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详解

描述

作者 | 北湾南巷 出品 | 芯片技术与工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芯片和芯粒技术正在引领半导体领域的创新。集成芯片技术通过缩小元器件尺寸和提高集成度,实现了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和高效能化。与此同时,芯粒技术通过先进的封装工艺,将多个功能芯片紧密集成成系统级封装(SiP),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集成度和整体性能。这两者共同推动电子产品朝着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和更小体积的方向不断演进。          

#01   引  言          

1.1 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单片集成电路(IC)在电子产品小型化和性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其扩展能力受到限制。            

半导体

在此背景下,集成芯片(IC-Integrated Chip)和芯粒技术(Chiplet Technology)应运而生,成为应对现代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挑战的关键。            

集成芯片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整合在单一芯片上,优化了设备的尺寸、功耗和性能。而芯粒技术则通过在一个封装内集成不同工艺节点和功能模块的芯粒,提升了系统性能和设计灵活性,并降低了成本。(*2023《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白皮书》中的定义为:集成芯片是芯粒级半导体制造集成技术,通过半导体技术将若干芯粒集成在一起,形成新的高性能、 功能丰富的芯片。集成芯片是指先将晶体管集成制造为特定功能的芯粒(Chiplet),再按照应用需求将芯粒通过半导体技术集成制造为芯片。)               

半导体

1.2 微电子领域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集成芯片和芯粒技术在微电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集成芯片推动了计算机、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的快速发展;而芯粒技术通过模块化和异构集成突破了传统集成电路的限制,成为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芯片的趋势。            

半导体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对芯片性能、功耗和集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集成芯片和芯粒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手段,并继续引领微电子领域的发展。           

#02   集成芯片技术概述            

集成芯片(Integrated Chip)是一个封装内包含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IC)的电子元件。它作为一个整体组件,提供了将多种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的能力。这一术语强调的是实际的芯片组件及其在封装中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电路本身。          

半导体

2.1 集成芯片和集成电路的差异          

集成芯片(Integrated Chip)和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虽然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一种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的微型化装置。集成芯片是实际的芯片组件,它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以下是它们的区分和关系:     

 

定义 特点 解释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IC)是指将大量微小的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等)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以形成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微型化电路。 高集成度 能够在极小的面积上集成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电子元件,大大提升了电路的功能密度。
    多功能性 根据应用的不同,集成电路可以设计为执行多种功能,如数字逻辑运算、信号放大、存储数据等,常见类型包括模拟集成电路(如运算放大器)、数字集成电路(如逻辑门阵列、微处理器)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兼具模拟和数字功能)。
    成本效益 由于集成电路是批量生产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高集成度减少了电路板上独立元件的数量,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成本。
    小型化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同时由于减少了机械连接点,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故障率。
    能耗低 集成电路的功耗通常较低,适合用于电池供电的便携式设备和需要低能耗的应用场景。
集成芯片 集成芯片是一个封装内部包含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的芯片。这个术语不仅仅指芯片内的电路,还包括芯片的封装形式和功能集成,是对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多功能集成 可以包括单片集成电路(如单一功能的微控制器)、多个集成电路的模块(如多芯片模块,MCM)或系统级芯片(SoC),SoC将处理器、内存、接口和其他外设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强的功能。
    封装多样性 集成芯片的封装形式多样化,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封装形式,如塑料封装、陶瓷封装、BGA(球栅阵列)封装等,以满足不同的散热和机械强度要求。
    高效性和性能优化 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芯片上,集成芯片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性能优化,减少信号延迟和功耗,同时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可定制性 设计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可以根据特定应用需求定制功能和性能,使其在专用领域(如通讯、汽车电子、医疗设备)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系统级功能 特别适合用于要求高度集成和低功耗的应用场景,如移动设备、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设备等,通过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来实现复杂的系统功能。

 

集成电路(IC)是构成集成芯片的基础技术,是一个广泛的技术概念。

集成芯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强调的是实际的芯片组件和封装形式。

集成芯片通过在一个封装内集成多个功能模块,以实现以下目的:

减少物理体积:将传统上分散的电路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显著减小了电路的物理体积。

提高电路性能:通过内部优化设计和减少信号传输路径,提升了电路的性能和处理速度。

提高可靠性:减少了外部连接和焊接点,降低了故障率,增加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2.2 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技术挑战            

1. 设计复杂性            

多功能集成:在集成芯片设计中,需要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封装内,这要求工程师在设计时综合考虑电路兼容性、热管理和功耗控制等问题,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

半导体

工艺兼容性:不同功能模块可能采用不同的工艺节点,确保这些模块在同一封装中的兼容性和性能一致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 制造成本            

高成本:高度集成的芯片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精密的封装技术,导致生产成本较高。降低这些成本而不影响性能和可靠性是关键问题。   

良率问题:集成芯片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良率直接影响整个芯片的生产良率。单一模块的缺陷可能会影响整个芯片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未来趋势            

1. 技术突破            

异构集成:未来的集成芯片将更多采用异构集成技术,将不同工艺节点和功能模块有效组合在一个封装中,提升性能和功能,同时降低功耗和成本。

半导体

*异构集成是一种先进的半导体设计技术,它允许来自不同制造商和工艺技术的芯片在同一封装内进行集成。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大的设计灵活性。            

先进封装技术:如3D封装和2.5D封装技术,将成为集成芯片设计的重要趋势,这些技术能实现更高密度的功能集成和更好的性能。

半导体

2. 新兴应用            

人工智能:集成芯片将在AI计算和机器学习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边缘计算和物联网设备中。AI加速器和专用处理器将成为重要的集成芯片类型。

半导体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AI系统的性能与其所需的芯片数量和存储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随着应用需求的提高,对芯片数量和存储容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量子计算:虽然仍处于研究阶段,量子计算的发展可能引领集成芯片设计的新趋势,包括量子芯片的集成和量子处理器的开发。

3. 标准化与生态系统            

技术标准化:未来的集成芯片设计将更加依赖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以确保不同模块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集成芯片的高效组合关键在于接口的标准化。2022年3月,由Intel主导的通用高速接口联盟(UCIe)成立,专注于制定芯粒技术的互联标准。与此同时,中国也发布了相关规范,如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的《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和中关村高性能芯片互联技术联盟的《芯粒互联接口规范》,以推动国内芯片技术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生态系统建设: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相关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设计工具、制造技术和应用平台的全面发展。

#03   芯粒技术详解           

3.1 芯粒技术的定义与特征             

芯粒技术(Chiplet Technology)是一种将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型芯片(芯粒)通过先进的半导体封装工艺集成在一起的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更复杂功能或更高性能的单一封装。这种方法允许不同功能的芯粒在设计和制造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          

芯粒技术的这种特性使其在现代电子设备制造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描述
高度集成 芯粒技术通过在一个封装中集成多个芯粒(如处理器核心、内存模块、输入/输出接口等),实现高密度功能集成。此方式提高了系统紧凑性,节省了电路板空间,降低了整体功耗,并提升了信号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模块化设计 芯粒技术支持模块化设计,各个芯粒作为独立功能模块存在。设计者可以在系统设计阶段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同的芯粒,简化开发过程,同时专注于特定功能的优化,从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灵活性 芯粒技术允许不同芯粒使用不同工艺节点制造,根据功能模块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艺技术。核心逻辑芯粒可以使用先进工艺节点以实现高性能,而外围功能芯粒则采用成熟工艺节点以降低成本。这种灵活性支持高效定制化设计,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
成本效益 芯粒技术通过将复杂系统功能分解到多个芯粒上,提高了生产良率并降低了单个芯片的制造成本。如果某个芯粒出现生产问题,仅需更换该芯粒,无需重新制造整个芯片,从而减少浪费,提高生产经济性。
可扩展性 芯粒技术设计允许在系统需要时添加或替换芯粒。这种可扩展性使系统能够灵活应对未来技术更新或性能需求的提升,例如可以在同一封装内增加更多的计算核心芯粒来提高处理能力。

 

芯粒技术通过其高性能、低功耗和快速开发的特性,展示了在现代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巨大潜力。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芯粒技术预计将在未来的芯片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电子设备向小型化、高集成度和高性能发展。          

3.2 芯粒技术的结构与设计          

芯粒技术(Chiplet Technology)在提升集成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色。了解芯粒的物理结构和封装形式,以及其设计流程和工具,对于深入掌握这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至关重要。          

半导体

如下,涵盖了芯粒的物理结构和主要封装形式,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案如何满足性能、功耗和应用需求。          

物理结构    

 

内容
芯粒 具有特定功能的独立芯片组件,如处理器、存储器、接口等,通过高速互连技术集成在一个封装内。不同工艺节点制造的芯粒允许异构集成,优化性能、功耗和成本。
核心模块 处理单元,如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门用于执行特定任务。
存储模块 存储芯粒,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非易失性存储器(NVM),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接口模块 实现芯粒之间或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如高速串行总线接口、内存控制器和输入输出(I/O)接口等。

 

半导体

*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 是一个由Intel主导成立的标准化组织,旨在制定芯粒技术的互联标准。提升芯粒技术的整体性能和系统集成度,推动半导体行业向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封装形式       

 

内容
2.5D 封装 在硅中介层(interposer)上集成多个芯粒,通过中介层实现互连。提供高密度互连和低信号延迟,适合高带宽和低功耗应用。
3D 封装 将多个芯粒垂直堆叠,通过硅通孔(TSVs)进行互连。提高集成密度,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图形处理等需要紧凑尺寸的应用场景。
多芯片模块(MCM 将多个芯粒封装在同一基板上,芯粒通过基板上的布线互连。适用于灵活设计和易于制造的应用,如系统级封装(SiP)。

 

3.3 设计流程和工具          

芯粒的设计流程与传统集成电路设计有显著区别,因为芯粒技术涉及多个芯片的集成和互连,需要考虑封装、信号完整性、热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芯粒技术的主要设计流程和工具:          

设计流程:

 

描述
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根据目标应用需求,确定各个芯粒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设计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芯粒类型和数量,定义芯粒之间的互连结构和通信协议。
芯粒设计与验证 芯粒的设计和验证过程包括逻辑设计、时序分析、电源完整性和热管理分析等。需注意不同工艺节点的兼容性和接口标准。
封装设计与优化 封装设计涉及芯粒的物理布局、互连方式、散热方案和电源分配等。使用专门的封装设计工具进行优化,以确保高速互连和良好的散热性能。
系统级验证与测试 完成芯粒和封装设计后,进行系统级验证和测试,包括功能验证、性能测试、热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确保芯粒系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设计工具:   

 

设计工 描述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 用于芯粒的逻辑设计、时序分析和电源完整性分析等,如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Graphics工具套件。支持电路设计、仿真和优化。
封装设计工具 专用于芯粒封装的设计和优化,如ANSYS HFSS、Keysight ADS和Cadence SiP工具。支持多层封装布局设计、信号完整性分析和热管理分析。
系统仿真工具 用于芯粒系统级仿真和验证,如SystemC、MATLAB和Simulink。帮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级性能和功能仿真,预测系统行为并优化设计。

 

3.4 芯粒的制造工艺          

芯粒技术(Chiplet Technology)在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功能集成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其制造工艺较传统集成电路更加复杂,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芯片本身的制造,还包括多个芯片组件之间的互连、封装和测试等过程。以下内容将深入探讨芯粒技术的生产流程和关键技术。   

 

子步骤 详细描述
1.晶圆制造与芯片分离 晶圆制造 从高纯度单晶硅晶圆的制造开始,通过氧化、掺杂、光刻和蚀刻等步骤形成芯片的各个电子元件。使用极紫外光刻(EUV)、多重图形化(multi-patterning)、高k介质/金属栅(HKMG)等先进半导体工艺技术。
  芯片分离 使用切割工具(如激光切割或金刚石锯)将晶圆上的芯片单元(die)切割成独立的芯片,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封装和互连。这些独立的芯片单元称为“芯粒”。
2.芯粒的互连与集成 互连技术 互连技术决定了芯粒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信号完整性。常见技术包括:
铜互连:利用铜的低电阻特性形成高效电气连接,适合高频率、高带宽应用。
硅通孔(TSV:通过垂直微孔连接堆叠的芯片层,减少信号延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微凸块与微管脚技术:用于2.5D和3D封装,通过芯片表面形成微小凸块或管脚实现电气连接。
  芯粒的封装 芯粒封装工艺决定了芯片的物理保护、电气连接和散热性能。常见封装工艺包括:
倒装芯片封装(Flip-Chip Packaging:芯片倒装在封装基板上,通过焊球连接,提供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散热效果。
嵌入式多芯片封装(EMIB:Intel提出的技术,通过在基板内嵌入小型硅桥连接多个芯粒,实现高效互连。
晶圆级封装(WLP:在晶圆级别进行封装,紧凑高效,适合小型化和高性能需求的芯片。
3.关键技术 互连技术 关键互连技术包括:
先进互连材料:如铜、铝合金和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降低电阻和电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高密度互连(HDI)技术:通过减少线宽和线间距提高互连密度,增强集成度和性能。
光互连技术:利用光信号代替电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减少电容负载和功耗,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应用。
  封装技术 关键封装技术包括:
多芯片模组(MCM)技术:将多个芯粒封装在一个模块内,共享封装基板,适用于高集成度和灵活设计的应用场景。
堆叠芯片封装(Stacked Chip Packaging:通过堆叠多个芯粒并利用TSVs实现垂直互连,减少封装体积,提高集成度和性能。
热管理技术:使用导热材料、散热片和主动冷却系统等技术管理芯片热量,确保稳定运行。
  测试技术 关键测试技术包括:
芯片级测试(Die-Level Testing:在封装前对每个独立芯粒进行功能测试,确保设计规范和质量标准。
系统级测试(System-Level Testing:封装后对整个芯粒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完整性、功耗和热性能测试。
自动测试设备(ATE:用于大规模生产中的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和一致性,确保产品质量。

 

半导体

综上所述,芯粒技术的制造工艺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和复杂流程。通过不断优化互连、封装和测试技术,芯粒技术能够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芯片集成度和性能,为微电子领域的持续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芯粒技术凭借其高度的集成能力、优异的功耗控制、显著的成本优势以及灵活的定制化和可扩展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芯粒技术将在未来的电子产品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下一代电子设备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5 应用场景与实际效果            

芯粒技术凭借其高效的异构集成和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以下是芯粒技术在主要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及其带来的价值。    

 

应用场景 技术特点与优势 典型案例与实际效果
消费电子 智能手机与高性能计算设备 芯粒技术模块化设计允许在小体积封装内集成多个功能芯粒(如CPU、GPU、存储器、通信芯粒),满足高性能、低功耗、多功能需求。 Apple M1/M2 芯片:集成CPU、GPU、内存等多个功能模块,提供高效数据交换和处理能力,表现出色的功耗与性能平衡。
AMD Ryzen & EPYC:采用“核心小芯片”架构,提供高效并行处理,提升系统性能与成本效益。
物联网(IoT 低功耗、紧凑型设备 芯粒技术集成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电源管理单元,减少设备体积和功耗。 Nordic Semiconductor & Silicon Labs:推出基于芯粒技术的物联网SiP解决方案,实现紧凑设计与高效无线连接。
  物联网节点设计优化 模块化设计与异构集成允许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同芯粒,优化系统性能、成本与功耗。 模块化设计:根据应用需求定制芯粒组合,如智能家居节点集成多种无线协议,工业监控节点关注低功耗传感器。
异构集成:核心处理器芯粒采用低功耗工艺,通信模块芯粒使用成熟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汽车电子 自动驾驶与车联网 芯粒技术集成多个专用芯粒,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高性能计算、实时数据处理和可靠通信需求。 NVIDIA Drive AGX:集成多个GPU芯粒与AI处理单元,提供强大计算能力支持自动驾驶功能。
车联网通信模块:集成5G、Wi-Fi和V2X芯粒,提供低延迟和高可靠通信能力。
  影响 提升计算性能:多功能芯粒集成提供强大计算性能和并行处理能力。 计算性能提升:支持复杂自动驾驶算法和实时数据处理。
提高系统可靠性:模块化设计提升系统稳定性,确保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 系统可靠性提升:选择高可靠性芯粒确保系统稳定性。
简化设计与生产:高集成度简化设计流程,降低成本。 设计简化:减少电路板复杂性,优化制造与测试过程。
航空航天 高可靠性与高性能计算设备 芯粒技术在极端环境中提供高效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确保系统在高辐射、高温差、强振动等条件下的可靠性。 高性能计算设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多个处理器芯粒和存储芯粒,支持复杂计算任务。
高可靠性应用:采用耐辐射工艺、热管理方案和抗振动设计,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
  极端环境中的优势 耐辐射性:采用耐辐射工艺节点,适合太空中运行的设备。 耐辐射性:保持正常工作,防止数据损坏。
热管理:优化封装设计和散热机制,有效控制温度分布。 热管理:提升散热效率,降低高温影响。
抗振动与冲击:增强封装设计,提高抗振动能力。 抗振动与冲击:提高设备在高振动环境下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芯粒技术在消费电子、物联网、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其模块化设计、高集成度和异构集成能力,为各类电子系统提供了优化的性能、功耗和可靠性解决方案,满足了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   3.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芯粒技术将继续在多个方面推进,面临新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化障碍。以下是芯粒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挑战。     

 

趋势 方向 详细描述
技术突破与创新 摩尔定律放缓背景下的芯粒技术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放缓,芯片制造工艺缩小速度减慢,成本和复杂性增加。芯粒技术通过在同一封装内集成多个不同功能的芯粒,提升计算能力和功能集成度,而不依赖单一工艺节点缩减,延续摩尔定律的部分效应,推动芯片制造工艺异构化和多样化。
  异构集成和异质系统设计 异构集成将不同工艺节点和不同类型的芯粒集成在一个封装中,以实现性能和效率的最优平衡。异质系统设计扩展这一理念,通过集成不同架构和功能模块的芯粒(如CPU、GPU、AI加速器、存储器),创建多功能、灵活性强的系统,满足复杂应用需求。
标准化与生态系统建设 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 随着芯粒技术普及,标准化变得重要。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不同厂商的芯粒不兼容,影响系统集成和性能。制定芯粒互连、封装和接口等行业标准,有助于提升技术普及和市场接受度,促进厂商合作和技术共享。
  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方向与策略 推动芯粒技术的广泛应用需建立健全的产业生态系统,包括设计公司、EDA工具供应商、封装公司和制造厂商。各方需协同合作,推动标准化和供应链整合,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联盟成立也为推广提供重要推动力。
成本控制与商业化挑战 成本问题对技术普及的影响 尽管芯粒技术在性能和灵活性上具优势,但高昂的开发和制造成本是其普及的主要障碍。芯粒封装和测试过程复杂,需昂贵的材料和设备。异构集成增加设计复杂性,提升设计和验证成本,对技术商业化推广形成挑战。
  降低成本的策略与技术进展 降低成本是芯粒技术普及的关键策略。通过优化封装设计和材料选择,减少封装成本和提高生产良率,采用先进封装技术(如扇出型封装、2.5D/3D封装)和自动化测试设备,降低制造和测试成本。与产业链伙伴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和生产设施,降低整体开发成本。
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潜在影响 随着量子计算和生物计算发展,芯粒技术可能迎来新契机。量子和生物计算芯片通过与芯粒技术融合,实现多技术平台异构集成,提升计算能力和灵活性。例如,将量子计算芯粒与传统计算芯粒集成在同一封装内,在特定场景下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和处理能力。
  多技术融合的前景 多技术融合是芯粒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将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如量子计算、AI加速器、神经形态计算)与传统芯片技术融合,创造性能更强、能效更高的系统。为新兴应用(如超高速数据处理、深度学习)和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解决方案。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拓展,芯粒技术与新兴技术协同发展,推动电子产业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芯粒技术未来的趋势和挑战在于技术创新、标准化和生态系统建设、成本控制、以及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通过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优化成本结构和探索多技术融合,芯粒技术有望在未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电子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04   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的融合应用            

4.1 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          

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不同功能和特性的芯片单元(即芯粒)集成到一个封装内,从而在不依赖单一制造工艺节点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紧凑的设计。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瓶颈,通过不同工艺节点和架构的灵活组合,充分发挥每个芯粒的特性和优势,实现多功能集成和系统级优化。          

芯粒技术的核心要素:      

 

描述 技术特点 优势
异构集成 在同一封装内集成多个不同工艺节点和不同功能的芯粒,通过不同制造工艺节点的芯粒(如先进节点的逻辑芯粒和成熟节点的存储芯粒),实现性能、功耗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集成多种芯粒:逻辑芯粒、存储芯粒等 提高系统性能和效率
不同工艺节点:先进节点与成熟节点组合 优化功耗
  降低成本
标准化互连架构 实现芯粒之间的高效互连需要标准化的互连架构,如硅通孔(TSVs)、微凸块(Micro-Bumps)和微管脚(Micro-Pillars)。这些技术提供高密度的电气连接,确保快速信号传输和低延迟。 硅通孔(TSVs) 提供高密度电气连接
微凸块(Micro-Bumps) 确保信号快速传输
微管脚(Micro-Pillars) 降低延迟
  提高芯粒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封装技术 芯粒技术依赖于先进的封装技术来集成和保护各个芯粒。现代封装技术如倒装芯片封装(Flip-Chip Packaging)、嵌入式多芯片封装(EMIB)和晶圆级封装(WLP)等,提供优良的电气性能、热管理和物理保护,确保芯粒在复杂系统环境中的可靠性。 倒装芯片封装(Flip-Chip Packaging) 优化电气性能
嵌入式多芯片封装(EMIB) 改善热管理
晶圆级封装(WLP) 提供物理保护
  提高系统可靠性

 

融合技术的优势:         

 

融合技术优 描述 技术特点 具体优势
提升系统性能 通过集成多种功能的芯粒,如逻辑计算、存储、传感和通信等,融合技术在一个封装内实现复杂的系统功能。各个芯粒之间通过高速互连,实现快速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大大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 集成多种功能芯粒(逻辑、存储、传感、通信) - 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 高速互连技术(TSVs、Micro-Bumps等) - 提升系统响应时间
  - 增强系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优化功耗和散热 融合技术使得不同功能模块可根据特性进行最佳布局和封装,优化功耗和散热性能。例如,高性能的计算芯粒可以靠近散热片,而低功耗的存储芯粒可放置在远离散热区域,减少整体功耗和热量积累。 - 功能模块的最佳布局 - 降低整体功耗
- 精细的热管理 - 减少热量积累
- 高效的功耗控制 - 提高系统散热效率
灵活的系统设计 芯粒技术允许设计者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灵活选择和集成不同特性的芯粒。适合从移动设备到高性能计算,再到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等各种应用场景,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 - 模块化设计 - 提供设计灵活性
- 多样化芯粒选择 - 适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 广泛的应用场景适应性 - 快速响应技术变化和进步
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通过复用成熟工艺节点的芯粒,融合技术显著降低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时间。标准化的芯粒接口和互连技术简化了设计和集成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产品上市速度。 - 复用成熟工艺芯粒 - 降低研发成本
- 标准化接口与互连技术 - 缩短开发周期
- 简化设计与集成流程 - 提高产品上市速度
应用领域与前景 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的融合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5G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领域需要高度集成、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解决方案,融合技术能够提供更优的系统架构,满足这些需求。此外,随着异构计算和多功能集成的发展,融合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展到更多新兴领域。

 

综上所述,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结合异构集成、标准化互连和先进封装技术,实现了性能提升、功耗优化和灵活设计。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摩尔定律的瓶颈,还为未来电子系统的多功能、高性能和低功耗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种融合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也为最终用户带来了更高效、更智能的电子产品。推动了许多领域的发展,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和高性能计算等。          

4.2 不同融合方式的比较:系统级封装(SiP) vs 系统级芯片(SoC)中的芯粒应用          

系统级封装(SiP)和系统级芯片(SoC)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芯粒应用方法。系统级封装(SiP)通过将多个芯粒(如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等)集成在同一封装内,并利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连和协同工作。这种方法能够在一个封装内部形成一个功能丰富的系统,适合需要高度集成和多功能模块的应用场景。          

与此不同,系统级芯片(SoC-system on chip)则将多个功能模块(如CPU、GPU、存储器、I/O接口等)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这种集成方式能够在一个芯片上实现全部所需的功能,通常用于对体积、功耗和性能有严格要求的场合。SoC的优势在于其高集成度和优化的系统性能,但其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较高。          

系统级封装(SiP)与系统级芯片(SoC)的芯粒应用比较        

 

比较维 系统级封装(SiP)中的芯粒应用 系统级芯片(SoC)中的芯粒应用
集成方式 采用2.5D或3D封装技术,通过硅中介层或硅通孔(TSV)实现芯粒间的高密度互连,支持异构芯片的集成。 通过单一硅片的设计与制造,将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集成度的芯片。
系统组成 集成了多个芯片和无源组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 单个芯片内集成了完整系统的所有组件
制造限 可以使用不同工艺制造的芯片和组件,最终集成在一个封装内 受材料和不同IC工艺的限制,需使用同一工艺制造所有组件
芯片尺寸 封装内的每个芯片尺寸可以较小,但整体封装可能较大 尺寸相对较大,因集成了多个不同功能模块
设计灵活性 高度灵活。可以选择不同功能和工艺节点的芯粒,支持模块化设计和定制化配置,易于根据需求调整系统性能和功能。 灵活性相对较低。功能模块在设计阶段就已确定,难以在制造后进行调整和升级,但能够更有效地优化整体性能和功耗。
性能与功耗 适合需要平衡性能和功耗的应用场景,可以通过优化芯粒间的互连和封装布局提升整体系统效率,但受限于芯粒之间的通信延迟。 在高性能和低功耗需求下表现优异,单片集成减少了信号传输延迟和功耗,适用于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场景。
制造复杂性 高。需要处理多个芯粒的封装、互连和散热问题,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复杂的封装技术和测试流程。 较高。所有功能模块都在单一芯片上实现,设计与制造的难度较大,但一旦完成,生产过程相对简化。
成本 制造成本较高,由于涉及到多芯粒的封装和互连,但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单片生产成本通常较低,但设计和研发成本较高,适合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产品。
可靠性 由于多芯粒集成在单一封装内,可能会受封装和互连工艺的影响,但模块化设计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高。单一芯片设计简化了系统架构,减少了潜在的故障点,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最佳应用场景 - 适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需要高度集成和多功能组合的场景。 - 适用于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和图形处理等需要高计算能力和低延迟的场景。
  - 工业自动化和物联网设备,支持异构芯片集成和模块化设计,适应多样化需求。 - 汽车电子(如自动驾驶系统)和通信设备,需要紧凑设计和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
  - 医疗设备(如便携式或植入式医疗设备),需要低功耗和高灵活性的集成解决方案。 - 适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游戏机)中需要高集成度和紧凑设计的场景。

 

#05   结  论               

集成芯片和芯粒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趋势。芯粒技术通过异构集成和模块化设计,优化了性能和功耗,提升了系统集成度和功能多样性,为突破传统集成电路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通过在同一封装内集成不同功能的芯粒,实现了性能、功耗和成本的最佳平衡,满足了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的需求,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定制能力。            

半导体

芯粒技术还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芯片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可重构系统的演进,推动了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            

展望未来,芯粒技术将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继续引领创新和市场扩展,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态系统的完善,其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推动行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