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超声穿上“隐身衣” 浙大为超声颅脑成像开出“新药方”

描述

在现代医疗中,CT、核磁共振这些扫描成像设备是诊断时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它们向人体发出信号,再通过分析人体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判断人体组织结构和血流状况,“拍片检查”往往是人们就医后的第一步。然而在这些技术中,超声成像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与CT和核磁共振相比,超声成像具有实时、低价、无损这些明显的优势,并且能在术中使用。

然而长久以来,超声对颅脑成像一直是个“禁区”:由于颅骨具有高密度特性,对超声具有极强的衰减和畸变效应,因此常规的超声很难检测到由颅脑反射的回波信息。

给超声穿上一件“隐身衣”

提高现代超声设备的穿透性能,是超声颅脑成像的关键性难题,也是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郑音飞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超声超材料和平面波造影相结合的新型脑成像技术——穿颅超声脑成像。这一成像技术结合了声学等互补介质理论和波束合成逆问题框架,实现了小鼠脑部的高分辨率组织及血流成像。

研究人员了解到,在保证人体不受超声频段损害的前提下,利用超声穿透颅骨是一种挑战物理极限的思维:因声阻抗失配而在颅骨界面处形成的巨大势垒,使得声波的大部分能量都被颅骨反射。郑音飞课题组配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勇军教授课题组研制的超材料进行颅脑成像,超材料从结构上使得弹性共振回来的超声重新被压回颅骨,仿佛给超声穿上了一件“隐形衣”,从而声波的反射也就控制到了最低。

科研人员还从能量密度角度出发来分析超材料的作用。超材料本身具有负向等效参数,会形成负向能量“坑”,声波在这个“坑”里“积聚”能量,进而“翻越”颅骨的高势垒,成功进入颅内。郑音飞介绍,这就类似于骑自行车爬坡,从平坦的路面直接攀爬陡峭的上峰比较困难,但如果在爬坡前有一个下坡的加速度,再次爬坡就变得容易了。超材料的使用,使得被颅骨反射的大部分能量(约占总能量70%)从理论上降低到0。

超材料结合平面波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

解决了超声波“进入”颅脑的难题,接下来就是“出来”成像的问题了。

结合平面波成像和新型纳米粒造影成像技术,课题组突破性地提出利用平面波造影成像方法,显著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换能器发射平面波,一次发射即可得到整个成像区域的信息,这不仅提升了回波信号的数据量,而且还实现了脑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成像。针对脑部血管丰富且血流回波微弱的特征,课题组选用了新型纳米粒造影剂增强回波信号,通过设计优化纳米粒溶液浓度、造影剂注射速度等参量,提升了脑血流的回波能量信号。

郑音飞表示,利用超声超材料结合平面波造影成像技术,实现的小鼠脑部超声超高分辨率成像,使得人类颅脑超声成像成为了一种可能,进而为人类颅脑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这项研究受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