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区块链+物联网,是继区块链“造币”泡沫破灭后,区块链企业希望挖掘的下一个应用场景之一。自2018年3月份开始,来找联动原素咨询和探讨“区块链+物联网”应用的企业有两拨。第一拨企业是在2018年3-6月份,他们的设想是“做芯片”,不是矿机芯片,而是“物联网芯片”——将区块链的SDK放入物联网相关的通信/计算芯片中。第二拨是做方案的,即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的,不过大部分都用于供应链的防伪溯源。
这两类项目,第一类落地很难;第二类,用区块链领域的资深分析人和投资人,共链社区的联合发起人史伯平的话讲:除了部分特殊场景外,大部分是伪需求,主要原因是防伪溯源带来的收益无法覆盖技术成本。那么区块链对物联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这一点上海的区块链技术公司溢唐数据比较有发言权。
HPB芯链芯片发布会
区块链的革命性应用:把欠用户的还回去
在2019年第二届2050大会期间,由共链社区举办的“在多场景下的区块链落地应用实践”论坛中,溢唐数据CEO曾熙给联动原素分享了其在物联网领域“革命性”应用:把欠用户的还回去!
曾熙分享开始于一个“区块链+智能道闸”应用案例:传统居民小区的道闸,大部分都是刷卡式的,闸杆上会设置广告,不过一般都是静态的。我们对此做了一个改造,首先把“卡”改成了微信小程序,然后把闸杆上的静态广告改成了电子灯箱式广告屏,使广告可以实时切换。车主进出小区时,打开微信小程序上的相应二维码,刷二维码后,闸杆上的电子屏会根据车主的近期需求切换广告(这个要陆续实现),而车主因为观看了该广告,就会以“Token”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分成。目前这个应用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居民小区。
这套系统中,表面看起来,Token的作用就相当于原来的积分,但是深层次的逻辑不同,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篡改性,让其生命力更强。
类似这样的项目,溢唐数据已经做了40多个。
说起这类项目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曾熙借用了新中国初代领导人的名言:打土豪,分田地!当然今天的“田地”是指数据。
现状:用户知道数据被使用/售卖,却无能为力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接到类似房产、汽车、保险等推销电话”,以及“刚刚在网络上搜索过一个东西,马上你的所有互联网应用上都充斥该产品的广告推送”的经历。现在更可怕的是,连你平时说话时提到了某种产品,也会收到相应广告推送,所以近期不断有媒体报道“XXX是不是在窃听我们的谈话?”
窃听是比较极端了一些,但是各种互联网应用不择手段地获取用户的信息,已经是一种“合规”行为了。当我们安装一个应用时,它都会提示你是否同意该应用获取你的种种信息,你若不选择同意,就不能使用该应用;你选择了同意,就默认把你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共享给它。至于它拿到了你的数据去做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此前,看到过一份海外咨询机构发布的报告,说一个中国人的全部数据,被卖一次的平均价格是80块。
第一, 数据是用户的,用户被动地为各种应用/设备背后的企业或机构贡献了数据,却不知道自己数据的去向,以及做什么用;
第二, 这些企业/机构通过使用、买卖用户数据获取的利益,却没有回馈给用户。
这两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国内一些布局IoT的平台公司,希望前端做方案,或者是应用的公司能够把数据接入到其IoT平台上,但是效果甚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方案/应用公司的疑惑:我的数据为什么要给你(先切不论这些数据属不属于方案/应用公司)? 当然,这些大型平台公司也是到处宣称:不碰用户数据,但是在当前中国老百姓已经没有任何隐私保护可言的情况下,谁信呢?
“而区块链的加入,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给用户‘Say NO’的机会,比如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数据去向,以及用途,那么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同意被这样应用;二是如果用户同意被应用,那么用户有‘获益’的权利,就是你用我的数据获取的利益也要有我的一份,”曾熙如是说。
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价值的分配”,将是物联网时代的常态
前文所述溢唐数据所做的一系列类似“看广告,得Token”的项目中,是“数据产生者即可分享数据价值”的一种应用。在这类项目中,表面看起来Token类似于积分,实质却不同。其一,Token背后的承兑价值是数据的价值;其二,这些Token的价值跟其背后的数据的被使用频率和产生的价值挂钩,如果经过用户授权后的数据使用频次高,那么用户Token的价值也会水涨船高。在这个模型下,这类Token实际上已经可以称之为数字资产,即:用户通过自身数据资产化后获得的收益凭证。
“要讲这种数字资产完全规范化,还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史伯平如是说。
“第一,在硬件上,需要有一种去中心的数字资产交易及清算机制和系统,毕竟数据寡头的诱惑力太大了,任何控制数据的中心化机构和组织都有很强的作恶动机。这套资产交易和清算系统不可不免的会跟物联网深度结合。
“第二,在算法软件上,需要有数字资产的估值理论和市场化的敏捷定价体系,做到随时贡献,随时定价,随时收益。
“第三,在社会软件上,需要完整的国家立法和监管机制,防止其中出现作恶,并保证整个系统的公信力。这同样需要借助物联网的力量。”
总之,在“不碰用户数据”这一论调,已经出现了信任危机的时候,物联网将带来更多有价值的真实数据的时候,勇于承认“我用了你的数据”,并敢于征求用户的同意,同时愿意“把通过数据获取的利益回馈给用户”,将成为常态。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