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进度正在加速,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将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包括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
而相关自动驾驶公司以及一些造车新势力早已开展布局,包括小鹏、蔚来、理想,以及元戎启行、毫末智行、小马智行、Momenta等,都在今年开始推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阶自动驾驶方案,为未来全域L3自动驾驶打下基础。
自动驾驶往“通用性”发展,工程能力成为自动驾驶落地关键
可以说,当前业界已经将采用BEV和Transformer来实现无高精地图方案,作为自动驾驶的未来路线。在摆脱高精地图后,自动驾驶的使用场景以及使用范围将大大扩展,这也是自动驾驶的“通用性”体现。
元戎启行CEO周光在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也提到,一套通用的智能驾驶方案,必然具备全域全时、低成本、可量产、车规级等特性。
自动驾驶经过近几年的爆炸式发展,技术路径其实已经趋同,但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正如周光提到的“全域全时、低成本、可量产、车规级”,总结成一个词就是工程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将技术转化为可以落地的产品的能力。
可以发现在过去几年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在技术上竞争激烈,包括各种前沿论文、开创性的思路等等,尽管这非常有意义,并且在技术上有很高的含金量,但自动驾驶行业多年来一直受到诟病的量产落地能力对于公司现阶段而言可能会更加重要。
多年来不少自动驾驶公司处于持续投入而几乎无收入的阶段,拥有大量技术但由于包括成本在内的种种原因,无法量产,或者是获得定点但没有项目落地。因此,拥有可支持技术落地的工程能力,是现阶段自动驾驶公司能否从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量产方案进展如何?
元戎启行在今年3月推出了不搭载高精地图的DeepRoute-Driver 3.0方案,没有行驶范围的限制,硬件成本同比2021年推出的上一代方案便宜了80%。基于这套方案,元戎启行还推出了高阶智能驾驶产品D-PRO与辅助驾驶产品D-AIR,硬件成本仅分别为1.4万元和7000元。
其中在硬件配置上,D-AIR拥有80+TOPS计算平台和7个摄像头,具备全套辅助驾驶功能(包括ACC、LCC、AEB、ILC、APA等),支持自主路口通行、主动安全功能等。
D-PRO则拥有更强的硬件,包括200+TOPS的计算平台、一个激光雷达以及7个摄像头,具备导航地图下的点到点智驾、全域自主决策规划、VPV高阶记忆泊车、泊车辅助、主动安全功能等。
据周光透露,目前D-PRO已经获得了车企的定点合作,并且在深圳进行泛化测试。在测试视频中,D-PRO能够直面深圳的“龙舟水”暴雨天气,完成了近20公里的城区NCA自主行驶。在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依靠强大的感知系统,D-PRO能够精准识别信号灯和车道线;在繁忙十字路口与对向车辆博弈,完成精准识别岔道、长距离路口通行等高难度操作。
除此之外,去年轻舟智航也推出了量产成本低至1万元的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据称只需业内10%的成本即可实现99%的L4能力;毫末智行也表示,其“轻地图,重感知”的HPilot 3.0城市NOH系统在年内量产上市。
写在最后
低成本、可量产、通用性的自动驾驶方案已经成为业内的主攻方向,毕竟商业化落地才是自动驾驶行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前提。伴随国内法规逐步完善,自动驾驶公司全面进军前装量产的时代或许即将来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