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对象编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消耗积分:0 | 格式:pdf | 大小:0.12 MB | 2020-11-25

131594

分享资料个

  20 世纪 60 年代,编程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计算机还没有那么强大,需要以某种方式平衡数据结构和程序之间的能力。这意味着,如果你有大量数据,那么不将计算机推向极限就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另外,如果你需要做很多事情,那么你就不能使用过多的数据,否则计算机将会一直运行下去。接下来到了 1966、1967 年,Alan Kay 从理论上证明可以使用封装的微型计算机。这些微型计算机不共享数据,而是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这样就可以更加经济地使用计算资源。尽管这个想法很巧妙,但直到 1981 年,面向对象编程才成为主流。在那之后,它就没有停止过吸引新的和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者。面向对象的程序员市场一如既往地忙碌。但是在最近几年中,这种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编程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难道是在面向对象编程大行其道 40 年之后,技术已经超越了这种范式?

  函数和数据耦合

  面向对象编程的主要思想非常简单:尝试将一个功能强大的程序整体分解为功能同样强大的多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将一些数据和那些只在相关数据上使用的函数耦合起来。注意,这仅涵盖封装的概念。也就是说,位于对象内部的数据和函数对于外部是不可见的。我们只能通过消息(通常通过 getter 和 setter 函数)与对象的内容进行交互。继承性和多态性并没有包含在最初的设计想法中,但是对于现在的面向对象编程而言是必需的。继承基本上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定义具有其父类所有属性的子类。直到 1976 年,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概念问世十年之后,继承性才被引入。又过了十年,多态性才进入面向对象的编程。简单来讲,这意味着某种方法或对象可以用做其他方法或对象的模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态性是继承性的泛化,因为并不是原始方法或对象的所有属性都需要传输到新实体。相反,你还可以选择重写一些属性。多态性的特殊之处在于,即使两个实体在源代码中互相依赖,被调用实体的工作方式也更像插件。这使得开发人员的工作变得轻松,因为他们不必担心运行时的依赖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继承性和多态性并不是面向对象编程所特有的。真正的区别在于封装数据及其包含的方法。在计算资源比今天稀缺得多的时代,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