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汽车安全知识 才知事实与想象的距离

安全设备/系统

156人已加入

描述

汽车早已普及,人们买车不再是停留在外观内饰配置上,看不见的安全设计也成为了大家买车前的必修课。然而,由于汽车技术依然不是一般消费者能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安全的错误理解一直影响着消费者,而且越传越像真的。很多时候,人们想象中的结论并不是真的,也有可能结论是相反的。比如今天我们总结的4个汽车趣味冷知识,都是和安全相关的,能知道正确答案的一定是高手。

只要不是特种车型,一般的轿车、SUV、MPV等等,都有前翼子板这个外观覆盖件。由于其特殊的位置,也导致了造型近乎一个“三角形”。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外观覆盖件都是金属材料的,薄钢板冲压成型的居多。看似不起眼的这个前翼子板,在发生碰撞时如果是轻伤的话,两百元喷个漆也就ok了,严重的话,直接换个新的也不过几百块钱而已,所以大家并不会太在意这个零件。

实际上,前翼子板和车辆的碰撞事故息息相关,撞击事故中,行人与前翼子板接触的概率十分高。所以说,这个前翼子板的材料软硬和是否吸能,对于行人的伤亡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牛车实验室的拆解评价标准,金属材料的翼子板是越薄越好、得分越高。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金属板材越薄,在撞击时对行人的伤害就越小,撞击的同时材料也会变形溃缩,有一定的吸能作用。而最理想的翼子板材料并不是金属,而是树脂材料,即便是撞击后易破损,那也肯定是保护行人更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对汽车前后防护结构的介绍,也就是前后保险杠、防撞梁。牛车实验室也不例外,每次拆解车辆都会介绍这两个部位。不过,前后保险杠的金属结构,其实也就是在车辆超低速的时候(时速15km/h左右)能够起到保护车身前后外观的作用。在停车、挪车、地库中、小区里行驶等情况下似乎更符合我们的描述。当发生低速碰撞时,保险杠外皮肯定是免不了剐蹭掉漆,而里面的金属防撞梁能够起到支撑外皮的作用,从而减少撞击力度带来的外观损坏。

不过,当车速快了之后,遇到碰撞事故,我们往往能看到金属防撞梁变形严重,车头或车尾也是撞的稀巴烂,根本看不到防撞梁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似乎只是个顺带手的牺牲品。其实,车速稍快一些,前后防撞梁的作用就已经不明显了。虽然它能够吸能且分散撞击力度,但是面对时速几十公里的车速,已经显得杯水车薪。不过我们依然会把防撞梁作为车辆安全的一个重点,毕竟它可以应对低速事故,且具备一定的吸能性。

大家都知道新车有异味,如果没有味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怀疑,这的确让人哭笑不得。新车里的异味也是由于车型供应商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味道。不过,很多人认为是内饰材料散发出来的异味,实则并不是太准确。内饰面料有一定的异味,不过和遍布车内各处的沥青止震贴来比的话,那就不算什么了。

沥青材料,没错,就是柏油马路的材料嘛。这种材料源自石油,虽然是一种废料,但却成了很好的公路铺设材料,以及成为了汽车里的止震贴和止震板。沥青的异味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夏季天热的时候,沥青更会散发出大量的异味,且这种味道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散尽的。虽然在车里以止震贴存在的沥青材料你根本看不见,但是“毒气”无孔不入。

车内线束的保护,也是对车辆安全的一种考验。一般廉价的保护措施就是给线束缠裹上绝缘胶布材料,好一些的方案是波纹管(树脂螺纹管),保护良好的线束,不但防尘防潮防火,而且在全球各种气候环境下都能够适应使用环境。尤其在沿海地区,线束需要更好的保护,才能防潮防短路。不过,并不是说汽车里的全部线束,都需要100%的缠裹。

主要是在线束走向的拐弯处,如果在这里也将线束全部“密封”起来的话,有可能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汽车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它不是静止不动的,汽车应该是长时间行驶在路上的,那么车开起来就免不了震动和颠簸,车内的线束也会随之有微小的“位移”,如果把边角拐弯处的线束也全部缠裹上保护壳,那么在日积月累的行驶颠簸中,就有可能限制了线束的“合理微小位移”。也就是说保护外壳把线束给固定住了,不让其运动,遇到颠簸时线束就会随着保护壳而被“生拉硬拽”,时间久了反而会造成保护壳的破损和线束外皮的破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