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中国区总裁范建人:2021年数字化变革与系统级创新

描述

岁末年初之际,电子发烧友网策划的《2021半导体产业展望》专题,收到近50位国内外半导体创新领袖企业高管的前瞻观点。此次,电子发烧友特别采访了ADI 中国区总裁范建人,以下是他对2021年半导体市场的分析与展望。
 

ADI中国区总裁范建人(Jerry Fan)

 
回望2020年,全球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推动了多个行业对应用创新的空前强烈需求。为实现更健康、更环保和更互联的未来,半导体科技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望即将到来的2021,我们处于最坏也最好的时代,机遇与困难并存:工业时代历经百年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而加速了变革,技术驱动的条件也已经成熟,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大规模应用已经到了即将爆发的奇点时刻,行业融合互相渗透,垂直行业客户对于能够连接数字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加。

疫情催生多行业迎来数字化变革

数字医疗:由被动式治疗转向主动式预防

此次疫情暴露了医疗健康系统的脆弱性,如何让普通人能负担并易获得医疗资源,保持健康生活,将成为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新的重心和需求所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医疗系统将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随时监测和传输临床级数据成为可能,让医生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掌握这些数据,而无需患者住院。
 
凭借在开发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方面数十年的专业经验,ADI公司正在实现下一代可穿戴设备,为数字医疗保健技术行业及患者带来更光明的前景。想象一下每天几次的糖尿病患者用来监测血糖水平和注射胰岛素的传统手指采血测试,再设想一下不显眼的感应器直接贴在皮肤表面进行持续的测量,并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不间断视图。这样的设备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也被赋予了某种权力,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甚至可能延缓病情进展。
 
 
 
基于ADI公司的可穿戴健康监测解决方案的终端产品可以类似于常见的智能手表,但会不断提取穿戴者的心率、体温和其他生命体征数据。它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以像贴片一样贴在皮肤上,或者附着在运动衣上,将测量到的数据存储在SD卡上,或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发送到智能设备。ADI的可穿戴健康监测器解决方案结合了嵌入式传感器、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可成为下一代数字健康的模型。
 
工业:预测性维护为制造业“快进”保驾护航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疫情推进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比如自动化机器人加入一线工作人员行列,共同抗击疫情。而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强烈需求,也促使包括高质量传感器、可靠连接和数据分析需求的增加,不断提高的智能节点自动化程度对传感器精密数据捕捉与位置跟踪要求也与日俱增。传感器在工业现场可分很多种类型,例如大家熟知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监测等,若干年前就已广泛应用。近些年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状态监测CBM(Condition Based Monitoring)则引入了以振动监测为核心的技术,把设备振动状态采集分析以进行产品性能、生产效率与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这是最具现实经济意义的应用。
 

 
ADI公司拥有深厚的工业领域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广泛的产品解决方案,所推出的解决方案可为如今现有的基础设施提供新一代的灵活性、连接性和效率,实现更为精准的机器控制与监测,将有效帮助加速传统工业向未来智能工厂的数字化升级过渡。
 
5G:开启高质量通讯时代

受居家办公、在线教育、零售和远程医疗的驱动,对高质量连接的需求,加快了5G和高速光通信等更先进通信系统的部署。未来,高带宽的服务质量将越来越重要。
 

 
5G的部署,为增强型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和海量物联网和核心构成的5G业务落地提供了条件,自动驾驶汽车、AR/VR、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公共设施监控等新兴应用将可能快速增长。ADI从DC~110GHz丰富多样的微波及RF IC、数据转换器、放大器、时钟和电源器件,是全球通信半导体技术的主要贡献者,不断扩充的RadioVerse™无线技术和设计生态系统正在加速5G落地,ADI还以丰富的 RF 产品组合、高性能转换器和深厚的行业知识以及信号链来帮助解决5G测试测量设备面临的挑战。

全面走向系统级创新

中国的“双循环”和“新基建”为全球展示了疫情后重建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和战略。中国速度与中国体量相结合,正构建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新格局,内循环是将来中国主要发展经济的引擎,外循环则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多国协同合作的多边思维,在此重要经济基础发展策略下,新基建则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疫情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甚至生产方式带来影响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要重新思考怎样重构销售渠道、生产链、供应链的布局,以及怎样促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将是今后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战略重点。


 
电气化、数字化和自动化三大驱动力正促进市场的转变。我们正在经历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第三波转型,其特点是无处不在的传感和连接。数据在所有的行业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DI作为一家领先的模拟技术公司,专长就是传感、收集、解译,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云端,搭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在此过程中,ADI也不断在思考,怎么样改变转型才能在新时代利用多元化创新全方位为客户创造价值。ADI作为领先的模拟技术公司正在做一些新的战略调整,以更好的服务客户,为产业链带来新的价值。包括:第一,从芯片的硬件级创新,向系统级创新发展;第二,当创造一个系统级的创新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对客户的应用建立连接,在客户端为其提升价值;第三,加强整个产业的上下游合作,对市场、对客户创造额外的附加值;最后,速度是最关键的部分,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引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
 
硬件级创新:例如针对电动车,ADI有领先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做了很多的性能调整和优化,可以比业界竞争方案的精确度高50%。此外,ADI在电动车的整个电池包生命周期(八到十年)内,对电池的监控和管理精度不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这是属于硬件上的创新;

系统级创新: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ADI发现要把BMS系统安装到车中,他们更需要考虑如何使用更少的线缆,如何预防布线不当产生的安全隐患等。ADI和全球领先车厂一起,制订了可靠的无线近距传输协议和标准,目前在BMS里利用无线传输可以达到比有线传输更可靠的水平。同时无线BMS技术还解决了分布式电池包之间的整体功能安全问题。这则是属于系统级创新;

生态级创新:此外,电动车有一个销售痛点是二手车很难售卖,因为不知道电池包的剩余价值是多少,这也是影响电动车推广的一个重要问题。ADI从电池化成、仓储、电池运输、车辆生产、路上行驶、维护、梯次利用,可以全生命周期地跟踪电池包的使用状况和剩余价值,就是利用了上述的无线BMS系统,通过唯一的无线ID可以准确对电池包的状况和剩余价值有所评判。这也就解决了这个行业里很重要的痛点问题,充分体现了无线BMS技术提供的产业生态级创新价值。
 

 
如何引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并且加速从产品到产生经济效益这个速度至关重要。作为一家半导体芯片厂商,我们要突破自己,从硬件设计、系统设计、产业生态联盟角度考虑,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架构,这样才能对最终用户的消费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而在国内,ADI已经把这种思想落地,实现和产业生态的本地合作。例如ADI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正式成员,与电动车百人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发起成立“电池全生命周期联合创新中心”,着手于调研解决新能源车电池领域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吸纳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入形成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的产业研究平台。

加大中国市场投资,成立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

产业合作与本地化是ADI在中国发展25年的一贯策略。为更好地融入本地产业生态,为中国客户服务,日前ADI公司宣布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将亚德诺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作为ADI在中国投资运营的总部型机构,这是ADI在中国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ADI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承诺。
 
此次升级后,ADI中国将拥有从需求调研、产品定义、研发、市场销售与运营的全方面能力。新公司将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本地自主决策的产品,并提供灵活的人民币支付结算模式,未来还规划在中国设立物流仓储中心,并逐步完善本地供应链与生产合作体系,提升对中国客户的支持力度 。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迈向数字化,中国市场在全球扮演着重要角色,双循环与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后,将拥有更多的本地决策能力,决定产品与技术的投资方向,敏捷地响应本地市场的创新需求,原ADI中国研发中心相应升级为ADI中国产品事业部,其角色从支持全球研发,转向为中国市场量身开发定制产品。这将使ADI中国更好地融入本地产业生态,为中国客户服务。
 
ADI中国保持了领先的全球技术和坚持本地创新和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又能以中国速度,本地的决策,响应中国客户与市场的需求。ADI中国公司研发实力雄厚,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主导设计并发布84个产品,累计发表5篇ISSCC论文,拥有63项专利和126项审核中的专利,在隔离器件、电源、高精度、高速模拟器件、 消费、 医疗等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升级为亚德诺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后,将重点瞄准市场热点,在消费电子、健康医疗、光通信、汽车电气化与电源应用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新冠疫情推动我们向前,后疫情时代新的产业革命正在酝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对于每个企业都能重新思考市场需求,审视自身架构,随着经济和产业的恢复活力迅速提升。ADI在中国充分贯彻本地化思维,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拥抱中国数字化变革时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