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推出MPS移动补能产品,充电机器人赛道有多大想象空间?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解决电动车补能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近又有一种新的补能方式吸引多家公司陆续入局。能链智电和国广顺能在4月相继推出了类似的“充电机器人”产品,即改变了传统电动汽车“车找桩”的模式,而是可以实现“桩找车”,这也被称为MPS(Mobility Power Supply,移动补能)方案。
 
什么是MPS?
 
从应用场景的逻辑上看,MPS主要是城市公共停车设施,比如目前商业地下车库的充电桩数量往往非常有限、同时车位较为稀缺,因此很多时候新能源汽车找不到空置带有充电桩的车位停车。
 
而MPS主要是通过自动驾驶功能,将携带一定容量电池的“充电机器人”移动到相应不带充电桩的车位,为车辆进行补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从传统“车找桩”,转变到“桩找车”的形式。
 
以国广顺能旗下品牌黑马原力的MPS产品G60小黑为例,配备了多线激光雷达、避障雷达、环视RGB摄像头、9轴IMU等多类传感器,可以实现车库场景内92%以上的动静态物体识别率。G60小黑还拥有四轮八驱的底盘能力,使用了轮毂电机,对转向系统、柔性悬挂、电机控制等高度集成,可以通过调整四个轮毂的转向角度和速度,在地下停车场等狭小空间内灵活移动,加上L4级的无人驾驶能力,实现全路段无人干预的工作。
 
在补能方面,G60小黑采用4C倍率电芯,通过自研RxPower电池系统,可以实现10分钟150功率的续航补充,同时兼容800V和400V平台,能够提供60-100kWh的快充功率。这款设备还配备了智能机械臂,能自动定位车辆充电口位置,从技术上实现了高鲁棒性的无人插拔枪操作。目前黑马原力的MPS产品已经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传媒港停车库落地,并开放运营。
 
MPS
图源:能链智电
 
能链智电近期发布的充电机器人也类似,全程可以无人操作,一键下单即可完成从自动寻车、自动插枪充电、到自动归位补能等完整的充电流程。
 
这款充电机器人甚至可以与各大主机厂打通API,通过API接口与车载系统实现底层数据全面打通,实时监测车辆的电量使用情况,当发现电量不足时,充电机器人会开启自动寻车功能,靠近车辆后,自主研发的机械臂自动充电系统将精确检测充电口位置并完成充电枪的自动插拔,实现全过程无人化。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移动补能是通过工作人员驾驶移动充电车去上门进行充电,目的是解决里程焦虑和充电不确定性,节省寻找充电站的时间。当然实际应用场景可能更多是应急充电,比如路上突然没电,同时又距离充电桩较远时,这种模式更像是“电能外卖”或是“道路救援”。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移动充电车属于第一代移动补能产品,而无人化的“充电机器人”则是第二代。
 
另一方面,目前海外也有不少厂商在布局比如大众正在使用MEB平台研发移动式充电机器人;美国充电技术公司EVSafeCharge也准备在2023年投产ZiGGY移动充电机器人。
 
市场空间能有多大?
 
如果从专为电动汽车移动补能的赛道上看,移动充电车在国内发展相对较早。蔚来在2018年开始在全国21个城市投入第一批移动充电车,并在2019年宣布对第三方品牌开放使用。
 
根据2021年蔚来能源日中的数据,当时蔚来已经累计部署了超过500台移动充电车,并累计为30多个其他品牌的车型补能超过1万次。
 
据称,在早期充电设施资源较为匮乏的阶段,移动充电车一度成为了蔚来补能的主力,而随着固定充电设施布局的完善,移动充电车则起到了灵活补充的作用。
 
特别是在春节返乡期间,充电需求从大城市转向周边小城,那么这些充电车就可以根据需求来进行灵活调度。比如在一些充电设施较少的城镇,可以供应更多的移动充电车。
 
而类似地,上述提到的“充电机器人”也具备灵活调配的特点,尽管活动范围限制在封闭停车场等场景,无法自主跨越城市道路。但通过人工调度,可以在节日期间在高速服务站等场景设置更多充电机器人设备。
 
Navigant Research 2020年的报告显示,MPS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占整个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市场的0.5%,到2030年占比约2%,而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020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600亿美元。
 
不过,目前移动补能的价格相对较高,由于本质上移动补能其实也是需要从充电桩充电,再通过储能电池为其他车辆输出电能,在这期间有电能损耗,加上设备价格高,第一代设备的运营费用高等因素,因此移动充电车的电价可以高达5-12元一度,一度电堪比一升汽油。而对于一般的快速充电桩,价格也不会超过2元一度电。
 
而第二代的“充电机器人”,由于在储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加上一系列自动驾驶硬件、机械臂、线上呼叫调度平台、自动回场充电等智能化功能,成本可能会更加高。有业内人士估算,第二代的移动补能设备单台成本不会低于12万元。相比之下,160kW双枪的快充桩,价格也仅在3.5万元左右,即一台“充电机器人”的成本大约可以买到三台共6个充电位的快充桩。
 
在设备成本对比充电桩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同时还需要较高的系统运营成本,移动补能设备的充电价格必然会比充电桩更高。而针对用户的使用场景,参考燃油车车主甚至会因为每升油1毛的差距而选择跑更远的加油站加油,移动充电设备的高成本,导致实际受众规模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所以,正如前面蔚来所提到的,移动充电在早期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时期会是电动汽车重要的补能手段,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充电车可能会更加偏向于一些特定的细分场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 MPS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