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登电子宣布推出Cadence® Tensilica® ConnX B20 DSP IP

描述

更深的流水线和显著的指令集增强可以在低功耗的前提下提供更高的性能

中国上海,2019年2月28日— 楷登电子(美国Cadence公司,NASDAQ:CDNS)今天宣布推出Cadence® Tensilica® ConnX B20 DSP IP,是ConnX家族性能最强的DSP产品。基于更深的流水线架构,ConnX B20 DSP为汽车和5G通信市场提供了更快、更节能的解决方案,包括新一代雷达、激光雷达、汽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V2X)、用户设备(UE)/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应用。随着大幅增强的指令集架构(ISA)和时钟速度的提高,与广泛使用的Tensilica ConnX BBE32EP DSP相比,ConnX B20 DSP可将处理部分通信处理链的速度提高达30倍,大部分雷达/激光雷达处理链速度提高达10倍。为了进一步扩展ConnX系列,Cadence推出了ConnX B10 DSP,它提供了ConnX B20 DSP一半的矢量宽度,用于需要较少并行性的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天线用于自主驾驶应用的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和5G移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出现,对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此外,消费/工业雷达、汽车V2X和5G物联网应用都需要低能耗处理解决方案。随着ConnX B20和B10 DSP的加入,ConnX家族在满足更高性能和低能耗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色。

ConnX B20 DSP与ConnX DSP系列其他产品(ConnX BBE16/32/64EP)的软件完全兼容,B20具有512位矢量宽度,最大128个MAC,每个周期可加载1024位数据,在16nm工艺下主频可达到1.4GHz或更高频率。这扩展了ConnX家族以服务于更广泛的性能需求。客户有多种算法加速选项来减少循环计数,包括支持本地复杂的更高精度32位定点操作(包括优化的MAC、FFT和FIR运算),或单精度/半精度矢量浮点(VFPU)运算(半精度为单精度的2倍吞吐量)。这种灵活性允许客户仅在需要时选择更高的精度。此外,扩展的VFPU选项支持复杂浮点运算,并在雷达处理链前端通常使用的相同矢量宽度下将实际浮点运算加倍。一些低比特率通信应用程序需要基于软件的无线电解决方案,通信选项可以加速前向纠错(FEC)。

激光雷达

与目前流行的ConnX BBE32EP DSP相比,ConnX B20 DSP可选本机32位支持选项和更高的时钟频率,可提高大部分雷达/激光雷达处理链10倍的性能。通过时钟速率的提升和FEC加速选项,与ConnX BBE32EP DSP相比,ConnX B20 DSP可将部分通信处理链的速度提升30倍。ConnX B20和B10 DSP在保留现有架构和开发环境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效率。客户可以快速优化应用的功耗、性能和面积(PPA)需求,在兼容ConnX DSP系列同时具有轻松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可配置性。此外,他们还可以使用高级编译器、调试和模拟工具以及优化的数学库和源代码应用程序示例来执行快速的软件开发。

“自动驾驶需要高分辨率传感来识别在远处不同的物体。增加更多的天线可以提高雷达分辨率,这就需要相应地提高DSP的性能,” Linley Group资深分析师Mike Demler表示,“激光雷达系统需要具有足够高的分辨率,但对于今天广泛的部署来说太贵了。然而,随着算法和设计的成熟,新的固态实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同时这也需要DSP具备一定的可编程性。随着信号功率需求的降低,5G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推出将推动边缘设备的更高带宽、更低延迟和更低能耗,而且这些新设计要求在多个使用案例中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可扩展性。Tensilica ConnX DSP已用于多种汽车传感器和通信应用,新的ConnX B20和B10 DSP提供了新一代设备所需的性能和能效水平。”

“ArrayComm使用Cadence Tensilica ConnX BBE32EP DSP为4G LTE、CAT-M和NB IOT基站开发了物理层软件,”ArrayComm公司总裁Xin Huang表示,“我们发现ConnX DSP功能强大,效率高,特别是在矢量处理方面。我们期待着与Tensilica团队合作,将ArrayComm的5G PHY移植到最新的ConnX DSP上。”

“新一代成像雷达和5G通信推动数据吞吐量呈指数级增长,” Cadence公司Tensilica IP事业部产品管理和营销高级总监Lazaar Louis说。“为了满足客户对高性能雷达和通信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继续投入研发成功的ConnX DSP系列。我们的新ConnX B20和B10 DSP扩展了我们的可扩展、兼容的DSP范围,以更高的时钟速度和更优化的指令优化了复杂的数字处理,为客户提供升级现有雷达和应用设计的便利途径,以适应各种市场的雷达和通信应用中的现有设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