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相机扫码首次延伸到对Apple Pay的支持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银联又做活动了,这一次是联合苹果、华为以及顺丰。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活动期间使用苹果、华为等手机Pay可以享受5折优惠!这是手机Pay的线上支付首次拓展到线下支付场景,同时也是苹果相机扫码首次延伸到对Apple Pay的支持。

手机Pay线上支付走进线下场景

支付过程比较简单,开通了Huawei Pay的用户,通过打开钱包里面的“扫一扫”,扫描顺丰付款二维码,直接跳转至Huawei Pay的在线支付界面,显示优惠完成付款。开通Apple Pay的用户,通过打开“相机”功能,扫描顺丰付款二维码,然后跳转至Apple Pay的在线支付界面,显示优惠然后完成付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活动完全是基于华为、苹果手机Pay的在线支付功能来展开的,前提当然是用户需要提前开通Huawei Pay和Apple Pay功能,绑定银行卡。

众所周知,提到Huawei Pay和Apple Pay,很多人肯定想到的是基于NFC的线下支付方式,但实际上手机Pay同样支持很多线上APP内支付,包括京东、美团、大众点评、携程、猫眼在内的很多APP都支持其应用内支付。

而此次的顺丰5折活动,也是手机Pay线上支付功能在线下场景的应用体现,不过可惜的是仅支持华为和苹果的手机Pay。如今,二维码支付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足够发达,支付的线上线下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因此以后无论是二维码还是NFC,其线上线下的原始支付限定必将被打破。

手机Pay线上支付走进线下场景

2017年6月,苹果在2017 WWDC上正式发布了iOS11,其中便包含了相机对扫描二维码的支持。

如今,苹果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相机扫描微信、支付宝的收款二维码,然后点击弹出窗口直接跳转到支付转账界面,中间省去了打开APP、点击扫一扫的步骤。

国内安卓手机而言,只要是支持手机钱包功能的机型,都相应的拥有扫描银联二维码的能力。另外,除了支持银联付款码之外,诸如华为、三星、魅族等还支持支付宝付款码的入口展示。

移动互联网

去年年底,华为与银联发布了一项基于手机Pay的新功能“卡码合一”,让用户在线下使用Huawei Pay时,能够同时出现银行卡非接提升提示和银联二维码展示,便于用户进行选择。目前这项功能暂时并未支持其它手机Pay。

另外,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目前手机钱包的扫一扫功能大多仅支持对银联二维码的支持,并不支持主流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的跳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机钱包二维码的使用体验。再加上消费者根深蒂固的二维码使用习惯,因此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其钱包里的二维码和扫一扫功能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摆设”。

手机钱包会不会是金融入口?

2017年,苹果在对外发布iOS11的时候,推出了一项P2P的转账功能——Apple Pay Cash。通过苹果系统封闭的环境,苹果用户可以通过IMessage来给好友转账,资金被放进一个叫Apple Pay Cash的虚拟账户里面,任何可以使用Apple Pay的地方都能使用该账户付款。

但是,这项功能要想在国内实现是几乎不可能的。一方面,苹果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无法自建钱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国内的支付市场巨头林立,苹果没有先天优势与之抗衡。

不过,尽管大多手机钱包没有开展实际金融业务的能力,但是手机钱包拥有出厂优势,是一个天然的功能性聚合服务平台。(“装卡又装码”的手机钱包应用能否成为下一个金融入口?)

移动互联网

(华为、小米钱包界面)

如今,手机钱包作为手机厂商重点打造的一项功能越来越多地被重视,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针对手机钱包功能进行大力拓展,包括银行卡、交通卡、门禁卡、会员卡、二维码等,甚至还能通过钱包入口进行手机话费充值、申请信用卡、借钱贷款等各种金融服务。

去年8月,OPPO在北京的技术开放日上带来了OPPO钱包相关布局计划,并组建了相关的金融事业部。无独有偶,在原网易金融总裁王磊加入vivo金融后,其金融业务团队也在大幅招兵买马。

今年,无论是OPPO还是vivo都重新将NFC功能加入到了旗舰机的配置中,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的NFC支付产业链已经相对成熟,蓝绿厂的加入对于手机钱包的发展会是重大利好。

手机厂商对于手机钱包的重视将直接影响其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布局,比如支付业务、消费金融、网络小贷等。当然说其是金融入口可能为时尚早,但手机钱包作为预装APP,无论是在流量、资源还是用户习惯上都极具优势。

可能很多人会说,手机钱包是给消费者用的,先天优势再好,最终没人用也不行!羊毛出在狗身上,谁来买单先不管。就像这次活动一样,消费者之前可能没听过这个功能,也不会去用,但是有了实实在在的优惠,用起来又非常便利,说不准就会去尝试尝试呢!至于用户留存度?还是先考虑用户尝鲜使用情况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