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料电池车载氢气安全方案解析

消耗积分:1 | 格式:rar | 大小:0.4 MB | 2017-11-27

分享资料个

 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紧张,世界上石油等传统能源面临枯竭的严重考验。同时,由动力机械使用传统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威胁到人们的生活,温室气体的排放、酸雨的形成无不与使用传统燃料相关。因此发展为动力机械使用的清洁可替代燃料,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开发出了使用清洁能源氢气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1]。这种新能源汽车由氢气和氧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提供动力,氢氧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有极高的能量利用效率,而且排放物只有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2]。但是,氢气本身的特性如泄漏性、爆炸性和氢脆等,使得燃料电池汽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人们首先关心的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包括储氢安全、车载氢气系统的安全、燃料电池汽车发生碰撞以及发生氢气泄露时的安全等。因此,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使用,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1 燃料电池汽车的储氢安全
  对燃料电池汽车来讲,氢气的存储应当密度高、轻便、安全而且经济。一台装有 24 L 汽油可行驶 400 km 的汽车,行驶同样的距离,靠燃烧方式需消耗 8 kg 氢,靠电池供能则仅需 4 kg 氢。4kg 的氢气在室温和一个大气压下体积为 45 000L,这对汽车载氢是不现实的。目前限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氢气的储存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储氢技术有高压压缩储氢、深冷液化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等[3]。
  目前大多数燃料电池汽车都采用高压压缩储氢方法,但是要携带足够行驶 400 ~500 km 的高压气态氢,容器必须由能经受住高达70 MPa 压力的复合材料制成[4]。同济大学研制的燃料电池汽车超越 1 号使用的是 20 MPa、50 L 车用压缩氢气铝胆复合气瓶储氢; 大连新源动力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使用 30 MPa、40 L 车用压缩氢气铝胆复合气瓶储氢; 北京奥运会燃料电池示范车使用 35MPa、140 L 车用压缩氢气瓶储氢; 武汉理工大学的楚天 2 号中巴车使用 20 MPa、汽车用压缩氢气铝胆复合气瓶储氢; 奔驰公司采用车顶设置高压储氢容器储氢。目前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已经通过了 37. 5 MPa 的高压氢罐的相应测试以及生产许可,工作压力可高达68. 9 MPa 的高压氢罐也已经通过了相应的实验[5 -6]。如此高的压力容器,如果发生撞车,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的储氢方式,以减少高压储氢的危险。
  液态氢存储具有较高的能量质量比,约为气态时的 3 倍,但液态氢将气态氢冷却到 - 235 ℃才能得到,耗损太大。另外,液态氢难以存储,无法避免蒸发( 每天大约损失 1% ~3%) ,车辆停放时间长时,蒸发的氢就会浪费,因此液态氢存储要求具有良好的绝热措施。德国戴姆勒 - 克莱斯勒公司研发的 NECAR 系列和美国通用公司的“氢动一号”都是以液态氢为燃料[7]。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指在 3 ~ 6 MPa 下让氢与金属结合形成合金,在需要的时候加热使氢化物分解脱氢而得到氢气。这一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但是金属的重量是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与携带的氢相比,金属的重量太大。
  选择储氢材料代替高压储氢来满足高储氢密度可减小燃料电池汽车的危险性; 采用氨硼烷储氢可保证在燃料电池操作温度下释放大量氢气以供燃料电池汽车长距离行驶。文献[8]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采用液氢、高压气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 3 种不同储氢方案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液氢方案的加注站安全性、泄漏安全性和易操作性方面优于气氢方案,并且在有效载荷与空间、燃料经济性、续驶里程、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等实用性方面也好于气氢方案。
  虽然人们在储氢材料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这些储氢材料的储氢效率目前还明显低于高压储氢,因此有必要在储氢方式的选择上做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的储氢安全。
  2 车载供氢系统的安全措施
  为了保证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设计一套安全有效的供氢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供氢系统一般包括电磁阀、安全阀、溢流阀、热熔栓、手动截止阀、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在内的辅助安全装置,其示意图如图 1 所示[9]。车载供氢系统安全措施应从预防与监控两方面着手。从预防的角度来说,笔者以国内研发的燃料电池中巴车为例,给出了车载供氢安全实例。
  燃料电池车载氢气安全方案解析
  如图 1 所示,燃料电池中巴车随车携带 6 个高压氢气罐,在这些氢气罐上安装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气罐内气体温度,由这些传感器将气罐内气体的温度信号发送到驾驶室仪表盘上,通过气体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外界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例如气体温度突然急剧上升,如排除温度传感器故障之外,则在氢气罐周围可能有火警发生。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