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发射显示器技术现况与发展

消耗积分:5 | 格式:rar | 大小:433 | 2008-11-01

张龙祥

分享资料个

场发射显示器技术现况与发展
场发射显示器﹙FED, Field Emission Display﹚是藉由背面基板的
阴极放电,放出电子到前板的萤光层上激发萤光体发光。显示器的特性
有自发光式薄型显示器,消费电力较低,高亮度,广视角,反应速度快
﹙μsec 等级﹚,动作温度范围大﹙-40~+80°C﹚以及耐环境性等。由於
发光原理最近於CRT﹙Cathode Ray Tube﹚,显示性能也有接近CRT 所
呈现的等级,不过,FED 的开发历史虽起於1950 年代,至今仍未实用
化,目前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寿命﹙数千小时﹚提昇、可靠度、成本等方
面,如今虽有多项新技术的产生,但都面临实用化的问题。但随着新技
术的引进与突破,因此在平面显示器领域中颇受期待。
场发射显示器概述
FED 的发光方式与CRT 相异之处,在於CRT 是加热阴极产生热电
子,并利用电磁场控制电子偏向,在萤光幕上扫描定址,而FED 的电
子发出方式是平面状,电子直接向前射出到对应的画素(图1)。FED 的
显示技术可以将传统bulk 形式的CRT 薄型化,因此有着thin CRT 的别
称,在显示器技术领域当中,因能保有CRT 的色彩表现,同时兼顾到
平面、薄型的新世代显示器发展需求而受到瞩目。
FED 的阴极与阳极间距在0.2~1mm,如此狭小的空间,考验着电
子源到萤光面的稳定性,device 的真空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真空技
术、微细加工技术,以及真空容器制造技术都是FED 的制程技术发展
课题。由於FED 是藉由电子放电激发萤光体发光,因此发射效率以及
均匀性便成了需要严格掌控的因子,此外,因为发光要藉由真空状态中,
固体表面强电场放出电子,而发射体在FED 的重要性也就显然可见,
其发展重点如下:
1.电子射出特性佳﹙低阴极电压,高电流密度﹚
2.画素间电流密度的均一性3.容易调节全彩阶调信号所对应的电子束
4.使用过程的劣化程度低,电子供应安定
5.制造成本低,可以做大尺寸的画面
场发射技术简介
FED 依发射方式不同,可以如表1 中分类,目前的技术主流为Spindt
方式,Spindt 型的发射体(emitter)是圆锥状的立体构造,新的技术是朝
向较简单的平面构造,以因应低成本制程、大型化的需求,近年来较受
到注目的新技术则有表面传导型﹙ SCE, 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碳奈米管型﹙CNT,Carbon Nanotube﹚、弹道电子
面放出型﹙BSD,Ballistic electron Surface emitting Display﹚等。
Spindt 型
Spindt 型发射体是由美国SRI ﹙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
International 的C.A. Spindt 等人开发,这是FED 最早的构造设计方式﹙其
发射体阵列如图2 所示﹚ , 後来法国研究机构LETI ﹙ Laboratoire
d’Electronique, de Technologie et d’Instrumentation﹚ 应用此发射体发表
了彩色FED,吸引了多方注目,90 年代初期全球有许多研究机构及显
示器厂商投入研究开发的行列。LETI 最初发表的彩色FED 尺寸为六寸,
256*256 画素,加400V 电压可以达到300cd/m2 的亮度表现,寿命则
为5000 小时。双叶电子有推出对角线18.2cm,阳极低电压驱动方式﹙驱
动电压200V﹚的单色FED,解析度为VGA,另外还有开发800V,表
现300 cd/m2 亮度的18cm、WIDE 全彩FED。高电压驱动的全彩FED
则以Sony/Candescent 颇受瞩目,利用数千伏驱动电压,可以得到高亮
度表现,2001 年的SID 中,Candescent Tech 与SONY 发表了13.2 寸SVGA
的彩色FED,阳极电压7000V,亮度达到800 cd/m2。
Spindt 型的圆锥状发射体材料通常是用钼﹙Mo﹚,直径约在1μm,
发射体多排成一列一列,应用形式为FEA﹙Field Emitter Array﹚。Spindt
型的发射体是现今主流,由於历经了30 多年的研究历史,为完成度较
高的技术,投入厂商及研究机构纷纷进入实用阶段,已经推出数寸~15
寸的FED 样品。然而,Spindt-FED 的制造困难度较高,如高电压型FED
在耐电压方面,由於阴极与阳极之间的gap 在1mm 以上,需要有高aspect
比的支柱构造以稳定最终显示表现,维持放射电流的均一性才能集束电
子束,拥有高可靠度才可确保高耐电压特性,如何面对低成本、大型化
的需求,都是产业发展的困难点。
具体来说,电子源FEA 的制作、成膜技术、蚀刻技术、复杂的微
细加工技术、高成本的制程,与array 制作过程的均一性、高真空度要
求,以及最终面板的assembly 都是FED 实用化待解决的课题。
SCE 型
SCE﹙又称为SED,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
是由Canon 开发的技术,其结构如下图所示,是由粒径在5~10nm 的超
微细PdO﹙氧化钯﹚粒子所形成的薄膜,在发射体电极间有极微细的gap
﹙nm 等级﹚,当外加电压产生tunnel 效应时,电子放出并经由阳极的
引向而射向萤光板。
在Canon 的3.1 寸试作样品中,阴极与阳极间距为2~5mm,pixel size
720*230μm,画素数为80*80*3,加以6000V 的加速电压可以达到640 cd
/m2 的高亮度。SCE 与Spindt 最大的不同处在於其平面构造,因此有
应用印刷技术的可能性,较可能达到低成本化,只是目前效率只有0.1
~0.2%,若朝大尺寸化发展,消耗电力会是很大的问题。
图4 SCE 结构图
BSD 型
BSD﹙Ballistic electron Surface emitting Display﹚是由松下电工与
东京农工大学共同开发,在阴极形成一多孔性的多晶矽层PPS﹙Porous
poly-Si﹚,当中有细的微结晶粒﹙直径约5nm﹚,表面并有一薄的氧化
层。当在阴极与阳极间加电位差时,阴极电子注入PPS 层并进入多晶矽
的微结晶之间, 电子加速运动得到高能量而放出, 电子放出效率约为
1%。由於外加电压集中在微结晶的氧化层表面, 在这薄层表面形成强
电场,电子得以加速射出,此现象即为「弹道电子传导」。由於高能量
的电子是从阴极的垂直方向飞出,不需要作偏向调整,因此可以达到高
发光效率、高亮度、低消费电力﹙40 寸100W﹚的特点,且在制程方面
有着制作简单、容易大型化、低成本的特色。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