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熔融直写制造3D生物材料基底的技术

描述

众所周知,细胞形状决定细胞功能。通过改变用于细胞操作的生物材料基底的生物物理特性来改变生物形状,从而实现编程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技术,在生物医疗等领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中心与新泽西州史蒂文斯技术学院的技术团队实现了利用熔融直写制造3D生物材料基底的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特定的生物材料基底,生长出具有均匀大小和形状,以及特定功能的细胞。

传统的3D打印技术所产生的细丝可以达到150微米(百万分之一米),细胞在该尺度的打印表面,就像在二维表面上一样,因为细胞本身比打印出的网状结构小很多。3D打印时,在挤出纤维和打印的过程中,给喷嘴之间增加一个强电场,打印出的纤维宽度可以达到10微米,该技术称为熔融直写技术。熔融直写技术可以生成与细胞同尺度的网状结构,从而为细胞生长提供一个真正的3D结构。细胞的许多功能受其微环境的影响,通过调节3D打印出的与细胞同尺度的多孔微结构,就可以实现对细胞尺寸、形状及其在材料基底上的粘合方式的控制,即制造具有特定大小、形状和特性的细胞。

该团队首先采用熔融直写技术得到各种特定结构的生物基底,然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纤维中的生长,并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对产生的大量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分类,从而发现细胞类型及其可变性与其所生长的微环境的空间与纤维排列等特征间的关联。

细胞在其附着于结构的位置会形成称为“粘着斑”的蛋白质。粘着斑就像细胞与外界交流的“信使”,这种蛋白携带可被测量的特征;该团队通过量化粘着斑上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计量分析,实现不同形状细胞的建模与分类。

此项研究表明,在给定的网状结构下,细胞生长出的形状与其基底结构和熔融直写结构直接耦合,并且,这种耦合性相比随机结构的网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种统一的细胞生长特性对生物医疗意义重大——实现了由形状驱动,具有很高重复性的精准设计与量化细胞的方法。

该团队将此项成果用于干细胞生长,结果表明,特定干细胞在本研究所得的三维网格中生长,比在传统二维结构中生长所保持特性的时间显著增长。该实验为此项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可以采用此项技术培养具有特定功能的人类细胞,从而为移植与人造器官提供所需的材料。进一步明确细胞表型变化与三维打印的材料基底之间的耦合特性,是目前此项研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