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触摸按键+语音控制=智能汽车?座舱人机交互的背后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谈起智能汽车,在很多社交媒体上能够看到不少消费者对其嗤之以鼻,评论中经常能够看到诸如“冰箱大彩电‘遥遥领先’”“加个大平板和语音识别就是智能了?”等各种嘲讽和质疑。
 
当然在质疑和嘲讽的背后,也有很大原因是车企在宣传上的夸大和模糊,以及在产品定义上创造一些为宣发服务的功能,没有真正为用户带来实质性的体验升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概念也有所混淆,同时电动汽车兴起后车内人机交互的形式发生一些趋势上的改变,也使得原本的用户对交互体验感到陌生。
 
所以,应该如何定义智能汽车?智能汽车的交互应该为人们带来哪些体验上的提升?
 
智能汽车定义
 
首先,在对智能汽车的定义上,国内已经有一些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给出了说明。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就将智能汽车定义为“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而2021年9月,中汽协联合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以及AUTOSEMO组织下的46家成员单位共同编撰的《中国汽车基础软件发展白皮书2.0》正式发布,在该白皮书中对智能汽车的定义是:
 
智能汽车由单车智能与车联网组成,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与辅助设施共同组成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统。
 
相比传统汽车,智能汽车的核心区别在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系统,所以智能汽车也是由智能驾驶、智能交互、智能服务三大核心部分组成。
 
细分来看,智能驾驶主要涉及车辆控制和驾驶功能,包括辅助驾驶、智能安全配置、车辆智能控制、智能地图等;智能交互则主要是人将需求输入到车辆的途径,以及主动识别的能力,比如语音交互、手势/面部/生物体征识别等;智能服务则是与人、生活相关的服务,包括后市场服务、出行服务、社交及生活服务等。
 
所以在智能汽车上,当硬件如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等逐渐标准化后,软件就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而关于智能汽车的体现,前面提到自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系统。而要做到这三点,实际上背后的技术与传统汽车相比有更加明显的区别。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比如在座舱中,以往各个部分都是通过独立按钮控制,无法相互进行联动;在智能座舱中,则通过集中化的电子电气架构,将座舱内的传感器、电子部件、通信整合到一个高算力系统中,最终令软件指令可以控制车上所有电子部件,以及获取不同部件当前的状态,通过预设程序或是人工智能来对各个部件进行调整,主动去迎合用户的习惯,提高使用体验。
 
从按键到触摸语音,是智能还是添堵?
 
人机交互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而进行演变。传统的汽车座舱中,显示信息以及控制等都是以机械的形式为主,包括汽车时速、发动机转速、油箱容量等,都是用机械指针配合仪表盘上的刻度来显示汽车当前状态。而对车辆以及座舱进行各种控制,比如空调、座椅调整、CD播放、大灯开关等,都需要相应的独立按钮来进行操作。
 
正如手机从功能机往智能手机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屏幕以及触控交互逐步取代了功能机上的按钮,如今智能手机上几乎只保留了电源和音量两种必要的实体按钮。随着显示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带来的人机交互革命,也被带到了汽车上。
 
在智能汽车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智能座舱正在逐步减少实体按钮的存在,除了座椅控制和车窗升降、车门开关等保留实体按钮外,甚至连换挡、转向灯等控制都被集成到屏幕,或是使用触摸按钮来代替实体控制。
 
前面提到的智能座舱背后是电子电气架构的高集成化,而高集成化的体现,就是将所有车辆电子部件的控制操作都集成到一个交互入口中,而视觉作为信息密度最高的交互形式,触控屏自然就成为了这个交互入口的中心。
 
从操作效率的角度去看,一些高频使用的实体控制按键,一旦取消确实会给使用带来不便。比如转向拨杆变成方向盘上的触控按钮后,以往在转向时,可以在转动方向盘的同时顺带拨动一下方向盘后的拨杆,由于拨杆不跟随方向盘转动,因此无论是方向盘在什么角度,都能够直观地打开转向灯。但如今的触控按钮被集成到方向盘正面,跟随方向盘转动,当方向盘转动时,左右转向灯的按钮位置就会发生错乱,特别是对于触控按钮来说很容易按错。
 
另一方面,一些中低频操作,其实转为触控屏控制虽然影响不大,但在人机交互体验上就会有较大的降级。屏幕换挡就是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屏幕换挡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这么难以接受,操作也比较直观,但相比在中控扶手位置有机械反馈的换挡结构以及方向柱上的换挡拨杆,操作效率会明显降低,并且屏幕的位置需要举起手来操作,仅从交互体验来说,这是明显的降级。
 
而对于其他的中低频操作(比如导航、音乐控制、空调、座椅按摩加热等功能),其实以目前智能座舱的语音识别水平,已经可以用语音完全替代实体按键了。而对于语音交互的未来,根据笔者个人的观察,在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对于语音识别的接受程度相当高,这来源于在成长环境中大量接触到比如智能音箱等产品,而这些也是最早加入语音识别以及AI助手的产品。
 
这证明了能否培养用户的习惯,是一项交互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10后的群体来看,未来他们也将会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因此语音交互在未来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其他智能产品中,都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小结:
 
当然,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同,有人喜欢新的无实体按键设计,就会有人希望回到以前多实体按钮的设计。但对于智能汽车的交互,目前无实体按钮的设计已经成为大趋势,不过在语音+触摸+显示屏的交互趋势之下,也希望在智能座舱设计时也需要考虑操作是否符合人体工学,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实体按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