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国内红外热成像芯片空白,做出真正消费级别的红外热成像设备

描述

在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特工刻意打湿衣服,就为了避免红外热成像仪的侦查,这个技术在军用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沈憧棐决定回国创业的时候,国内还没有一块这样的芯片,他决定要回填补这个空白,要颠覆整个行业的定价,做出真正消费级别的红外热成像设备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红外探测技术的便利。他,就是海宁一中1989届高中校友沈憧棐。

1989年7月,沈憧棐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从海宁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期间,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先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主管半导体光电器件和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随后去了硅谷一家刚创办的小公司。后来,在投资人的建议下,沈憧棐和朋友回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方面投资人认为国内缺乏我们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

刚到北京创业不久,合伙人因家庭原因回到美国,公司被迫关门。面临留在中国和返回美国两种选择,沈憧棐有些犹豫。“以前在美国工作过的公司还希望我回去。回美国的道路比较清晰,留在国内则有很多未知。”最后,沈憧棐还是决定坚持初衷,“把事情做下去。”

在朋友的介绍下,沈憧棐进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建传感技术与智能网络研究室,进行红外成像芯片的研究和热像仪开发。2008年,沈憧棐在上海漕河泾国家级开发区创办“巨哥电子”。他要在中国这片充满梦想的土地上,深耕红外热成像领域,致力于通过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将红外热成像技术推向工业、民用乃至消费市场。

重新创业谈何容易。从实验室到厂房的建设,从人才的招募到市场的开拓……诸多挑战交错而来。自然地,最大的挑战来自融资。几经周折,才从浙江一位企业家那里拿到了800万启动资金。

“巨哥”致力于红外焦平面阵列和热像仪的开发。面对国际上动辄投资几千万美元的竞争对手,只有800万元人民币的“巨哥”看上去丝毫没有胜算。“那时大家省吃俭用,工资都很低,资金控制得比较好。我又提前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新一轮融资,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2013年,“巨哥”采用自主研发红外探测器生产的手持热成像仪,首次定价低于1000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家将产品做到低于1000美元的企业,在参加美国行业展览时引起不小轰动。一般工业用的热像仪价格都在数万元,而沈憧棐在2018年率先推出了消费级手机热成像相机C1,价格仅1998元。产品一经推出,立即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巨哥”红外像芯片技术的有效应用,因其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很好地符合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2018年12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红外新视界》中专访了沈憧棐和他的巨哥公司。主持人这样自豪地介绍:“然而它的设备价格此前却一直居高不下,直到我国自主研发出了红外热成像芯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位中国红外线成像科学家,从未忘记自己曾走过的路。教育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有激励他“高行微言,所以修身”的胸襟。

对于海宁一中的六年时光,沈憧棐认为这是自己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所百年名校不乏优秀的教师,他们都对学生倾注感情。除了初中与高中班主任钱范和曹立民外,其他的任课教师们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着学生更好地成才。语文教师钱范、施绍梅和陈福根等,让他徜徉在文学艺术的美妙殿堂,又让他从一句一字中培养严谨治学的习惯。英语老师潘凯申,对同学们的发音逐一校正,让他懂得专心做事容不得一点马虎。特级教师厉汉杰教生物时,适值教师短缺,他在高一每个班级都要上课,甚至晚自修时也要加班,这让他惊叹于教师身上的为事业而无私拼搏的精神。班主任曹老师,温和而不失严格,让他在一次次物理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即使是艺术教师们,也是“工夫在教外”,教美术的杨涤江老师,对他的作业不吝赞美,好多都直接给“100+10”。杨老师还启发学生的想像空间,“在清华大学的四维空间理念,杨老师在中学时已经教会我了”。这位美术教师带给学生的何止是自信心,还有“天高任鸟飞”的梦想。教篆刻的陈浩老师,是西泠印社的社员,让他明白方寸之间别有天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