂和工业流程的排放,物联网可以帮助减轻这些影响。 从应对气候变化到防止水资源浪费,再到保护和了解濒危物种,物联网技术为成功实现21世纪的环保政策带来了巨大希望。尽管物联网经常被批评为“为了技术而技术”,并试图解决不存在的消费者问题,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仅从智能冰箱和智能恒温器等家用电器最明显的应用来狭隘地定义物联网,限制了我们参与物联网最令人印象深刻和影响最大使用案例的能力。不过,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的广泛、潜在革命性和有利于环境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企业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物联网力量的投资,以应对许多不同领域尚未解决的挑战,特别是在环境领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