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回流会对我国移动机器人的“出海”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器人

530人已加入

描述

美国的制造业加速回流带来的影响,正辐射到机器人领域。

由于受政策因素、地缘政治、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美国企业正在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显示,根据对美国制造部门高管和CEO的调研,几乎所有行业都有超过80%的企业制定了未来三年内至少回流部分制造业务的战略。

其中,墨西哥成为近岸外包的最大受益者。大量美国企业前往建厂,吸引产业链的集聚。今年3月,特斯拉在投资者日上也宣布了在墨西哥建设超级工厂,而随着特斯拉的进入,包括三花智控等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

那么,随着美国制造业回流,究竟会对我国移动机器人的“出海”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01

制造业回流,移动机器人需求大增

在这一波制造业回流中,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将大增。

**首先,是新建工厂会带来新的需求机会。**其中墨西哥或是抢夺市场的第一站。

有媒体报道,特斯拉在墨西哥的超级工厂将于2025年建成投产。据悉,工厂年产能将达到200万辆,将成为目前全球产能最大的汽车工厂。不少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必然要与特斯拉共同渡过重洋,涌入墨西哥当地。

制造业企业的蜂拥而至,让仓储物流企业也嗅到商机,纷纷扩大业务:红木物流宣布扩大在墨西哥业务,另一家大型物流公司BlueGrace筹备专门的墨西哥办事处。

仓储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都是移动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二者在墨西哥的新建业务,会加速释放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

其次,劳动力的不足,会刺激企业和工厂提升自动化程度,从而传导至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上。

据科尔尼的调查报告显示,决定回流的企业部门高管中,超六成决定提高自动化程度或已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应对劳动力问题。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采用以解决制造业中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上世纪70年代后,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制造业开始外迁,从中国、到以越南、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替代供应链”,美国的制造业迁移历史已逾数十年。

在经过漫长的产业外迁后,大量制造业务要再回归本土绝非易事,首先面临的便是本土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昂的问题。

而“机器代人”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据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中每增加1个机器人,平均会取代3.3名工人。

目前,美国工厂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北美地区的工厂在2022年订购了创纪录的4.41万个机器人,同比增长11%;订单价值达23.8亿美元,同比增加18%。未来,随着美国制造业的继续回流,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最后,产业链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资本聚集的地方,资本会不断带来新的需求。在资本涌入之地,移动机器人兴起的机遇蕴藏其中。

自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加速,各国纷纷进行投资。譬如现代汽车集团和LG新能源公布,到2028年共投资5.7万亿韩元在美国合资建立电池生产厂;SK海力士花费数十亿元,计划在美国新建先进芯片封装厂……

高工咨询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在“高工移动机器人产业峰会”上提到,“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加大力度……全球的投资都会往那走,这是我们很好的机会。”

而移动机器人企业,要在变化中抓住机遇,还要不断磨炼自身,越过重重挑战。

02

开拓欧美市场背后的挑战

“国内物流不挣钱,国外物流挣钱。”曾有移动机器人企业表示。通常而言,海外移动机器人单价要比国内高,其中以欧美地区的售价较大,价格可相差到2~3倍。

但利润最高的地方,也往往代表着相匹配的难啃程度。从海外市场对产品力的严苛要求就可见一二。 欧美市场从“进入”这一步起,就是困难模式。很多企业反馈,“出海”的准备成本就很大。

**精品产品是最基础的要求。**仙工智能副总裁丁霞说道:“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成熟度不一样。国内市场五、六十分的产品就敢上场厮杀,在这一过程中迭代至完美。但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一出手就是精品,如果不是精品,那么后面就有可能丧失进入该市场的机会。”

产品运营背后的团队本土化建设也是一大挑战  机器人行业是To B的销售模式,销售环节涉及到售前、售后、现场支持工程师等多个工种。如何招聘团队,管理团队,做到让团队既能理解公司价值,又能做到很好的本土化结合,是必须要啃的一块骨头。

**海外产品认证环节也需要做得更全面细致。**某移动机器人企业表示,在美国市场,客户对产品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通过CE、UL等认证标准。甚至机器人的一些核心部分,还会要求使用美国本土制造的零部件。

最后,在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随着应用行业迁移到美国、墨西哥等新环境,新标准的新市场时,也对产品本身和新应用场景的konw-how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项目的落地过程中,也往往要面对需求多样化,产品难以完全匹配的问题。通常而言,国内出口到欧美市场以“标品”为主。标准、易用的产品能快速切入一些简单搬运的场景,同时可快速、大批量地复制,满足市场需求。

但实际上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差别会比较大,对产品的耐用性、容错率态度差别迥异。“东南亚的容错性非常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容错性很差,要求很高。”赛那德CTO王义山说道。因此,企业往往要在标准化和定制化之间进行折中。

“海外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完善产品标准化的过程。由于不同地方差异较大,虽然是挑战,但也是自我修炼内功的机会。”王义山再次表示。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