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特喜欢车。只要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一辆小汽车,我立马就不闹了,整个眼里只有它。”
冯晓彤,一个普通的80后,从小就特别喜欢汽车。
和别的特别皮的男孩子不一样,冯晓彤小时候很省心。那时候他妈妈口袋里永远有一辆小汽车。只要他稍有点调皮捣蛋不听话,妈妈把小汽车拿出来,就会立刻让他安静下来,开始研究这个小汽车的各个部分,并尝试拆解,所以那时家里会有很多拆散的零部件,但总会以另外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不同部件的重新组合会做出更好的车,这就是冯晓彤童年对车最初的记忆。
“长大后,当看到国际展会上那些漂亮的跑车时,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个想法慢慢浮上心头,为什么我们没有属于国人的超跑呢?”
到了大学的时候,冯晓彤基本确定了他未来终生要做的,就是和汽车相关的事情。
这期间他经常跑去学习和技师们一起修理车,还自主学习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等相关汽车知识,并掌握了汽车彩绘这项技巧。也正是得益于他的汽车彩绘技巧,冯晓彤得到了不少去美国、日本参加国际先进的改装车展会,并与业界同行交流的机会。
当真正接触到国外那些漂亮的跑车和先进的汽车设计构造的时候,冯晓彤对于自己的未来、对于汽车方面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想法。同时他也逐渐意识到,代表了世界汽车制造工业最高水平的超跑,正在被国外品牌垄断着。
“为什么我们没有属于国人的超跑呢?”
他内心燃起了一把无论如何都无法被熄灭的火。
于是冯晓彤在回国之后,陆陆续续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有自斯图加特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有拥有着10年赛车经验的技师、也有改装店店长……这些人被冯晓彤的想法和激情所打动,几个人决定,要一起搞点事情。这就是:他们要自己“从零开始造一辆跑车”。
当然,梦想是要有的,但落到实际时,路却要一步一步走。于是他们决定,不论结果怎样,至少先自己造一辆“车”。
“因为没有钱,我们在造车过程中想尽了各种办法,也闹了好多乌龙。最开始造车的转向机是从报废的货车上拆下来的配件,结果安装到自己造的车上之后,一打方向盘发现转向是反的。”
造一辆车开始,最难的问题会是什么呢?冯晓彤告诉我们,是没有钱。
当时他们手里只有5万的启动资金,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希望能用这笔钱来实现自己对于汽车的理解。但发动机、刹车、轮胎、限速、变速箱、外观、内饰……然而,钱少,就意味着妥协么?
冯晓彤和团队明白,如果就此妥协,那么从一开始,这件事情也就失败了。
于是他们除了必要的花销外,从市场淘来了大部分零件并想尽办法进行组装。
他们拆过报废货车的转向机;
因为联系的厂商配不出来相应形状的挡风玻璃,一度使用硬质塑料来充当“挡风车窗”;
用来换档的档把也是冯晓彤从五金店里淘的,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根铁棍。整个过程中所有的零件不断地配、不断地拆、不断地坏。
但是无论如何,在数个不眠日夜的赶工与沟通争讨下,冯晓彤他们还是尽可能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台心中理想的车给造了出来。
造车成功这件事,让他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总算是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
“尽管这是我们经历千辛万苦亲手造的第一辆车,但经过思考之后,我们还是痛下决心,必须要‘砸了它’!”
冯晓彤和团队所造的第一辆车,逐渐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报道以及网络中车迷们的支持和关注。
然而除了得到很多网友的鼓励与建议外,另一种批判的声音也出现了。“你们的车毫无设计感”、“这辆车实在是太丑了”、“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确实,第一次造车,光是让这件事成功就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从而无法顾及到方方面面,冯晓彤的团队所造出的第一辆车,不仅车身异常高,外观也比较奇怪,实在很难让人对它发出赞誉之词。而听到这些批判,让他们万分沮丧。因为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辆车确实“毫无设计感可言”。就在此时,冯晓彤的一个朋友帮了大忙。在很早的时候,对智能设备十分感兴趣的冯晓彤,就为家中和工作室买了各种各样小米生态链的产品,是一个铁杆米粉。机缘巧合,小米的一位产品经理在知道冯晓彤的苦恼之后,帮忙联系了小米电视汽车频道的同事。
小米电视汽车频道团队主动与冯晓彤接触,并帮助他们联系汽车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与诸多行业大佬的交谈之后,冯晓彤决定了,他们的这辆车,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就这样,他们砸了原来的车,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了自己的团队,造车2.0开始了。
“造车2.0是一个更加精细化和痛苦的过程。凡是电脑设计出来没问题的、到实际中都绝对会出问题。”
第二次的车身改造,是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和优化。虽然看起来比从零开始要好了一些,但实际上冯晓彤的团队面临的是让他们更加心力交瘁的问题。
最大的难题是数据误差。
绝大部分时候,设计出来图纸、并把它清晰地还原到三维建模里时,看起来还是非常漂亮的。可当真正把它变成实车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简直就是一道鸿沟。
还有些困难是出于对自己设计产品的责任和坚持。为了还原出理想的内部设计构思,车辆内饰是纯手工发泡,所有造型都是自己一点点磨出来,狭小的空间里漫天灰尘,做工环境非常恶劣。
第二次车身改造的过程中,给予冯晓彤最大支撑的,就是雷总曾说过的那句话,“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投入,不断努力,不断突破,哪怕只好百分之一,我们愿意多投入百分之百。”
当自己真正为了打造出心中最接近完美的产品而付出全部努力的时候,冯晓彤才明白了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汗水和执着、以及一种趋于极致的极客精神。
最终,造车2.0圆满完工。
“或许短时间我们没法做出一辆真正的中国超跑,但是我们在不断向这个梦想接近。同时也希望我们努力的过程可以影响更多中国的年轻人来关注,这样,总有一天中国的超跑梦会实现的。”
从造一台车到造一台有工业设计概念的车,让冯晓彤和他的团队,对造车这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更加前瞻的视角。虽然和最初的梦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算是他们向超跑梦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与一些行业领军人物的接触,更是让冯晓彤获得了很多启发。
未来的汽车行业应该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们可以真正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去的。
冯晓彤明白,或许短时间内他们没有办法做出一辆真正的中国超跑。但是他们在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并且希望他们努力的这个过程,可以影响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来关注和认可。
同时,在下一步的规划中,冯晓彤的团队也尝试不断在车上加入智能电子设备,将先进的智能硬件和车进行更好的结合。
2019年1月,冯晓彤受邀带着与团队共同打造的无人驾驶舱,前往拉斯维加斯参加美国CES大展。作为中国汽车领域未来概念性智能黑科技产品的代表之一,工匠派设计的产品首次走向国际展会。
“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超跑梦会实现的。”—工匠派创始人冯晓彤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