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封装热设计:挑战与机遇并存

描述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芯片封装技术也在持续进步。目前,2D封装和3D封装是两种主流的封装技术。这两种封装技术在散热路径和热设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2D封装和3D封装的散热路径及热设计考虑。

一、2D封装的散热路径与热设计

2D封装是一种传统的芯片封装方式,其中芯片的主热量方向是向上,即Top面/Case面。在2D封装中,散热路径相对简单明了。

散热路径:

芯片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封装内Die和封装外壳(Lid)之间的导热材料(TIM1)向上传导。

热量最终通过封装外壳散发到外部环境中。

热设计考虑:

降低界面热阻(RTIM):界面热阻是影响2D封装散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降低界面热阻,可以采用高性能的导热材料,并优化导热材料与芯片和封装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

减少Lid产生的热阻:封装外壳(Lid)在散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阻。为了优化散热性能,可以考虑采用更轻、更薄且导热性能更好的材料来制作Lid,或者通过改进Lid的结构设计来减少热阻。

低功耗设计和布局优化:除了从散热路径上进行优化外,还可以通过低功耗设计和布局优化来降低芯片的发热量。例如,可以优化电路的功耗分布,尽量使热量在芯片空间内均匀分布,从而降低局部热点温度。

二、3D封装的散热路径与热设计

相比于2D封装,3D封装通过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小的体积。然而,这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散热问题。

散热路径:

在3D封装中,芯片Die是堆叠的,因此热量需要通过多个Die进行传导。具体来说,第n个Die产生的热量将通过N-1个Die传导到位于芯片组中最后上面一个Die顶部的散热器或冷板。

热量最终通过散热器或冷板散发到外部环境中。

热设计考虑:

降低芯片自身的热阻(Rchip):由于3D封装中芯片是堆叠的,因此需要关注每个芯片自身的热阻。可以通过优化芯片的内部结构、材料和工艺来降低热阻。

降低界面热阻(RTIM):与2D封装类似,界面热阻也是影响3D封装散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采用高性能的导热材料和优化接触面积及压力外,还可以考虑在芯片之间引入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如铜)来构建高导热通路。

减少Lid产生的热阻:如果3D封装中使用了Lid,同样需要考虑减少其产生的热阻。可以采用与2D封装类似的优化方法。

利用热电结合优化设计和基于TSV的多层堆叠芯片热设计:通过规划集成电路的功耗分布和优化布局来使热量在芯片空间内均匀分布;同时,利用三维集成电路中的高导热系数材料(如铜)构建高导热通路,实现热量在热点和热沉之间的高效传导。

考虑微流道冷却技术:这是一种前沿的散热方法,通过在硅衬底中刻蚀形成微流道来实现各层热量的层内散逸。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热量从热点到达热沉的距离并降低散热热阻,但也需要考虑其设计复杂度和可靠性问题。

三、总结

2D封装和3D封装在散热路径和热设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挑战。2D封装的散热路径相对简单明了,主要通过导热材料将热量向上传导至封装外壳;而3D封装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散热问题,需要通过多个堆叠的芯片进行热量传导。在热设计方面,两种封装都需要考虑降低界面热阻、减少Lid产生的热阻以及通过低功耗设计和布局优化来降低发热量;而针对3D封装的特点,还需要特别关注降低芯片自身的热阻和利用高导热通路等方法来优化散热性能。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的散热技术和方法应用于2D封装和3D封装中,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高性能计算需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