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开始利用AI重新定义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存储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AI时代的到来,让许多工作都可以变得智能化、自动化,节省了许多的人力。某电商近年来开始在仓库中增加打包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每小时可处理600至700箱,是人类打包速度的4至5倍。换句话说,每个仓库都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节省人力。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AI只能替代人类进行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比如“打包”这种),但事实上随着AI算力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积累,AI能够实现的工作越来越多。甚至在许多专业领域,AI也能够取代人类。

日前,华为在北京面向全球发布了人工智能原生(AI-Native)数据库GaussDB和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这也意味着华为开始利用AI重新定义数据基础设施。我们知道,AI布局的三大要素就是计算力、数据和算法,在基础设施领域也就对应了计算、存储和数据分析处理三大关键性设备。这次发布,也标志着华为在三者的布局已经顺利实现。

当天的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ICT战略与Marketing总裁汪涛率在演讲中,尤其提到了 “数据+智能”的密切关系。他列举了在自动驾驶、金融风控、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例,说明华为在数据管理,进而在智能化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汪涛认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各行各业加速智能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过去十年,随着企业应用的快速发展,IT系统中形成一个个孤岛,数据无法共享,资源不能流动,管理和扩展复杂,存储效率问题凸显。传统数据分析平台无法适配AI引擎,不支持实时流处理,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而华为需要实现的,就是围绕计算、存储和数据处理三个领域重定义数据基础设施,助力各行业加速迈向智能时代。

智能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

作为一家技术积累丰厚的公司,华为存储在性能上一直处于业界前列,华为FusionStorage一直是用户最佳选择之一,也为用户解决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智能化存储问题。此次发布的FusionStorage8.0,在性能、多存储协议和AI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取得了三大技术创新与突破。它支持ARM处理器鲲鹏920,其性能加速能够促进IOPS 提升20%,再结合华为AI Fabric无损网络,时延进一步降低15%。单节点性能高达16.8万每秒读写速度(IOPS)和1毫秒以内时延,可以应用于关键业务。

与此同时,FusionStorage 8.0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同时支持块、文件、对象、HDFS协议。以往,我们需要为不同的协议选择不同的存储系统,如今在软件定义存储的大潮下,在开源应用的推动下,使用华为FusionStorage 8.0存储就可以实现传统业务的所有需求,真正实现一套存储支撑一个数据中心。

当然,作为一款智能化的存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存储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存储在运维层面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实现,并且因为存储设备的重要性,许多运维人员也是日夜心惊胆战。但是新一代的FusionStorage 8.0就可以从资源规划、业务发放、系统调优、风险预测、故障定位等方面实现智能运维管理,管理者只需要关注智能报告,就可以随时掌握存储运行的最新动向。

智能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通过重定义存储架构,从Storage for AI和AI in Storage两个维度实现效率大幅提升,引领存储智能化。华为不仅仅在口头上支持AI应用,更是将AI应用落实在了具体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当中,帮助客户借助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运维。 

全球首款AI-Native数据库GaussDB

有了强大的计算力、智能化的管理,重定义数据基础设施的道理走起来也更为广阔。不过这其中,还需要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利用计算力,将原有的数据转变为能够指导企业业务决策与发展的源动力。这其中,就需要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也就是当天发布会上华为重磅发布的GaussDB,全球首款AI-Native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领域。一方面,虽然这个领域的玩家不少,但却是真正的“二八定律”之地;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库的特殊性,也使得客户在采用其他替代方案的时候“步步惊心”,特别是担心失去了DBA(数据库管理员)支持之后自身业务受到影响。还记得当年喊得响亮的“去IOE”吗?这么多年过去了,I和E都受到一定冲击,但是O依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这一次,华为是真心打算引起“数据库革命”了。早在2012年,华为就开始研发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数据仓库,在基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SQL引擎和事务强一致性等基础上,进行了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改造。在谈到为什么以天才的、伟大的科学家高斯来命名的时候,华为首席数据库科学家李国良谈到了两点考虑:一方面有着致敬科学家的意味,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华为要“像科学家一样,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

之所以定义为“AI-Native数据库”,就是因为这款数据库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分布式数据库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自运维、自管理、自调优、故障自诊断和自愈。GaussDB采用了华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调优算法,在业务实测中可以达到60%的性能提升。

现场同时展示了GaussDB在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大型银行的关键业务应用案例。在招商银行,GaussDB应用于综合交易流水、风险预警和重资产营销三大平台中,使得数据容量提升10倍,AZ内故障恢复速度提升30倍;在民生银行,华为提供了ARM+GaussDB的模式,“解决了集中式架构扩展性和性能瓶颈的问题,同时可分散风险,提升业务连续性,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当然,在企业级市场中,一款产品或者一套解决方案好不好,不仅仅是研发与技术的问题,还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壮与否。在这次大会上,华为也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的理念,并表示华为将积极携手客户、伙伴在数据库与存储领域,从行业应用、平台工具、标准组织和社区等多个层面共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为此,华为与软通智慧、神州信息、东华软件、易华录、用友政务、亚信国际等独立软件开发商长期合作;与Tableau、帆软、ARM、Veritas等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在标准组织和社区层面,华为还深度参与OpenSDS、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OCP、OpenStack、CNCF基金会等组织和社区的建设。

在IDC 2018年中国区软件定义存储市场份额报告中,华为稳居第一。华为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60个国家及地区,服务于1500多个客户,拥有500多家商业合作伙伴,并广泛应用于金融、运营商、政府、能源、医疗、制造、交通等多个行业。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使用华为的手机、笔记本等终端设备,也有许多客户在采用华为服务器、存储和云服务搭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平台。但事实上,在华为公司接近9万人的研发队伍中,70%以上的人在进行开发,算法和软件,这是华为ICT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正如演讲中提到的,创新是华为产品研发的核心文化,华为也将持续发挥“联接+计算+云”的协同优势,引领ICT产业发展,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智能时代的发动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