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

工业控制

1221人已加入

描述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宣布,基于对半导体及超导量子比特的长期研究,成功研制出一套精简、高效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这套被命名为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的系统,可以实现对量子芯片的操控并发挥其性能优势。

尽管到目前为止,全球第一台能够实用的量子计算机离面世还很远,但作为当前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领域,量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是一大技术难点,不但成本昂贵,而且功能冗余、兼容性和集成度都较差。相较于量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的重要性,目前更重要的目标是率先实现“量子霸权”。所谓“量子霸权”是指,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个比特时,计算能力将超越全球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实现“称霸”。

按照国家对量子信息科技在“十三五”期间的统筹安排和整体部署,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得到充分论证。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也初步统筹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7月3日,我国首次实现了18个量子比特纠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汪喜林等通过调控6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3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谁先夺取“量子霸权”,谁就掌握了技术制高点、标准制定权和舆论主导权,在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信息时代,量子计算技术一旦突破,掌握这种能力的国家,会在经济、军事、科研、安全等领域迅速建立全方位优势。

“如果完成三个阶段,意味着人类实现了量子计算机的梦想,这将是人类实现第二次信息革命,全面进入量子信息时代的标志。”张文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全球都仍处于第一阶段的竞逐中。在美国,从谷歌到IBM,在中国,从阿里巴巴到腾讯,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都在竞相建造出第一台量子计算机。2017年11月和2018年3月,IBM和谷歌分别宣称实现了50个和72个量子位的原型机。然而两家公司都没有宣布实现“量子霸权”,也没有公开相关测试结果,这意味着在技术上离实际的“量子霸权”还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在量子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非难以弥合,不过发达国家拥有长期形成的强大半导体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储备、精密仪器设备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国际巨头企业的介入也提供了强大的研发资金保障。而我国在量子计算研究相关的公共技术积累较少,特别是超导微纳加工工艺方面,需要积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超越式发展。

美国也在积极保持其量子领域的领先地位。去年10月,美国国会举办听证会,讨论如何确保“美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IBM宣布将投入30亿美元研发量子计算等下一代芯片,微软公司也与多所大学共建量子实验室。

近日,美国又重申了应在量子领域持续加强投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近日发布报告认为,尽管能够轻松破解当前主流加密算法的量子计算机未来10年内都不太可能出现,但美国若想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还应在该领域继续投入。量子设备可以破解用于保护数字信息的加密。正如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量子计算机一样,另一些科学家在研究量子安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阻止这些未来机器的密码破译的能力。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量子实验室里,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研究人员正在使用黄色的激光在量子中继的实验。量子中继能够让量子加密的距离得以延伸,虽然并不是量子加密的必要条件。目前量子加密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工作。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还得出了一个新的发现,能够表明有1600万个原子被纠缠在了一立方厘米的水晶中。他们使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当光子穿过晶体的时候,会使原子在被重新发射前陷入纠缠。通过分析其统计特征和重新发射光子的概率,之后就可以确定1600 万个纠缠原子的数量。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即将到来的量子革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大西洋彼岸的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可能是拥有全球最大的量子计算团队的大学。该校的一个量子研究机构同样正在探索量子中继器。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奥沙洛姆(David Awshalom)表示:“我们还没有做成,但我相信这将在未来几年发生。

而中科大潘建伟院士的研究团队也在进行量子存储的实验,并获得了国际上综合性能最好的结果。量子存储是量子中继的核心部分。“实现量子中继的难度堪比量子计算机。”张文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量子中继不但可以让远距离量子加密变得更加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建立量子网络。”据了解,中科大主要的量子存储实验室位于合肥。

同样确定的是,中国在量子通信加密方面的领先优势也非常明显。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前研究员、量子加密技术公司Qubitekk总裁兼CEO邓肯·厄尔(Duncon Earl)表示:“中国把量子研究作为与人工智能等其它尖端技术一样的战略,美国再等就晚了。”

中国已经在量子加密传输数据网络上投入数千万美元资金,2016年8月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使用量子加密技术,成功实现了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的视频通话,并且使用卫星将量子加密传输的距离扩大到创记录的4630英里,而传统的光纤线路的最大传输距离仅150英里。此外,京沪量子通信地面网络也已经投入使用,建设总长约为1200英里。

欧洲知名量子技术专家、日内瓦大学教授、瑞士著名量子通信企业IDQuantique创始人尼古拉·吉森(Nicolas Gisi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和中国所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样,中国的量子通信项目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并有望超过欧美国家的重要因素。”

“京沪干线的开通运营是中国量子通信一次重大的升级。”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陆朝阳教授表示。使用传统通信方式时,窃听者可以在光纤线路上的每个点拦截数据流进行窃听,不过量子加密技术让长达1200英里的京沪干线上的易受攻击点减少到了几十个。“这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但就安全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研制量子计算机的意义做出评价。他说道:“制造量子计算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只研究量子计算,因为这种大工程将会带动技术的进步,通过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潜力,创造出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在工业发展、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中作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