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边走边充电,功率还能到70kW?无线充电公路为什么都没有下文了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为了解决电动汽车补能的痛点,已经有快充和换电两种主流的解决方案落地,但人们的需求肯定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快充还是换电,都需要都固定的充电站,即使是补能速度最快的换电,也需要5-8分钟时间,同时你还永远不知道排队的人会有多少。
 
所以,“充电公路”的概念也就因此诞生了,如果可以在路上一边充电一边行驶,那么不就不用去充电站或换电站了?这种概念其实也并不是新鲜事,在90年代以前,国内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公共汽车就是类似的概念,当时的公共汽车基本上是“无轨电车”,依靠城市空中布局的电缆,通过车上的两根受电杆来获取电力,供车辆运行。
 
现代充电公路的尝试
 
早在2016年,瑞典政府与西门子合作,在耶夫勒附近的 E16 高速公路2公里长的路面上建设了一段充电公路,但依然是有线的,只是供电的线缆从天上转到了地下。通过在车底安装伸缩式移动充电臂,当车辆行驶至充电公路上时,充电臂会自动放下与嵌入路面的电轨接触,进行充电。
 
最近Stellantis在意大利的一处无线充电高速公路试点上,完成了测试,令旗下菲亚特500车型在高速公路上以限速速度行驶。Stellantis在公路路面下铺设了线圈系统,通过车辆上配置的特殊接收器,可以实现行驶途中的充电,或是利用无线传输的电力直接供应到电机上,直接驱动电动汽车。
 
这种技术被称为动态无线电力传输(BWTP)。据官方介绍,在供电线圈部分,Stellantis建设的充电公路使用了直流电来减少能量分配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当然,无线充电以其原理来说,必然还需要将直流电通过DC-AC逆变模块转换成交流电才能进行无线传输,到达车辆端再通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供电机或电池使用。
 
另外在降低成本方面,这套系统支持用铝电缆,这相比于铜造价会更低,且效果不会相差太远。同时即使在系统启动时,人也可以不受影响地在安装了无线充电的路面上行走。
 
那么关键的功率方面,根据依维柯集团旗下公交车在该路上的测试,测试车在超过70公里的时速下可接收75kW功率的电能。这个数据是什么水平?以目前国内搭载无线充电技术的车型为例,极狐阿尔法S搭载了7.5kW无线充,智己L7宣称将搭载11kW无线充电(但需6000元后期选装)。比较高的有沃尔沃在纯电XC40上配备的无线充电,功率最高可以达到40kW。而这套系统的70kW,已经接近部分快充桩的充电功率了。
 
去年工信部发布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意见征求稿)》中,有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频率和功率进行规定,工作再19-21kHz频段的设备,额定传输功率大于22kW并小于120kW;工作在79-90kHz频段的设备,额定传输功率则需要小于22kW。
 
在更早之前,以色列公司Eletreon在2020年的时候,在瑞典铺设了一段50米的测试道路,参与测试的电动卡车最高可以以3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进行动态充电。再之后,Eletreon在以色列本土建设了2公里的实验道路,开始测试动态无线充电的公交车,据称平均传输功率为70kW。
 
听起来很美好,但真的能推广吗?
 
实际上国内也有相关实验路段建设,2016年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就建成了33米长的实验用无线充电车道,并已经成功投入使用。
 
2018年8月,中国电科院牵头承担的公司科技项目“电动汽车路段移动式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暨“电动汽车移动式无线充电实验路段”通过国网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当时的实验路段长181米,无线充电功率达到20kW,转化率达80%,行驶速度可以超过60km/h。
 
总体而言,国内外的无线充电公路,都还在概念阶段,短期内还未有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
 
不难看出,即使是测试阶段,动态无线充电主要的应用对象还是公交、卡车等有着固定运营路线的商用车辆。由于无线充电对线圈位置偏差是有范围限制的,也就是接收器和发射器距离、以及偏差达到临界值时,充电效率将会大幅下降。比如50cm直径的发射器,和25cm直径的接收器,最大偏差就是7.5cm,这对于车辆这样大体积的移动物体而言,7.5cm精度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动态无线充电可能对于公交车道上、或是厂内AGV、园区物流等短途或是封闭道路上会有更大的落地需求。
 
不过,这就相当于是无轨电车从燃油车过渡到动力电池储电的电动汽车,又变回有轨电车一样,汽车自身携带能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汽车无拘束地随意行走,无线充电道路在现有技术下,使用体验基本上就是一种倒退。如果说作为补能的方式,在经济性上又不及快充和换电,很难进行推广,更何况手机无线充电至今也称不上完全普及,依然在推广阶段。
 
或许当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是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节点时,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技术,才会真正得到推广的机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