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布局AI医疗 目前经历过了几次重大转型

医疗电子

431人已加入

描述

诞生于1891年,飞利浦跨越了三个世纪,也经历过几次重大转型。

90年代末期,飞利浦是一个高产量、技术驱动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2000年受到科技泡沫影响后,飞利浦用十年时间转型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康舒适、优质生活”公司;2015年,飞利浦收缩边界,将照明业务剥离,全面聚焦健康科技,整合了面向B端的医疗保健部门和面向C端的健康消费业务。

“以前飞利浦可能被认为是一家单纯做医疗设备的公司,同事们习惯销售大型、中型影像设备。”飞利浦大中华区CEO何国伟告诉记者。过去三年,飞利浦最大的进步,是从单纯的产品公司转型成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处于转型中的不只飞利浦,随着中国市场高端设备市场饱和以及中国医疗改革的推进,GE、西门子也都正在摸索从单一产品的交易模式转向整体解决方案。

转型浪潮中,医疗器械三大巨头GPS(G指GE、P指飞利浦、S指西门子)在医疗AI这一新的战场再次相逢:GE将医疗业务拆分,聚焦于数字医疗应用和解决方案;飞利浦以医疗AI为突破点,自建生态平台、并购初创企业、联合生态合作伙伴;西门子医疗正从头开始构建AI能力,希望建立数字化医疗“Apple store”。

“谁开始的早,谁未来能赢到细分市场的机会就越来越大。”何国伟如是说。

单点突破难以产生协同

2019年1月,飞利浦将商业体系升级为3.0版本,形成了健康生活、精准诊疗、影像介入治疗、互联关护四大事业群,串联起患者从院内到院外的就医流程。

互联关护事业群大中华区主管梁建球告诉记者,飞利浦过去会把不同的产品线放在一个事业群里,能够促进产品线之间互相辅助,今年做了一系列调整,把一些关联性比较强的、用户的需求比较接近,产品特色相近、能够互相互补促进的放在一个事业群里。

何国伟补充道,四个业务板块是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实我们原来是整合的部门,把共同业务整合起来,整合解决方案中心可以横向地把很多业务板块整合起来。”

飞利浦各业务板块的表现在财报中有更为直接的体现。从2014年-2018年的财报数据来看,诊断与治疗业务贡献了最大比例的营收,近三年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7.1%、47.6%、46.2%。

虽然个人健康业务营业收入相对稳定,但增速正在放缓。值得关注的是互联关护与医疗信息化业务,虽然业务营收贡献比例较少,但呈现出增长态势。

近期,飞利浦公布了2019-2020年业务发展目标:提到诊断和治疗业务的营收增长保持在5%-7%,利润率保持在14%-16%;互联关护及医疗信息化业务、个人健康业务:营收增长保持在4%-6%,利润率保持在16%-18%。

3月中旬,飞利浦互联关护事业群全球领导人Dr. Carla Kriwet上任后首次来到上海,她向记者透露,飞利浦不是把关护业务看作各个部门单个产品,而是把它看成一种综合能力。

“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去关注整个诊疗过程的每个环节,不管是在院内还是在院外,不管是诊断、放射科、急诊室,把患者横向地打通,能够提高整体效率。”Dr. Carla Kriwet如是说。

与飞利浦全球不同的是,飞利浦中国实现了完全本地化。

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胜裕告诉记者,为适应中国市场,飞利浦针对胸痛、卒中中心、肿瘤、呼吸睡眠、危急重症等几个疾病,共打造了十个解决方案。“过去这些年,飞利浦卖出的医疗设备积累了很多病人信息和临床知识,也掌握了精确算法。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用于疾病诊断和风险评估。”

在这些整体解决方案中,按照不同的临床路径和场景,飞利浦把各个业务板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串联起来,包括建立各种不同的数据库,搜集数据,采集数据,利用AI分析相关数据和针对每一个疾病场景进行开发。

关于医疗AI在中国的落地,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士远告诉记者,“现在的产品形态仅仅在于检测,还不能满足我们整个输出的场景。此外,医疗AI还没有融入PACS、RIS系统工作流。”

正因如此,虽然看似是苦活、累活,但何国伟告诉记者,“单点突破难以产生协同,健康产业越来越强调从院内到家庭护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在这一转变与发展中,人工智能将成为突破的关键。”

通过AI突破,造生态

过去几年,软件开发和AI是飞利浦战略发展的重点,飞利浦每年投入近17亿欧元进行研发,其中60%用于软件和AI的开发。

但与高举着“人工智能”旗帜的企业不同,在飞利浦针对专科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中,人工智能只是链路上的其中一环。

如果以场景来区分,飞利浦的AI技术有几种应用场景,分别包括诊断和治疗、诊断和治疗场景:在患者成像检查过程中,人工智能可提供关于活检结果和患者病历的关键信息(如实验室检查结果、既往病史、已有的放射成像报告),提高放射科医师的读片诊断能力。

举例而言,飞利浦开发了多个基因组学平台,帮助病理学医生和肿瘤科医生综合运用基因组分析、 成像检查、病历查阅、病理切片化验等手段,以便为患者定制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急症护理场景:飞利浦研发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可整合患者数据,运用智能技术及早(有时在不良事件发生前 6–8 小时)发现病情恶化迹象,然后向医护人员发出警报,助其消除临床决策过程中 的臆测干扰。

以纽约萨拉托加医院为例,使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后,该院转诊至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数量减少了63%。

远程监护场景:飞利浦CareSage 等互联技术具备预测分析功能,可实现患者居家监护,通过监测患者行为有无异常来分析患者健康状况是否有变,CareSage 统合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身体状况数据和飞利浦 Lifeline 医疗警报服务数据,评估未来 30 天内患者入院就诊的可能性。

据美国医疗联盟体系互联医疗项目的研究显示,CareSage 为2318名患者提供的监护服务,每年可减少 224 例再入院患者,将再入院率降低 40%,为患者省下220万美元治疗费用。

“AI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取代那些经常重复性的工作,另外一方面辅助医护人员做出更好的决定。”梁建球告诉记者。围绕着疾病生命周期和场景,飞利浦进行相关AI产品开发,做出一个平台,让其他人加入进来,打造成一个平台生态圈。

以“飞利浦星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为例,去年8月份,飞利浦宣布平台首次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落地,该平台包含ISP(支持临床影像诊断,涵盖心脏病学、肿瘤学和神经学)和ISD(医用科研平台)两个平台。

“过去飞利浦没有把星云叫成人工智能平台,而是星云工作站。”陈胜裕告诉钛媒体,“星云工作站”由飞利浦经过十几年研发推出,这套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获得FDA和CFDA的认证。

目前该平台在国内已经卖到第九个版本,研发已经作出第十五个版本,新版本中包含更多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模块。“在全球,我们装机量也非常大。国内第十版已经准备上市了。”

左手并购,右手联合

去年五月份,记者曾报道过,腾讯觅影目前也包含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以及辅助诊疗平台。在《医疗影像 AI 告别野蛮期:巨头做平台,创企走细分,抱团探寻商业化》一文提到,以飞利浦、腾讯为代表的两类巨头侧重各有不同,但都正朝着平台方向布局。

但飞利浦、腾讯为代表的两类巨头所铺设的生态平台有何不同?

2018年5月份,时任腾讯互联网+医疗业务负责人常佳告诉记者,器械厂商的好处是数据获得有优势,“但现在医生操作的时候,很多医院的科室设备不会纯粹只用一家。所以我们认为在效果和质量上需要一个长线的发展,其实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质量,而不是共同探讨大家怎么做分工。”

但飞利浦中国研究院AI实验室负责人周子捷认为,“我们还是基于更多临床实验的优势,知道医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怎么去用这个平台。”

类比USB接口的思路,周振宇坦言,任何公司、大学、医院都可以容易地植入临床诊断思路的新产品,以插件的形式存在平台上。“这里面的产品除了我们自己开发外,还有跟科隆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它们会把自己放疗、脑机接口、脑机交互等对临床非常有价值的功能,对临床非常有价值的产品都做进来。”

延续自建生态平台的逻辑,飞利浦正在通过并购与合作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生态圈。

3月份,飞利浦宣布收购锐珂医疗的医疗保健信息系统(HCIS)业务;4月初,飞利浦又宣布注资“君联资本健康医疗人民币第二期基金”,以投资中国地区的医疗创新项目。

从全球到中国,飞利浦正在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拓展创新业务。通过收购的方式以丰富健康科技羽翼,这是飞利浦过去十几年的惯用方式。

飞利浦

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开始,飞利浦的收购/投资动作共计25起,涵盖了医疗器械、移动医疗、大数据等项目。

2017年,飞利浦收购了基于云计算的人口健康管理公司VitalHealth,这个平台通过配置可以完成多种院外管理健康计划方案。通过这一收购,飞利浦可以把病人的数据在院外更有效地收集,放在合适的模型上应用。这是飞利浦丰富其互联关护业务的重要一环。

除了收购外,飞利浦还正在加强与互联网巨头的联合。3月22日,飞利浦和腾讯在电子阴道镜系统方面展开合作;三天后,飞利浦和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协议。

陈胜裕告诉记者,与腾讯和阿里是从两个方面展开合作。“腾讯是以点出发,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深度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去挖掘在这个专病领域的人工智能的突破。跟阿里是整个集团的战略合作。”

在陈胜裕看来,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C端的强力作用,“而我们这样的传统医疗设备供应商这方面是欠缺的。”

除了BAT,飞利浦前两年也跟华为有战略合作,陈胜裕坦言,“不管是AI还是健康科技,没有单独一家公司可以做所有事情,我们过去几年跟国内重要的生态体系、重要的公司都有很多战略合作。在医疗方面,我们跟不同联盟和不同疾病协会有各种不同合作,希望打造一个健康科技的生态体系。”

从2016年聚焦健康科技至今,何国伟认为飞利浦做了三点比较重要。

第一,把全球好的科技产品带来中国;第二,在把国外的技术带来中国时,很多临床的路径和数据都不能用,团队把那些东西变成综合性解决方案散射出去;第三,飞利浦从单纯的产品公司转型,现在不少客户跟飞利浦的业务来往是一个整体。

“我们和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长远。”何国伟如是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