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和企业享受5G服务究竟要收多少钱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无线运营商总说更快的5G无线服务将给娱乐、通信和工作带来彻底变革。他们没说的是:这要花多少钱。

Verizon和AT&T等电信巨头大力鼓吹他们的家庭5G服务将带来超快速度,同时适配5G网络的第一批智能手机将在今年登陆美国市场。但运营商仍在纠结要为这种服务向消费者和企业收多少钱。

波士顿咨询公司专注科技、媒体和电信行业的合伙人Val Elbert称:“我认为这不像是革命,更像是一种升级。”

他表示,企业可能会开始为5G网络付费,选择搭建更快的专网来助力工厂和店面,这将是企业资本支出的一部分。他还补充说,消费者在手机套餐上花的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不过一些运营商可能只在其高端的无限流量套餐中向客户提供5G服务。

Amdocs首席技术官Anthony Goonetilleke表示,就算每月家庭套餐的网速显著提升,我现在花160美元,我不信明天你就能翻个番让我花320美元。该公司为通信和媒体公司提供软件与服务。他本人则帮助电信公司搭建网络和定价模型。

移动无线服务的成本近年大幅下降,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费用更低的服务和无限流量套餐。据咨询公司Recon Analytics的数据,2017年年底,美国移动数据的成本约为3.33美元/G,低于三年前的11.12美元/G。

但将网络升级到5G标准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的新资金。运营商必须购买新的无线电设备和基础设施来支持5G,其中包括光纤线路,还要新安装数以十万计的小基站,而这些投资他们肯定都要设法收回。

鉴于运营商无论如何都得升级4G网络,所以很难将5G投资与其分开计算。很多运营商会花数十亿美元升级4G设备,这样只要新的软件一出来,就可以马上开通5G。

市场分析机构New Street Research预测,作为一种5G升级,未来7年仅Verizon一家公司就将额外花费200亿美元以支持家庭无线宽带。但Verizon及其竞争对手还需要再投入数十亿美元来让5G无线信号覆盖到全美。该机构称,未来5年,中国网络运营商将投入600多亿美元在中国进行纯5G升级。

为此,运营商需要创造额外的收入,但他们尚未解决如何定价的问题。

AT&T的一位发言人说:“鉴于可预见的5G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增强现实、远程医疗和传统手机,很可能会有超出传统行业模式的套餐和定价出来。”

Goonetilleke表示,他预计5G将带来更多的捆绑服务,将硬件与虚拟现实或游戏娱乐系统等产品的便携无线联网服务结合起来。

他说:“我觉得网络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就要来临,你不会再去思考‘我是在外面呢还是在车里’这种问题。”

当初运营商没有借4G网络兴起之势抓住手机应用和电商机会创造收入,因此现在试图通过家庭花在5G手机、网线、娱乐和游戏上的钱来变现。

Verizon目前在销售一种家庭5G住宅宽带服务,每月收费70美元。但该服务仅在少数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社区提供,如洛杉矶、印第安纳波利斯和休斯敦等地,而且该服务还不是基于全球行业组织制定的国际5G标准,也就是说,相关设备最终还是需要升级。

Verizon首席营销官Diego Scotti表示,未来运营商可能向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别。这可能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到底是只接入家中的5G网络,还是同时接入家庭和移动网络。

T-Mobile US在3月初表示,5G带来的额外收入可能来自新服务、更多联网设备和商业应用,而不是来自用户升级智能手机套餐的费用。该公司首席营运官Mike Sievert表示:“我们不会推出你今天看到的这种智能手机套餐,不会只在4G LTE的基础上为5G功能进行差别化收费。”

Sprint 的首席执行官Michel Combes在1月份的业绩电话会议上说,可能将5G服务加入部分套餐,并补充说这样做可以让更多消费者转换成高端套餐。他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每一代新的网络都会带来经济上的转变,但5G的情况很特殊,因为和4G相比,5G的铺设方式将更加分散。美国的运营商将向特定人群提供这种新服务,通常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新网络要求运营商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安装更多的设备。他们正在用的部分无线电波只能进行短距离传输,从而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

为了全面享受5G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必须购买新的移动设备并更换家庭设备,比如路由器。一些分析师称,这可能让消费者接受的过程比3G换4G时更长。

4G网络推出时恰逢智能手机出现的头几年,这就让运营商得以收取额外的费用。如今消费者持有设备的周期更长,这可能会延迟他们愿意为5G适配设备花钱的时间。

市场调研公司Ovum去年为英特尔在英美两国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4676人。其中大约42%的消费者愿意为5G移动宽带服务每月多花10~20美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