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来临促使未来医疗智能化

医疗电子

431人已加入

描述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6月6日向中国四家企业颁发了5G牌照,允许其开展“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讯业务”,也就是说可以向公众推出我们常说的5G通讯服务。意味着中国在2019年起进入了5G时代。

历史上历次通讯技术的革新,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第一封电报从美国巴尔的摩发往了议会山,掀开了“电信时代”。便利的通讯无形中可扩展了人类的影响范围。互联网技术将将地球变成一个村子,天南海北的人们通信更加便捷,而4G技术将网络有固定转变为了移动,让互联网时刻能够被人类随时随地使用,并且不必再拘泥于庞大笨重的计算机。5G技术不仅仅是对4G技术的改良,它将为人类带来更快、更稳定、容量更大的通讯网络,并且新技术还将会无形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特别实在医疗领域,无意将会掀起一场医疗革命。借助5G技术,将有可能第一次改变长久以来人们诊治流程,并且这种变革并不是由医生发起的,而是由患者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革新带来的。

生老病死是人活在世界上绝对无法避免的事情。四项人生大事同医疗都无法脱离干系。因此一套医疗服务体系是否优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感受。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不足与不便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借助新兴的通讯技术,会解决许多以前无法应对的问题。

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应用,对于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发展倒逼医院提升服务的效应非常明显。

4G时代的移动医疗只是开创了一个开端。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服务场景仍存在问题。比如当患者聚集过多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无法连接到网络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是在支付的时候,由于网络不稳地导致支付失败,经常会发生患者的费用扣除了,而医院一直没有接受到导致诊疗无法顺利进行。

这些情况将会随着全新的5G技术的引进而得到根本性改变。甚至随着5G技术刺激下互联网应用的大爆发,患者会要求医院提供更多基于移动网络的医疗服务。未来患者对于医疗全过程将不会仅仅局限在医院单一区域,而是从居家开始的院前咨询、医院的诊治、归家后康复全流程管理,并且需要能够随时随地得获取到自己的治疗信息。

虽然现在医院处于数据安全考虑,将医疗业务系统同互联网进行了物理隔离。但是随着患者相应需求的增加以及不同医疗机构间竞争加剧,势必推动医院的诊疗全流程的移动化、互联网化。这也是国家推行互联网医院的初衷之一。现在部分医院已经尝试在业务流程中引入互联网因素,相信在未来的5G时代,这种趋势会得到更多医院的响应。

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一直聚集在中心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中,虽然国家试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但是由于患者数量庞大而优质资源的相对不足,导致优秀的资源始终无法实质性下沉到县乡村。借助5G技术辅助以智能的医疗软件,能够极大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会第一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前些时候借助5G通讯技术以及手术机器人,中国第一次实现了远程高精度手术。5G网络凭借其高效稳定传输速度,将网络延迟维持在毫秒级别。远在广州的主刀医生操控百公里外手术室中的机器人没有任何延迟,如同医生亲自在现场完成手术的感受是一样的。那么由于网络延迟导致的医疗安全隐患,在5G时代就被革新性技术彻底解决了。未来5G+手术机器人可能会成为治疗的常态,在县城中的患者不必跑到北京等医院中就诊,而相关医生也不必千里迢迢感到县城去。

通过5G+VR技术,能够让医生身临其境对患者进行诊治。将来的远程诊断很可能不再是传统的视频面对面沟通,而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患者的情况,做出远超现在的更准确的诊治。信息技术在实质上为患者提供医疗实惠,切实提高人们就诊的获得感。

新的通讯时代下,大型医院开展针对下级医院进行实时质控,提高下级医院医疗质量与水平,让基层人们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人们享受到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医生也不再是梦想,而是能够真正走到人们中间。全新的信息技术能够让医院享受到更加智能化的信息支撑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基于庞大的运算资源以及海量的数据,未来的人工智能医院只能是使用者而无法再向传统信息化那样成为组织研发者。

人工智能的准确与否取决于训练模型是否准确,而模型的准确度依靠的是庞大的数据量。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数据量绝不是一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的,必须是多家机构数据的支持,而且训练数据不能是固态的必须要实时得到更新。所以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很可能是基于互联网的,以庞大计算资源为中心,各家医疗机构为终端的星形网络。维持这个网络的就是高速稳定的通讯网络,也就是5G网络。

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人类社会服务的全面提升。在信息化社会,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将成为服务常态。随着网络的拓展与质量的提升,在网络上的应用与服务将变得更加复杂丰富。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服务领域,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革,使得服务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化、移动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