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i5和i7处理器区别在哪里?该如何选择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截至目前,英特尔的酷睿 i5 和 i7 CPU 当之无愧仍然是市场上卖得最火的处理器,不过这两款处理器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许多计算机硬件一样,计算机芯片之间也有许多的型号供我们可以选择,而我们又该怎么选择?

在谈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单提到一下关于英特尔的八代 Coffee Lake 和七代 Kaby Lake 芯片,相比之前的芯片处理器,英特尔公司在这些新一代的芯片产品上做出了巨大的改进和性能提升,而要购买这些七代,或者八代之后的英特尔芯片,都会价格不菲,且如果要在其中选取更加高端的酷睿 i5 和 酷睿 i7 芯片,其高昂的售价往往让许多消费者难以触及。

当然了,选取什么样的处理器,这要取决于你的用途是什么,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英特尔酷睿 i5 8400 可以是一款不错的选择,这些最新一代的 i5 芯片在性能上已经完全可以匹敌之前的 i7 系列,要衡量一款芯片的性能要从许多方面综合评估,但酷睿 i5 处理器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使是游戏玩家,很多时候他们也都发现 i5 处理器其实是很够用的。

至于英特尔酷睿 i7 CPU,比如 8700K 旗舰款,对于那些不在意高价,而在意强大性能的消费者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款不错的产品,无论是视频编辑还是 3D 绘图渲染,其性能比起 i5 自然是有很大的提升,不过相比起酷睿 i9 又差了许多,而现在英特尔也不断在更新自己的八代 Coffee Lake 系列处理器产品,并打算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新一代的九代 CPU 处理器。

在台式机上,英特尔酷睿 i5 和 i7 在支持线程和钟频率上都彼此独立,但是又都趋向于搭载同样数量的物理核心(目前的八代的物理核心数目为六个,相比之前增加了两个),而酷睿 i7 芯片,比如 i7-8700K 都支持超线程技术,这意味其可以将处理线程数目提升两倍,更适合于进行多任务操作,不过这项技术在未来的英特尔九代芯片上可能会发生改变,相比起来酷睿 i5 处理器,尤其是 i5 8400,其钟频率低很多,缓存容量也小一些,对于处理重复性任务方面的性能会稍微逊色。

不过像 8700K 这类型号的 酷睿 i7 CPU 虽然在大幅度提升线程,钟频率和缓存容量的同时把处理器的性能也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他们的售价也因此攀升到了顶点,对比售价 200 美元的酷睿 i5 8400,酷睿 i7 8700K 的售价达到了 35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00 元。

但在笔记本方面,这类移动版 CPU 就有一些根本的区别了,比如台式机上的酷睿 i5 处理器,其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台式机上实现超线程,但是移动版 i5 处理器就可以,英特尔允许让他们的双核 i5 CPU 同时处理多个线程,而酷睿 i7 在笔记本上则依旧强劲,八代酷睿 i5 CPU 的四个物理核心可以支持八线程,而大多数的酷睿 i7 芯片的六个物理核心都达到了十二线程。

同比台式机上的六核十二线程的酷睿 i7 8700K 处理器,高端游戏本往往会搭载英特尔酷睿 i7-8750H 型号,而这类游戏本上的 i7 芯片为了维持处理器的散热效果,钟频率也会相应的调低。老款的英特尔酷睿芯片在核心和线程数量都会少一些,比如 Skylake 酷睿 i5-6300U,这类双核芯片可以支持四线程,至于 i5 和 i7 的区别,几乎在每一代酷睿系列上都是一样的,在线程,钟频率和缓存上都更具有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酷睿 i5 CPU 的钟频率会比 i7 芯片更高一些,导致这类酷睿 i5 四核的高钟频率芯片在那些不耗核心的应用上,会比酷睿 i7 六核的低钟频率芯片表现更优秀,但即使是这样,六核的芯片在处理多任务方面更擅长,如果 i7 的六核芯片在钟频率上也能超过 i5,那么对于酷睿 i5 而言就不会再有任何优势可言了,和台式机一样,笔记本上的 i7 CPU 也比酷睿 i5 贵了许多,比如在微软 Surface Book 2 上,搭载酷睿 i7 CPU 的设备相比其他同规格设备会贵上差不多 500 美元。

总的来说,酷睿 i5 和 i7 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速度上,酷睿 i5 处理器相比起来没有 i7 那么多的物理核心数量,不能支持那么多的同步线程,不擅长多任务处理,只能将多个任务排队等待执行,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对大多数 PC 用户来说还是很优秀的,因此我们也将酷睿 i5-8400 推荐为最好的英特尔 CPU。

超线程功能更多的会在酷睿 i7 CPU 上找到,其能够加倍提升 CPU 处理的线程,虽然说这样的虚拟核心不及实际物理核心强大,不过利用这项技术,一个六核的酷睿 i7 处理器就能够轻松同时处理十二线程,如果你的 PC 经常需要 CPU 同时处理密集型的重复任务,那么拥有更多核心和线程的酷睿 i7 当然会更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