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5G手机产业格局到底如何?万众期盼的5G全网通手机发展怎样?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都说2019是5G元年,如果说年初5G的江湖里,群雄还只是小试牛刀的话,现在将近年中,各路英杰悉数登场,战报频传。

韩国已抢先发布5G商用;特朗普在白宫举行5G部署活动;华为、OPPO、vivo、小米等5G手机在近期会上市,三大运营商也正集采5G手机;就连翻脸的苹果和高通,也在近期达成和解,只为共同抢占5G手机机会。

那么,当前的5G手机产业格局到底如何?万众期盼的5G全网通手机发展怎样?众所周知,5G终端成熟的关键是5G终端芯片的成熟。但是,5G终端芯片的研发十分困难。芯片巨头英特尔实力强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力5G终端芯片,以满足苹果手机的需求,但遗憾的是,最后未能成功,不得不放弃。

其中在5G终端方面,华为5G手机近期多次在运营商的5G网络测试中出现,成为各个运营商发展5G友好用户的关键产品。就在近期的2019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Fellow艾伟详细介绍了华为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最新进展,还面向智能家居市场介绍了凌霄芯片的情况,着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5G全网通体验,非常值得解读下。

5G网络建设进入井喷期,挑战却层出不穷

双卡全网通手机,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也备受用户欢迎。5G全网通手机,意味着一部5G手机可以支持2G、3G、4G、5G网络,而5G全网通体验,需要网络与终端都成熟,且互相匹配,要实现并不容易。艾伟指出,虽然5G相较于之前2G/3G/4G而言,成熟速度更快,投资回报周期更短,但5G建设过程中,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运营商的频谱要求,有些运营商用TDD频谱来建,有些运营商用FDD频谱建,而有些运营商可能需要毫米波频谱。如何在5G手机里融合这么多射频需求?

有些运营商网络架构想用NSA(非独立组网),有些运营商可能认为SA(独立组网)才是他们的目标,5G手机如何支持NSA和SA?

新的5G频谱相对4G都比较高,信号损耗比较大,如何能让5G手机实现更好的覆盖?要知道,手机的上行发射功率普遍偏低,如何能在符合安全辐射标准情况下,尽可能的发出更强的功率,从而拥有优质通信体验?

其次,在全球不同的区域,运营商拿到频谱组合不一样,由此带来巨大的射频前端复杂度。在很多指标方面,天线、前端的数据系统、内部的互联、第三方、射频前端组件等,5G的复杂度是4G的两倍。

此外,还有一组矛盾,5G还需要更多的天线,更多的射频前端组件等,这些都需要占用空间,而现在手机里仅有的一些空间,还得考虑多留一点给电池容量、多留一点给摄像头。这如何让5G手机在空间规划时候,再“分杯羹”给更多的天线和更多的射频组件?

这些问题,是5G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都需要5G终端产业链,尤其是5G终端芯片环节逐一攻克。

巴龙5000成“5G芯”翘楚,率先支持5G全网通

面对这些新挑战、新问题,致力于芯片行业的有志之士都在发力,比如华为、高通、联发科、三星等企业。通过功能和参数的各方面具体比较,巴龙5000在诸“芯”中脱颖而出,成为业界5G多模终端芯片的翘楚,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商用进展方面,都保持领先。通过艾伟的介绍,我们发现巴龙5000的领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龙5000全球率先同步支持SA和NSA。而目前其他的芯片基本只是支持NSA,其SA功能还仅在测试,并未成为商用产品。

终端芯片支持SA的价值在哪里?由于NSA网基于4G现有核心网,所以产业发展进程快,为一些海外运营商在用。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明确表示会用SA网络,因为SA网络体验更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能够支持SA很关键。

从5G手机角度看,5G手机必然要同时支持NSA和SA。当某一个运营商初期使用NSA建设5G网络,后期升级到SA后,采用支持SA和NSA终端芯片的手机,就可通过软件升级方式,自动过渡到SA。这样用户较早购买的5G手机,也能使用新的SA网络。

第二,在速率方面,巴龙5000的峰值下行速率非常高,是目前业界可商用产品中最快的终端芯片。在Sub-6GHz频段,最快达到4.6Gbps,是业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毫米波频段最快达到6.5Gbps,叠加LTE双连接最快达7.5Gbps,是4G LTE可体验速率的10倍,可以带给用户超乎想象的网速体验。而且,5G终端芯片的峰值速率高,意味着未来5G手机在基站较远的边缘地带,也能享受较好的网络速率。

第三,在用户联接体验方面,巴龙真正实现了5G全网通,支持FDD/TDD全频段,而其他芯片基本只支持TDD频段。其他芯片只能支持一个100MHz,而巴龙5000支持200MHz带宽,满足运营商多种组网需求,最大化利用运营商的频谱资源。

巴龙5000还在单芯片内支持2G/3G/4G/5G多种网络制式,支持双卡5G功能,这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尤其重要,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双卡双待的切换自由。

第四,除了5G智能手机外,巴龙5000还支持5G家庭宽带终端、5G车载终端、5G模组等多场景终端。比如巴龙5000支持家庭宽带的CPE终端,对日本、中东、欧洲等光纤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非常有用。而把巴龙5000运用到5G模组,则可以支撑工厂、电力、等垂直行业,提高生产、物流效率。

第五,巴龙5000已经完成从实验室到成熟商用的华丽转身。据了解,巴龙5000联合产业界合作伙伴开展了一系列5G业务验证,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安立公司、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等多个运营商、测试厂商、设备厂商,同时也与多家网络设备商做了互操作测试,充分验证巴龙5000的商用能力,加速推进5G产业发展,领航5G时代。

据笔者了解,近期韩国与美国5G商用所使用的5G手机,在上行速率实测都不够理想。而巴龙5000终端芯片支持HPUE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上行速率。要知道,5G时代众多直播等在线业务,都需要优秀的上行能力。这也是5G有别与4G的重要标志。

凌霄芯片,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最大技术支撑

要真正实现万物互联,运营商必然要打造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在家庭网络这个重要场景下,很多人遇到家里一些地方没有WiFi信号情况。

在家庭WiFi网络场景下,阳台、厨房、卧室,每穿一堵墙信号就会损失一点,如何保证整个家庭任意角落都可以畅享5G?如何让家里那么众多IoT设备想搁哪里就搁哪里,没有连网烦恼?如何在室内裸眼玩3D游戏、在云端玩大型游戏、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等都没有卡顿烦恼?

对此,华为也在发力,从“芯”出发。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如果说巴龙5000解决的是移动端的疾速网络体验,那么凌霄芯片则是解决家庭网络场景的高手。

据悉,为解决这些问题,华为推出Gigahome套片,中文名称叫凌霄。凌霄提供完整的套片,包括凌霄CPU、凌霄Wi-Fi、凌霄电力猫芯片,覆盖家庭网络的所有节点。

凌霄不只是支持华为生态,还面向所有华为智选智能家居生态合作伙伴开放。故而整个生态会把各行各业的产品联接在一起,上层的应用协议就是HiLink,底层的基础芯片是凌霄。

那么凌霄跟以前的方案有什么不同?凌霄家庭网关的核心芯片是功能非常强大的SoC,更重要的是它还集成了G.hn的电力线传播,让三线——零线、火线和地线,可以实现更好的信号质量。

与其他传统的PLC相比,凌霄在干扰环境下,如微波炉、吸尘器、电吹风等等干扰情况下,整个性能可以达到300Mbps,跟整个WiFi联合起来以后,全屋的性能也可以稳定在将近200Mbps,这个性能足以支持5G时代的游戏和视频体验,另外保证家里任何设备都可以联接上网。

通过凌霄的解决方案,包括在WiFi上端到端的优化,可以实现比传统WiFi更低的时延,更低的丢包率以及更高的频谱效率。凌霄路由处理器内核是业界首款四核路由处理器,性能相对业界会有2倍的提升。

不只是单个设备的联接,凌霄芯片还可以把家庭最重要的信息资产放在一个存储的地方,实现更高的存储性能。整个家庭里面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各种各样的应用都会在这套芯片上支持起来。这生动诠释什么叫万物互联。

结语:

直面“巴龙雪山”,无畏前进

毋庸置疑,IoT智慧生活是未来的大趋势。而芯片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乃兵家必争之地,谁攻下了芯片这片高地,谁就拥有主导权。

就连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5G芯片,也只得“摧眉折腰事权贵”跟高通握手言和。

一款芯片从研发到量产,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至少要1至3年,甚至更长。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要不,怎么会连英特尔这般的科技大腕,也宣布退出5G终端芯片市场。

所以业界着实佩服华为在5G上的爆发力,估计很多友商也打从心底里羡慕嫉妒恨吧。而事实上巴龙和凌霄的惊艳并不是从天而降,这幕后既有决策团队对战略方向的精准把握,也有技术团队板凳愿坐十年冷的坚韧执着。

华为对5G有着明确的战略定位。此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将5G比喻为“上甘岭”,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要争夺这世界高地。巴龙(Balong)原本是一座海拔7013米雪山的名字,以巴龙命名,可见团队直面“巴龙雪山”无畏前进的勇气。

其实,巴龙品牌是比麒麟系列芯片更早的品牌,从2007年就开始发力,到2009年实现第一代产品巴龙210出货,不断进行产品迭代,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并与广大运营商及行业伙伴紧密合作,才形成今天在5G领域的各类技术优势。

在最后,笔者想说,尽管5G竞争激烈,但美国采用“修墙”战术防守,对华为5G技术围追堵截,这实在没有必要。因为5G商用刚起步,5G发展不仅需要芯片产业链巨头投入更多人力财力,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一起推动,一起降低5G终端成本,加速5G规模商用。

正如艾伟在演讲中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BIT一米一米的透过空气、电力线、光纤,穿过墙壁和自然阻隔,联接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组织,让人类共享万物互联的智慧美好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