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何,让这位“90后”院士“放不下手机”,干劲十足?

描述

劳动节小长假,92岁的中科院院士陈星旦一直手机不离身,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关注一款新产品的评测进展,时不时还要召开语音或视频会议。

究竟为何,让这位“90后”院士“放不下手机”,干劲十足?

陈星旦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研究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循的情况下,他独创性地构思测量方案,只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核爆炸光冲量的测量技术,应用于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中。他还是我国短波光学领域的开拓人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陈星旦开始研究近红外技术,是国内该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陈星旦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一个心结也渐渐出现。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波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在常规光纤中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可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分析仪器。数十年来,国家不少科研院所和人员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近红外技术,产业化却不尽人意。“过去科研人员只要潜心做好项目课题就行,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就出现了,成果如果不能产业化就是损失啊。”陈星旦很着急。

“一定要将近红外技术产业化!”上世纪90年代,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一直以来,技术成果不断改良,陈星旦也不断接触市场,时机终于成熟。2014年,陈星旦在广州成立了公司。

虽然一直围着实验台工作,陈星旦对创业却十分认真。他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市场营销,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调整产品,还告诉他们:“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对国内外市场充分调研后,他将公司目标定位于研制性能满足行业应用需求,价格更易被国内市场接受的产品。2015年12月,公司首台食品快检仪器正式交付客户,可用于谷物、肉类、大米、油菜籽和面粉等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和品质评估。

近年来,公司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目前,已获得26项国家专利。但陈星旦依然不让自己闲下来,他又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近红外光谱无创伤血液成分检测技术,希望采用无创伤方式测量人体血液中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等成分含量。

“科研成果就像一幅画、一件雕塑、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如果得到社会应用,也能得到自我满足,这就是我搞科研的兴趣所在,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陈星旦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