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的接线方法

开关器件

177人已加入

描述

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如何接线才不跳闸,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要知道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跳闸的原因,二是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的接线方法;下面家居杂坛就以这两个方面分别来给大家分析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如何接线才不跳闸的问题。

三相四线制漏电保护器跳闸的原因:

漏电保护器跳闸的原因有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过载,短路,漏电(电流矢量和不为零),只要电路中发生以上的问题时,漏电保护器都会跳闸;

如何防止过载导致漏电保护器跳闸,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用电负荷合理的选择电路的导线,以及要根据导线来合理的配置漏电保护器,只有相匹配的电路才能防止过载导致的漏电保护器跳闸;

如何防止短路导致的漏电保护器跳闸,那么就需要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置线路以及接线,特别是电线接头的处理必须到位,一定要杜绝电线接头的虚接和开关的虚接;

如何防止漏电导致的漏电保护器跳闸,那么我们需要做好电路的绝缘以及三相负载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好电路以后要摇测导线的绝缘,另外要计算好三相的负载,避免三相负载的不平衡;

以上就是防止漏电保护器跳闸的方法,最好了以上几点我们基本都是就可以避免漏电保护器的跳闸。

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的接线方法:

三相四线的漏电保护器,家居杂坛以4P的漏电保护器为例来给大家介绍,3P的漏电保护器家居杂坛就不给大家介绍了;

4P的漏电保护器,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都是有四个接线端子,即进线端子四个和出现端子四个,进线端的四个接线端子分别是L1L2L3和N,出线端同样是L1L2L3和N;

接线的时候,进线端的电线黄色绿色红色分别对应接到L1L2L3上,淡蓝色的电线接到N上,出线端同样是电线黄色绿色红色分别对应接到L1L2L3上,淡蓝色的电线接到N上。

三相五线制系统才可以使用漏电保护,普通工厂那种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TN-C)是无法使用漏电保护装置的,一般工厂都用空气开关。先从它的原理分析三相四线漏电保护的原理入手,来分析漏电保护跳闸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接线才对

接线

这是一款三相四线制漏电保护开关的内部电器原理图了,可以看到左下角有个电流互感器的东西,三条相线和一条零线都要穿过互感器的内部圆环,这个圆环可以理解成一些磁性材料做成的装置,能有效的感应到4条主线上电流的变化之和。根据电磁定律,只要电流之和变化了,圆环里边会有变化的磁场,然后圆环上缠了一个测量线圈,变化的磁场,会在线圈上产生感生电动势,也就是会让图上的a,b端有了电压。

正常情况下,根据电流节点定律,没有其他支路产生电流流动,流入圆环的电流和流出圆环的电流矢量和为0,也就是圆环上没有变化的磁场,缠绕在圆环上的线圈没有感生电动势,a,b端是不会有电压的。

接线

如果有人站在大地上,碰到了C相这条线,会有电流如上图那样流入到大地里边去,如果是三相五线制,在用户这头,零线和地线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漏电后流入地线的电流,并不会经过零线N再次从圆环里边流回去,这样流过圆环这个节点的电流矢量和不再是零了,圆环产生变化磁场,线圈会有电动势,ab端会有电压,当漏电流达到一定值(比如大于50毫安),这样可控硅T2会被被触发导通了,当然C2通过T2和其他元件放电会在电阻R5上产生压差,导致T1也导通了,线圈L是一个电磁铁的线圈,它会有电流通过,K1是电磁铁的触点,这样K1会被切断,这样相当于切断了供电,保证了设备或者人体安全,避免漏电继续发生。

接线

如果是TN-C接地系统,就是常说的三相四线制供电,这时候零线和地线是一条线了,发生了人触电或者设备漏电,漏电流会直接流到零线上去,相当于流过圆环的节点电流依然可能是0,这样线圈a,b端没有电压,K1触点无法断开,而起不到保护作用了。而且如果使用了漏电保护开关,碰巧发生漏电存在,这时候漏电流会流过零线N,达到50毫安以上,三相四线制的漏电开关是无法合闸的,可以使用那种三相开关,这是时候让外壳跟零线接到一起了,如果发生漏漏电了,相当于火线电流流向零线,引起过载或者短路保护。

漏电保护接线的时候,所有的零线要通过漏保,不能从漏电保护的上边引接零线,不然会可能会有电流没有流过漏保那个圆环而引起误动作。

接线

有人说,如果零线没有电流,三相平衡,零线不经过漏保也没有问题的,实际上这个互感器取的是矢量,很微小的电流,如果没有了零线,这个互感器相当于一个电抗器作用了,三条相线流过时候,会有电动势那种电压源感应,所以同样会让线圈ab端产生电压的,引起误动作,所以零线一定要经过漏保。

接线

一般的电气供电线路设计安装规则:总开关使用不带漏电保护器的空气开关,下级细分负载的分开关,则使用漏电断路器,作用就是避免一台设备漏电跳闸,总开关供电的全部完好的设备全部惨遭连带停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