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最新人形机器人!首发自研芯片,模特身材加持,已进厂打螺丝

描述

在11月6日的小鹏汽车AI科技日上,何小鹏公布了他们在AI机器人上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小鹏第四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并表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初步实践,部分岗位使用该人形机器人进行工作。从视频中可以了解到,目前“Iron”可以完成货物抓取、推车、上螺丝等工作。
 
而最近,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掀起了“进厂”热潮,包括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S1、Figure AI的Figure 02等,几乎都在最新的宣传片中展示了工厂工作的场景,一部分已经实现小规模常驻工厂测试。
 
实际上,当前在制造业领域,机器人早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形态上主要以机械臂为主,比如在汽车制造中,机械臂被用于喷漆、焊接、抓取零部件、上螺丝等工作。流水线的不同部分,都专门的机械臂,设定特定的程序完成指定工作。但观察近年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可以发现厂商重点展示的场景几乎都集中在工厂。
 
何小鹏在本次的AI科技日上,解释了他们制造人形机器人的逻辑。
 
“Iron”首发小鹏自研芯片,身高重量都跟真人接近
 
小鹏汽车
小鹏Iron机器人 图源:小鹏汽车
 
小鹏这次展示的第四代人形机器人,主要的亮点是尺寸和姿态上完全的拟人。首先身高是178cm,体重70kg,全身有62个主动自由度,各项参数都与真人相似。同时手部相比上一代进行了升级,拥有15个自由度,支持触觉反馈,搭载全新一代线性执行器和新一代微型手指关节,手部形态也更接近真人。
小鹏汽车 
小鹏PX5机器人 图源:小鹏汽车
 
因为去年在小鹏1024科技日上展示的PX5人形机器人,形态上还是偏向“萌系”的设计,整体尺寸更小,拥有11自由度的灵巧手。头部设计也更加卡通,类似于小鹏汽车上的语音助手“小P”的形象。
 
实际上,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也谈到,他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设计应该要更加接近人类。但为什么一定要做人形机器人,而不是针对各种场景设计不同形态的机器人?简单归纳一下,何小鹏的观点可以分为规模量产、用户/社会接受度、对人类生活场景的适配度三大方面。
 
首先是规模量产,小鹏认为机器人要作为商品,从科研的角度去看,可以做得不像人,每一个场景单独定制。但如果从规模量产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世界上能够发展并存活下来的技术,都有一定的共性,以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
 
其次是社会接受度,如果机器人形态为了更高效而设计,比如有八只手,用户可能会感到恐惧。
 
再是在人类生活的场景中,几乎都是为了双足或四足去设计的周边环境,如果采用轮子,首先与地面的接触不是踩踏而是摩擦,就会造成与普遍环境的不适配,在家庭使用可能会损坏家具或地面等。
 
因此,小鹏坚定将机器人做到与真人一比一的尺寸。
 
除了在身体上接近人类之外,算力部分同样重要。小鹏Iron采用了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虽然数量没有透露,但何小鹏表示比小鹏汽车中使用的更多,这是因为机器人的部件繁多,需要更大的算力。
小鹏在今年9月公布了图灵芯片的一些细节,集成40核处理器、最高可运行30B大模型参数、2个自研NPU、采用DSA集成神经网络特定领域架构、2个独立图像ISP(一个用于AI感知、一个用于图像合成),并且带有独立安全岛。
 
在感知方面,Iron会采用AI鹰眼视觉系统,与小鹏汽车使用的系统相同,可以实现机器人720°感知立体空间,并不需要用到激光雷达。
 
 
小鹏汽车
图源:小鹏汽车
 
目前Iron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初步实践,部分岗位使用该人形机器人进行工作。据称,明年Iron机器人将会加入更多运动和对话等交互能力,同时也将有机会进入门店与客户一起交流互动。
 
汽车行业与人形机器人关系更加密切
 
尽管在今天,工业领域已经大规模使用上机器人,但形态上还是为了满足特定工作而设计,并且没有智能交互的能力,只能按照设定程序来运行。
 
其实人形机器人也已经有很长的发展时间,比如2020年诞生的本田ASIMO,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形机器人的先进技术代表。ASIMO也经历过多次迭代,在2006年更新第二代,2011年更新至第三代,主要是行走速度、身体自由度、灵巧手上有所提升。
 
但二十多年过去,ASIMO在2022年正式退役,而在这20多年间,它能做的工作只有进行行走、舞蹈等展示,或者是在特定场景下进行简单接待。
 
一方面是由于价格极高,有消息称ASIMO单台成本高达250万美元;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智能化能力,尽管ASIMO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能与人简单进行语音交互,同时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指令,利用环境感知系统自主行动,但仍然与真正的“AI”差距甚远。
现在看来,ASIMO倒在了AI技术爆发前夕。可以发现近年人形机器人热潮始于大语言模型的兴起,AI技术的突破给人形机器人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特斯拉和小鹏的入局逻辑,是人形机器人所用到的感知技术、AI算力芯片、制造产线、供应链等都与目前的电动汽车有共通之处。车企为了智驾系统上的降本,自研算力芯片,而小鹏和特斯拉更进一步的是,将这些能力融合到人型机器人上,同时能够降低人型机器人的成本,实现大规模量产。
 
汽车制造业冗长的流水线,给人形机器人带来更多应用空间,工业应用场景也相比消费场景更加可控和通用,很适合作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第一个场景。
 
除了特斯拉和小鹏之外,其他机器人公司也开始与车企合作,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带入汽车工厂。比如Figure AI今年8月推出的Figure 02,已经与宝马公司签署了商业协议,目前在宝马工厂产线进行测试;优必选Walker S也在今年2月进入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还传出与东风、吉利、一汽等车企达成合作;宇树、傅里叶、Apptronik等机器人初创公司也与不同车企进行合作,将机器人导入到汽车产线。
 
写在最后
 
人形机器人要“像人”的路线,似乎正在越来越占到主导地位,从行走、整体形态、灵巧手等,发展的重点都是更加“类人”。而目前看来,汽车工厂产线冗长复杂,且具备封闭可控的空间,将会是未来人形机器人首要的落地场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