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三大应用场景新型特性明显将带来组网和连接的新变革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2019年已成为5G商用元年,5G商用,承载先行,承载能否满足5G网络要求将直接影响到5G商用进程。随着5G商用的加速,业界对5G承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为推动我国5G承载关键技术及方案创新,协同业界各方提升5G承载产业发展水平,开展5G承载技术方案测试验证,推动5G承载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全力支撑5G商用部署,“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特设置了“2019 5G承载技术标准与产业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承载铺路,5G启程”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百卓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支持。本次会议吸引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大运营商、设备商、芯片模块厂商等5G承载产业链300余位嘉宾到场,现场大咖云集,讨论热烈,精彩纷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懿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题为“5G承载技术及标准化进展”的演讲。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 张海懿

5G承载三大方案需求同存异协调发展

张海懿表示,5G三大应用场景新型特性明显,5G网络架构带来组网和连接的新变革,而5G对承载网也提出诸多新型需求。

为推动5G承载的发展,IMT-2020(5G)推进组发起成立了5G承载工作组,5G承载工作组吸引了产业链多家厂商的参与。目前5G承载工作组已取得了多项典型成果,例如,2018年6月发布《5G承载需求》白皮书;2018年9月发布《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2018年10月在ITU-T SG15联合推动中国主导立项G.mtn和G.709-25G/50G;2019年1月发布《5G承载光模块》等。

“由于三大运营商的4G承载网络现状存在差异,因此5G承载的技术演进路线有所不同,技术方案选择的决定因素在于网络综合成本和产业成熟度等。”张海懿如是说。

5G承载网主要分为5G前传和5G中回传。5G前传中存在多种部署方式,技术方案选择关键是成本,5G部署初期,前传承载预计仍以光纤直驱(无源WDM技术方案补充)为主。

在5G中回传中存在SPN、增强型OTN、IP RAN增强三种方案,张海懿表示,SPN和IPRAN增强方案在5G回传的技术方案上融合趋势明显,主要差异是SR的IGP/ BGP协议选择和SDN管控方式上,以及是否采用SCL的TDM隧道来支持硬隔离的网络切片。增强OTN方案在L2以上主要借鉴IP RAN或SPN技术,主要差异是L1的TDM隧道和物理链路采用OTN的ODU和FlexO方案。

“三大方案在L0 WDM光层存在低成本高速光网络的共性需求,三大方案需同存异协调发展。”张海懿表示。

5G承载技术进入规模商用前期阶段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5G承载方面的测试、试点如火如荼。“实验室全面评估和现网试点稳步推进,5G承载技术进入规模商用前期阶段。”张海懿如是说。

5G新型业务及网络架构对于承载网络提出诸多新型需求,转发平面、协同管控和同步构成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协同管控方面,5G承载管控架构和需求逐步明确,需要通过北向接口的开放,进一步推动网络切片及端到端协同管控应用;而管控融合催生南向接口开放需求,引起业界关注。南向接口存在多种接口协议,面临评估选择。

5G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灵活部署等优势,未来将与诸多垂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作为基础支撑技术,同步是5G网络运行的使能开关,同时在5G为垂直行业赋能过程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同工作、定位测距、时延测量与精准控制等方面。张海懿表示,目前端到端百纳秒量级的同步技术部分特性得到验证,5G与垂直行业融合同步使能作用更加凸显。

在标准制定方面,5G承载标准主要由ITU、OIF、IEEE、IETF等标准组织制订,目前5G承载网络和接口标准化进入重要阶段,光模块标准化同步加速推进。

5G承载光模块种类繁杂,有待收敛

光模块是5G网络的基础构成单元,也是5G低成本广覆盖的关键要素。5G前传、中回传由于速率容量、传输距离、工作环境、光纤资源和同步特性等需求的不同,对光模块提出差异化要求,业界提出多种5G光模块解决方案。

为评估5G承载光模块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链相关方合作交流,IMT-2020(5G)推进组下属的5G承载组组织测评工作,已开展了多厂商多类型承载光模块测评,还发布了《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

参测光模块类型覆盖5G承载应用的典型传输速率和距离,测试项目包括光电接口关键参数、传输性能、系统设备兼容性和多厂家互通等内容。

张海懿表示,光电接口参数基本满足标准要求,互通及设备兼容性需进一步验证。而5G承载光模块种类繁杂,有待收敛,产业界应联合推动城域低成本光模块和共享产业链,降低建网成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