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和工业加工番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卫星导航系统、飞防飞播无人机、大型智能采棉机等农机装备在该州得到广泛应用,配合互联网的应用,农业变得“智慧”起来。
农忙时节,在昌吉州田野上,现代化农机耕作传出的隆隆声与农民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眼下,奇台县10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扬花灌浆期。5月29日,在西北湾镇千亩麦田上,一架植保无人机飞过田间,所过之处,麦浪翻滚,细密的药水成雾状散开,均匀洒在叶片上。33岁的田玉新是这架无人机的主人和“飞手”,除了给自家300多亩地打药施肥,他还给其他村民做飞防。今年4月,他花7万多元又买回了一架大疆新型植保无人机T16。田玉新算过账,一架无人机一年可完成3万余亩地作业,仅此一项,今年可增加20多万元收入。
昌吉州去年农机装备总量达到252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6.6万台,配套农具12.5万台(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5%,处于“全国领先、新疆一流”发展水平。去年,昌吉州小麦、玉米、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100%和97%。
去年,昌吉州启动建设“智慧农机”信息平台。打开手机APP,全州农机合作社的每一台拖拉机在哪块地里作业、拖拉机犁地的深度、作业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该平台通过安装在拖拉机上的信息监测和发射系统,将分散在各地的农机连接到一个网络系统平台上,实现实时监测、统一调度、协调管理。现代科技为农机装上智能芯,智慧农机向全产业链拓展,正改变着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描摹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
201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以《无人驾驶 精准播种》为题,刊登了玛纳斯县北五岔镇三岔口村绿源农业合作社四台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地里精准作业的新闻图片,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北五岔镇是种棉大镇,种棉面积最多的年份达到12万亩。2014年,三岔口村村民吕大海牵头成立绿源农业合作社,起初加盟农户只有三四户,现在已经发展到50多户。2017年,社员最低的收入也有近 20万元。2018年,绿源合作社一次购买了10台北斗终端系统。
“装上了北斗终端系统,等于给农机安上了‘天眼’,真正实现了祖祖辈辈梦想的种地自动化。”吕大海蹲在地头,手捻着深松的土壤,眼瞅着绿油油的棉田,面露喜色。
农机作业端的智慧化场景比比皆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今年春天,玛纳斯县牧野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献春购买了一台价值610万元的约翰迪尔CT690智能型采棉机。按照计划,他今年采棉的“主战场”将转移到南疆。而这一计划与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的统一协调息息相关。
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理事长马建飞介绍,联盟是去年6月成立的,目前联盟成员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6000多台套,农业机械呈现出大型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今年,联盟在稳定昌吉州农机作业面积的基础上,还在南疆阿克苏等地区确定了30万亩作业面积。
6月7日,在昌吉市大西渠镇新渠村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架农用植保无人机在作业。“无人植保机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农药喷洒工作。”新渠村村委会副主任志勒合什巴义·卡肯说,无人机喷洒相对于传统人工喷洒来说,不仅可以节省农药30%、节水90%,喷洒效率还是传统人工作业的30倍。
鲁振魁是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石门泉村种粮大户,每年种植小麦600亩以上。今年,他种的300亩春小麦使用了精量播种、种肥分离和等行距“云”播种技术。据测算,每亩地播种量预计节省3公斤左右。今年,奇台县采用上述技术播种小麦、玉米50万亩,为种植户节约成本3500多万元。
马建飞介绍,卫星导航精准作业技术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人工工资减少了20%,同时作业效率提高了30%。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环节作业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节本增效十分明显。
今年,昌吉州紧紧围绕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互联网+农机”模式,大力推广棉花、番茄等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技术和卫星导航精准作业等节本增效技术。目前,昌吉州建成高标准农机化示范区489.81万亩。
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郭怀安表示,今年昌吉州将大力推广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确施药、无人机飞防等节本增效技术。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