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柔性折叠屏并不好做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CINNO Research 产业资讯,最近大家应该都能从各个平台上听说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出现了屏幕破裂、黑屏、闪烁等问题,而目前三星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然而祸不单行,4月21日消息,三星已取消其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原定于下周三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区发布会。三星方面解释发布会临时取消的原因为场地因素,同时表示推迟时间暂不能确定。

虽然不知道三星发布会临时取消的原因是不是场地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肯定和三星折叠屏出问题有关,在三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肯定是不会召开发布会的,毕竟这次三星Galaxy Fold在国内出问题的还不算多,更多的还是在国外翻车了。

三星电子将被质疑屏幕不良的Galaxy Fold评测手机全部回收,送至韩国京畿道水原总部并进行精密分析。分析对象为Galaxy Fold “未撕掉保护膜却依然有屏幕不良”的美国评测手机的全部数量。根据产品分析结果,Galaxy Fold的上市日期有可能被推迟,因此备受业界关注。

4月22日根据信息通信技术(ICT)业界资讯,三星电子将被质疑存在屏幕不良的评测手机全部回收并送往水原总部进行精密分析。三星电子判断,三星的美国法人难以验证全部缺陷,故将手机紧急送往水原总部利用精密设备进行分析。业界认为,为配合26日美国上市时间,最晚会在2~3天内就能看到分析结果。

但若分析结果发现新的缺陷,原定4月26日的美国上市或将推迟。三星电子与其急于推出有缺陷的产品还不如选择完善产品,以减少全球上市的风险。

在此前,美国CNMC Todd Haselton记者评测分析:在未撕下保护膜的情况下,屏幕左侧在2天后出现闪屏。The Verge的记者Dieter Bohn表示:正常折叠使用Galaxy Fold并放置于口袋内,但屏幕中间却出现褶皱和凸起。

此次分析并不包含因撕掉“保护膜”而导致的画面异常。三星计划后续面对消费者将着重强调不能撕掉“保护膜”。

三星电子还取消了计划先于美国上市进行的中国发布会。三星电子原定4月23日在香港、4月24日在上海与媒体进行Galaxy Fold发布会。三星电子IM部门社长Ko Dongjin不参与发布会活动。三星电子目前的立场是,依然坚持4月26日美国上市和下月初的韩国上市时间不变。
CNBC的科技编辑Steve Kovach,拿到手机只用了一天就坏了。屏幕中间的折叠处出现了一根黑色的粗线,显然这部分的像素已经不亮了,而左侧的半个屏幕进入了持续闪烁的状态。另外,还有网友表示,三星的屏幕完全不能碰,哪怕用指甲轻轻挤压都会完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此外,有消息爆出,三星Fold两个屏幕贴合不是靠铰链,而是强磁,请注意,不是普通磁铁是强磁!也就是说,三星Fold和银行卡、门禁卡之类距离不远的话.....那么可能你的卡就会被消磁。并且三星没有给这款手机重写专用系统,而是同时装了一个平板系统和一个手机系统上去,你在打开或者折叠这款手机的时候,它会在原来的系统里面关掉那个app,然后再另外一个系统里面重新打开。三星galaxy Fold还有个刚爆出来的屏幕大问题:内屏左右刷新率不一致。另外这个手机完全不防水,甚至不防溅。看了这么多我想这可能是继三星note7以后又一个差评满天飞的手机吧。

从折叠屏的匆忙推出,就意味着手机厂商的硬件创新枯竭,并且机械创新设计,折叠屏技术都还不成熟,所以Galaxy Fold的翻车可以说是意料之内吧,当然也希望这些手机厂商不要再打着创新的旗号,推出一些脑洞大开的手机,然后让消费者买单。

那么柔性折叠屏到底有多难做?

柔性显示的广阔前景

柔性显示屏具有低功耗、可弯曲、柔韧性好、耐用的特点,这对于近几年相对疲软的手机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大突破和亮点。曾经某专业机构做过一份市场调查,对于大屏幕的手机可折叠装进狭小的口袋,约八成的调查者愿意接受这样的手机,潜在的市场需求给行业带来了机遇。

随着5G、物联网时代的即将来临,对于柔性显示行业是一大利好消息,因为柔显屏的低功耗特性,这与全球绿色、环保的趋势相吻合,近年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柔显行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里明确提出,柔显技术已经上升为国家电子信息崛起战略的一部分,这也是推动我国显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重要举措。

相关数据统计,到2020年,全球柔性显示器出货量将达到7.92亿台,相对于2013年的320万台,同比增长200多倍。

大规模企业纷纷加入其中

因为对柔显市场的看好,全球显示企业也在纷纷布局,以亚洲为主导柔显风暴席卷全球,韩国、日本、中国等大批的企业加入到柔显行业之中。

在柔性显示技术路线上,韩国和日本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选择。目前,三星在推动柔显行业上显得非常积极,它们已经明确以小尺寸AMOLED作为未来柔性屏的主要技术方向。柔显技术的选择上,日本企业更希望从自己擅长的液晶LCD技术上作深度延伸。中国企业在柔显技术上相对落后于日韩巨头,但京东方近年在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面板上取得突破给国人很大的信心。

除了上述企业,国内维信诺、柔宇科技等融资与生产线扩张的好消息不断,让我们更加相信柔显行业前景可期。

国内柔性显示为什么陷入量产难产的困境?

目前,作为新型显示技术的柔性显示已经发展成为未来显示技术主流趋势之一。随着柔性屏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市场份额也将逐步增加。数据预测,柔性显示和硬屏在2020年的时候有一个分水岭,柔性会超过硬屏。到2025年,显示将会呈现“刚柔并济”的态势,而硬屏的需求仍然占42%,折叠屏会渗透OLED出货量8.5亿片的6%(约4950万)。

上海和辉光电技术总监邹忠哲认为,虽然柔性屏的发展并不会非常迅猛,因为这不是部件的变革,而是整个行业和供应链的变革,而得行业升级变革需要时间酝酿才会成熟。邹忠哲表示柔性屏技术发展还面临五个层面的挑战:

面板产业链:柔性钢化膜、柔性圆偏光膜、制程膜、光学胶、柔性AMOLED面板需要共同发展。

芯片及电源管理系统:柔性屏对理论上需要更大的分辨率及更高速的传输速度,而处理器及5G芯片需要配套的电源管理系统满足其强大的需求。

底层系统的适配:Android和iOS系统中APP的适配,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点。

行业标准的制定:当下柔性屏行业标准中的机构尺寸、面板尺寸、传输协定仍是一片模糊,客制化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成本结构挑战:柔性面板大了一倍,但其可切割的利用率少了一半。如果做三折机,产能剩下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使得面板厂面临产能的挑战。

终端用户需求增加柔性技术难度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折叠屏手机是有限空间内更高的屏幕效率和区别化的用户体验。而对屏幕供应商而言,折叠屏手机是柔性显示技术的应用进阶。

对于关注折叠屏的终端用户最关注的除了APP适配之外,无外乎厚度及折叠方式两点。

首先谈到厚度,目前三星的Galaxy fold厚度是14mm,而华为Mate X是11mm,对于已能做到7mm以下厚度的非折叠手机而言,还是不够轻薄。折叠屏如何才能进一步减薄呢?

敦泰前瞻产品处总监贡振邦举例表示,当下AMOLED结构里偏光片的厚度仍不够理想,那么近一步改进偏光片,将其厚度降到0.2mm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换而言之,从电池到面板的各个技术层面,仍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对此,维信诺技术开发经理杜哲预估表示:将来技术性的提升,外折与内折的折叠半径将达到3毫米和1毫米。

在折叠方式的选择中,大多数终端用户表示更喜欢内折叠,因为如华为Mate X的外折叠只有一个显示屏,但三星Galaxy Fold的内折叠手机却有两个显示屏。

但值得注意的是,内折叠手机的两个显示屏可能需要两个显示模板、两个显示芯片、两个触控芯片、两个显示模板。两个显示屏叠加又给“轻薄”上了个难题,这也是为何三星Galaxy Fold比华为Mate X更厚的原因之一。

此外,内折叠相比于外折叠其屏幕的区域半径更小,挤压程度更高,柔性屏如何实现小区域半径下,多次使用后仍维持平整性也是当下的难题之一。

贡振邦还表示:5G加持下,柔性屏及全面屏还将面临天线变多,EMI的干扰变多的问题。IC设计中就必须将电磁辐射、手机天线的影响尽量压制下来。

此外,人机交互很重要的指纹的需求,以及终端用户娱乐生活如打游戏的要求也给柔性屏设计增加了难度。

面板商做了哪些努力?

虽然很早之前维信诺、和辉光电和天马就已先后推出折叠样机,然而真正引爆折叠屏的却是三星、华为相继发布折叠手机产品,因此2019年被行业及终端用户认为是折叠手机的元年。

而手机从固定曲面到可折叠的形态,引入了很多的技术要求。

如对偏光片的要求越来越薄、希望触摸屏做到可折叠、盖板需要兼顾表面硬度和可弯折性,以及各个功能之间的连接材料如OCA胶水,也对柔性AMOLED带来新的挑战。

此外,除了常规的OLED的封装技术、硬质基底的技术和柔性软对软的技术以外,如何做到各种模型间的应力控制也是当前柔性折叠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柔性折叠屏最理想的结构形状,无论是动态弯折还是静态弯折,应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恢复原状以后模型堆叠不会有任何的形变,不会因局部的应力过于集中而产生褶皱的情况。

杜哲指出折叠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表面的属性,主要有三方面:

平坦:外观平整度看起来给人的直观感觉,平坦度很重要;

触感:比较重要是我们屏幕滑动的时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耐用:现在这些技术因为我们的盖板材料的性质,导致没有办法做到兼顾。

3H偏软的材料弯折性比较好,如果做到7H的情况下内弯和外弯保证2毫米至4毫米,这是目前的功能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局限。

所以对于面板厂来说,怎么在软和硬之间更好的平衡,材料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