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产品包含多少高深的技术和创新,最后的归宿都是消费者或者说是终端用户。对消费者理解和尊重,不全是大道理,也不是噱头。我们来看看炒得火热tesla,ElonMusk梦想的实现过程。更多面对行业内诸多抨击、批评,但是,Tesla火爆的订单是现实,这是为什么?我非常认同ElonMusk自身定位的“科技公司”。不过正是这个科技公司正在不折不扣的颠覆人们三观。
用心做好,用户看不到的地方
Tesla某些电路板工艺甚至达到军工级水平
来自美国底特律的工程咨询公司Munro& Associates 的创始人CEO Sandy Munro拆解model3评测。Munro的经验和对技术的执着或者说是毫不留情面而闻名。“特斯拉遥遥领先于其他车企,某些电路板工艺甚至达到了军工级产品的水平。”
多年前,对标学习日产的2010版leaf时,打开动力电池系统上盖,当电池壳体内模组、电器部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围观的专家教授直摇头感叹,当时情景历历在目:“这简真就是艺术品,我们真得做不到”。
其实,过硬的质量和目标,仍然是产品的生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奉行的质量管理多年,为什么总是赶不上人家呢?
拿leaf电池做例子,客观的讲,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国内又有多少电池PACK产品能赶上和超过?曾经的抱怨:“近三十年合资车企,没有学到技术”,为什么?
其根本原因,还得回到自身找原因。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道理,对消费者的理解,对消费者的尊重,我们做到多少!
正视和包容批评
Tesla 是如何对待Munro团队对Model 3 的拆解和提出的227个问题?ElonMusk 都做了正面认真的回应。
其实,对于别人的批评、挑毛病,而且还是公开的叫板,甚至是拆解Model3,Elon Musk表现出来的宽容态度,是令人敬佩的。
宝马利用用户对Tesla某项技术的的批评,变成自身设计的亮点。也是一道风景!
所以说,以用户为核心、为圆心的产品理念,根植于内心的深度,这恐怕是问题的实质。
前期炒得火热的董明珠诉说“国产车粗制滥造”,让很多业内人士不爽。可是,用户对电动车的“虚假里程”同样也是受不了的。正值tesla的亲民车model 3 闯入我们的国门,真不知道这只狼,还会闹出什么动静,只能静观消费市场的变化。
换个角度,国家能把Tesla这只真狼放进来,良苦用心可鉴。
真正支撑用户需求,是依靠创新技术的扎实落地
动力电池,无疑是引领这场智能电动化革命的关键。Tesla首推的21700圆柱电池引来国内无数厂家的追随和热捧。
追其形貌真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追其“神”,电芯的品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Model 3 model Y电芯一致性、成本,又将是一个新高度。
在modelS和model X时代,特斯拉电池的衰减值就是超低的表现。根据早期的数据显示:“在车辆里程达到15万英里(24万公里),大部分车辆的电池损失都不到10%。已经远高于现在一般的乘用车辆质保要求:8年或16万公里电池衰减不超过20%。
电池的寿命很大程度得益于电池“前一致性”和“后一致性”水平和能力,归根到底,还是电芯的品质和模组的工艺保证、热管理水平。
从Munro的拆解model 3的评论中,可以侧面体现21700电池,同样做到了这一点:
“Model 3电池组是行业领先的,三星SDI、LG化学,任何一家企业的技术能力都无法达到特斯拉的高度。”
在Model3中,模组结构、热结构确实做了很多改进,有人认为是基于成本的问题而优化,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成本问题一定是技术实施的伴侣,这是肯定的,但是也是基于安全功能底线之上。何况Tesla对功能安全目标要求如此之高,这是他赖以存在得本钱,成本问题一定不是第一位考虑。
Tesla降本擅长使用手法是利用创新技术,21700电芯应用,就是最好的例子:
21700电池,较18650电池容量提升20%(由260Wh/kg提升为300Wh/kg),可以直接导致成本下降20%以上,这个还不包含正极材料的改变带来的降本。三元电池NCA由原来的811,改为配比9:0.5:0.5,大大降低了钴用量;同时,还有焊接带来的工艺简化和改进等。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品放量,性能、工艺的优化,tesla的21700电池还会持续降本。
大刀阔斧创新,从敢于吃螃蟹精神谈起
Model 3中央控制器对多个域控制器ECU的整合
特斯拉对多个整车核心ECU整合于中央控制器,软体上,只用同一个Linux操作系统,这确实是完成了传统车企十年、二十年实现不了的梦想。
作为传统车企,也知道现在的多个域控制器,以及日益增多的独立ECU带来的弊端,随着车辆功能需求不断增加,形如打补丁。所以说,把近100个ECU,通过功能域加以整合,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这一点,也并不是所有的车企产品都能做到。
整合ECU成为域控制,被羁绊于整个产业链。如同车辆48V供电的实施,讨论了这么多年,不得不顾及供应链体系以及开发的成本。何况,现在的车辆对成本控制如此严格,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但是,Tesla的model3做到了中央控制器一统整车的目的,大刀阔斧的改变了EE架构,而且已超过域控制的程度。据说ModelY 同样采用了Tesla对外宣称的第三代硬件平台,与model3完全相同。
相同的硬件平台,是否同样实现了降本的目的?答案是肯定的。看来,科学的规划,远比打补丁的方式更好,长远看,成本也更低。
Tesla紧跟互联技术,并付之应用:OTA技术的应用,大大缩减功能验证时间和长期降本
OTA(overthe Air)远程升级的简称。其实,在工程上,早有应用的先例。但是,Tesla把这项技术应用于车辆,让机械为主的铁疙瘩汽车,真正变成了电子产品,并且推上了巅峰状态:再结合云技术、互联技术真正实现了“这辆车,已经不是哪辆车”的大跨度的功能创新转变。
传统车辆的安全性实现流程,尤其来自ISO16949、ISO26262等国际法规体系保障,安全性是相对完整的。一辆车的生命周期从管理、研发、生产、运行、服务、拆解,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保证。特别是传统车辆项目,交付给客户前,验证时间之长、投入之大,和成本的日益冲突,是存在已久的诟病。
传统车辆ECU的“碎片化”,独立的硬件,独立的软件,整车独立的域操作系统,让OTA实现变得困难和有限。
Tesla的OTA功能应用和实现,是对传统的验证方式、优化方式、更新方式的颠覆。让一件原本复杂的事情,变得非常简化和节约时间。更为关键的是大大的降低了成本。
总之,综上所述,所有的这些行为措施,归纳为:“读懂了用户,用户也会读懂你”。
每一个车企都有成为王者的机会
回到本文的问题,美国、欧洲、中国市场,对于Tesla的“隐形认可”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很复杂,只能慢慢的思考。
但是,人们对创新技术的“如饥似渴”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过硬的品质是创新的底蕴,以用户为核心是原则。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有可能成为王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